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技能系统-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献帝建安八年,复置司直,不属司徒,负责督察京城诸官,不再督察诸州。九年,诏司直皆比司隶校尉,坐同席,位在司隶校尉之上,假传置也,后无。

    将军:不常设。地位相当于“三公”的有四个:最高为“大将军”,其次为“骠骑将军”,再次为“车骑将军”,再次为“卫将军”。在他们之下,还有前、后、左、右等将军。

    大将军:大将军本在三公之下,置官署,隶属于太尉。汉和帝时,窦宪为大将军,权倾朝野,大将军的地位升至太傅之下,三公之上。

    大将军本也非常设,自安帝政理衰缺,开始以舅舅耿宝为大将军,常在京都。顺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大将军自此成为常设职位,如同三公。

    骠骑将军:光武帝建武二十年,重新设置。金印紫绶,武冠绛朝服,佩水苍玉。明帝以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故位在公上。

    车骑将军:位次三司。金印紫绶,武冠绛朝服,佩水苍玉。

    左、右、前、后将军:位上卿,金印紫绶,位次上卿。负责率兵镇守京师。光武建武七年,省。

    四征将军:征东、南、西、北四将军的统称。(北为魏置,其他三种为汉置)

    四镇将军:镇东、西、南、北四将军的统称。(北为魏置,其他三种为汉置)

    四安将军:安东、西、南、北四将军的统称。(北为晋置,其他三种为汉置)

    四平将军:平东、西、南、北四将军的统称。(北为汉置,其他三种为晋置)

    度辽将军:汉武帝初以范明友为度辽将军。明帝永平八年重置,二千石,银印青绶。驻军五原。

    监军使者:监察诸将。

    诸曹掾:大将军掾属二十九名,令史及御属三十一名。另有“官骑”三十人以及“仪仗队”。因军事任务而临时设置的将军的无固定掾属,由各部召集一人来管理营中事物。

    兵曹掾:掌管兵器。

    禀假掾史:掌管禀假禁司。

    刺奸:掌管刑罚。

    将军长史、将军司马各一人,千石。司马负责管理军队;

    大将军长史、大将军司马:各一人,中二千石。

    度辽将军长史:六百石。

    度辽将军司马:六百石,二人。

    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负责参与军议。

    校尉:大将军军营分五部,每部设“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军司马:每部设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也可能不设校尉,仅设军司马一人。

    军假司马:军司马的副职。

    军侯:“部”下设“曲”,没曲设“军侯”一人,比六百石。

    假侯:军侯的副职。

    屯长:“曲”下设“屯”,设“屯长”一名。

    别部司马:单独设营、领兵的称“别部司马”。

    门侯:军营营门设有“门侯”。

    中护军:本为“护军”,建安十二期改中护军。大将军出征时,置中护军一人,比二千石。

    左、右持旗都尉:各一人,为辅佐最高军事长官指挥并显现王朝威仪。军事行动中持大旗,左一面旗为王朝标志旗,右一面为军事统领标志旗,并以军事统领之标志旗为指挥作战的标识。只要持旗都尉不倒,“战事毋结”。

    督军御史:后汉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权置督军御史,负责都督诸军,事完则罢。建安中,曹操、袁绍手下,皆置都督。

    参军事:灵帝时,以陶谦参张温军事。

    诸州刺史:

    十二州刺史:除司隶校尉外,分为十二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六百石,后提升为二千石。秦时设置监御史,监察各州。汉初时不设,仅有丞相分别遣使,监察各州。武帝时设刺史十三人。成帝时,改称“州牧”(二千石)。东汉建武十八年,改回“刺史”。

    各“刺史”每年八月时,巡视所辖各郡国,审理囚犯,考核官员政绩。最初需刺史亲自入朝奏事,东汉时改由“计吏”入朝。

    交州刺史:持节。因交州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故“持节”以重其权。

    州牧:灵帝中平五年,同意刘焉的建议,改刺史为州牧。

    各州设从事、假佐,不设“都官从事”;“功曹从事”改称“治中从事”,其他官署如“司隶校尉”。

    西域:

