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方面是鲍鸿穿越之后,毕竟是处于《三国演义》主要篇幅之前的黄巾阶段,自然要在这个时期的人物做功课。
另一方面,前面刚刚系统提供各地汉室宗亲复活的名单的时候,就提到了颍川的几个著名人物及其所代表的家族。
颍川地方上,陈寔、钟皓、荀淑、韩韶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
这一代的这些人,因为党锢之祸的关系,都被放逐下野,于是在这个地方开设书院,培养了一批纵横整个汉末三国的能人。
荀家的荀彧、荀攸等人乃是曹魏的坚实支柱。
钟皓刚刚被汉室宗亲复活,其后人钟繇、钟会等何等能为,不言而喻。
再有就是现在所说的陈家,陈寔在仕林的声望绝对是无可比拟的,即便是现在荀家最牛的荀爽也要略逊一筹。
历史上,数年之后陈寔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葬于郎城。致悼会葬者三万余人,车数千乘,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等披麻戴孝执子孙礼者以千计。蔡中郎撰碑铭,大将军何进遣使致悼词。
就这里提及的都是天下闻名的硕儒,就连何进都要如此作为,可见其声望之隆。
不过,虽然知道这个家族,鲍鸿还真不知道真不知道他们居然是田氏齐国的后人。
实际上,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始祖田完本名陈完,当年陈国发生宫廷内乱,太子陈免被其叔父陈佗所杀。后宣公太子御寇,被宣公宠妃谋杀;陈完和御寇相好,担心祸及己身,便离陈出走,投奔齐国,史称“完公奔齐”。
陈完的后代以“田”为姓,陈完就是田姓始祖,这也是“陈田一家”的由来。传九世至田和而代齐。
齐王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齐王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
陈家不仅在前朝有很大的来头,后世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就是其后人建立的。
再说即便是当代,陈群一策‘九品中正制’,虽然在后世网络上毁誉参半,但是不可否认其中的价值。
想到这里,鲍鸿也不得不重视起眼前田乞的价值了。
“对了!”另一侧同样算是做客的李左车接口道,“青州的黄巾统率貌似也是田齐后裔吧?”
李左车这么一说,鲍鸿自然也想到了。
张角复活的不少都是秦末时期,六国复辟的势力之中自然就由齐国的后裔,之前系统还提到过因为演义的关系,田齐复辟势力中的田横的武力被加强很多。
“这样,荀老先生,李先生,还有宋先生,你们一起去给他们介绍一番吧!”鲍鸿想了想,做出如此安排。
荀汪这个面子不能不给,李左车虽然态度不明,对自己貌似有那么些投靠的倾向,也没必要驳他的面子。至于宋献策,则是鲍鸿军中老人,心腹之人。以宋献策的精明程度,至少不会让荀汪或者李左车轻易晃点。
凌敬是鲍鸿用惯了,至于其他人,譬如几大长史,到军中的日子还不长,相对来说还是不要安排这个工作的好。
“好!”
“遵命!”
几人自无二话,应下了这个任务。
“那你们下去吧!”鲍鸿笑着招呼道,“对了,不知道田乞先生能不能让古冶子猛士留下来和众将切磋一二呢?”
古冶子一愣,就要开口。
田乞再次拦下古冶子,笑道:“也罢,古冶子你就留下来和军中将士切磋一番好了。情报分析之类的事情我来处理就行了。你和他们切磋,不要意气用事,自己把握!”
“是!”古冶子对于田乞可谓是唯命是从,没有丝毫违背。
而田乞也很明白,这个时候处于双方关系的磨合期,想要带着古冶子,谁也不能保证他会不会做出什么危险举动。虽然从理智上来说田乞不会做这种傻事,不过也不能因此而放任。
田乞也明白这个道理,是以很直接的吩咐古冶子。
正说着,帐外周处前来通传,却是又有人找来了。
“有没有通传