    西域都护:汉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为加官。使迁移大夫、骑都尉,都护西域三十六国,后废除。东汉永平十七年,复置。

    西域校尉:都护的副职。

    县:

    令、长、侯国国相:凡县、邑、道,万户以上的设置“令”一人,千石;万户以下的设“长“,四百石;其次,设“长”,三百石;侯国国相,地位与之相同。负责治理百姓、表彰善行,奖励义举、惩奸除恶、审理诉讼、平息盗贼、征收赋税,前往所属郡国呈上计簿等。

    道:主管蛮夷的县。

    汤沐邑:皇太后、公主的食邑。

    县丞:一人。负责管理文书账簿、以及粮仓监狱。

    主簿:

    县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主管侦查、缉拿盗贼。

    县属员:各县掾属自行任命,曹掾史定员大致与郡吏相同。

    五官掾:称为廷掾,监督各乡五部,春夏奖励农耕,秋冬考察刑罚。

    塞尉:边境之县,设置塞尉。负责警戒羌夷等侵犯边界。

    盐、铁、工、都水等官:各郡根据情况,设置“令”、“长”、“丞”。各县派遣官吏轮流任职,不属本县定员。

    盐官:产盐的地方,设置“盐官”负责征收盐税。

    铁官:产铁的地方,设置“铁官”,负责铸造。

    工官:工匠都的地方,设置“工官”,负责工匠的税收,制造器物。

    都水官:有湖泊、及渔业发达的地方,设置“都水官”,征收“渔税”。

    乡:

    有秩、啬夫:大乡为“有秩”,小乡为“啬夫”,百石。由郡吏选用,管理全乡百姓。负责了解乡民情况。安排服役的先后。调查民户的贫富,确定其缴纳赋税的多少,并评定其等级差别。

    乡有户口五千以上,设置“有秩”。

    三老:负责教化民风。凡有孝子贤孙、贞女烈妇、舍财救难、以及作为百姓楷模的学士,都要在其门上挂匾额进行表彰,以勉励其善行。

    游徼:负责巡行乡里,查禁奸邪、非法。

    乡佐:负责征收赋税。

    亭:

    亭长:受都尉指挥,负责缉捕盗贼。

    里、什、伍:

    里魁:百姓有什伍编制,里魁负责管理百家,若有奸邪之事,负责上报。

    什长:管理十家。

    伍长:管理五家。

    王国:皇子封爵,以其封地为王国。

    傅:一人,二千石。负责劝道诸王,礼遇如同老师,不能以臣礼对待。

    相:一人,二千石。地位如太守,

    长史:官秩、地位如郡丞。

    王国中尉:一人,比二千石。职责如同郡都尉。负责缉捕盗贼。

    王国郎中令:一人,千石。掌管王大夫、郎官的轮值宿卫,如光禄勋。

    仆:一人,千石。主管车驾。

    治书:六百石。原称尚书,后改“治书”。

    大夫:六百石,无定员。负责奉王命入朝,献礼庆贺,并出使他国。

    谒者:本十六人,后裁减,四百石。掌管“冠长冠”。

    礼乐长:四百石。主管乐人。

    卫士长:四百石。主管卫士。

    医工长:四百石。主管医药。

    永巷长:四百石。由宦官担任,主管宫中侍婢使女。

    祭祀长:四百石。负责祭祀。

    郎中:二百石,无定员。

    卫、宋公国:

    卫公:建武二年,封周朝后裔姬常为“周承休公”。十三年,改封“卫公”,为汉朝国宾,位在三公之上。

    宋公:建武五年,封商朝后裔孔安为“殷昭嘉公”。十三年,改封“宋公”,为汉朝国宾,位在三公之上。

    列侯侯国:列侯为第二十等爵位,本为“彻侯”,避武帝讳,改称“列侯”。列侯的食邑的县改称“侯国”。有封地的、特进、朝侯等,每年要向朝廷进献“玉臂”一块,庆贺正月。

    特进:列侯留居京城的,有功赐特进者,地位在车骑将军之下。

    朝侯:有功赐朝侯者,地位在五校尉之下。

    侍祠侯:有功赐侍祠侯者,地位在大夫之下。

    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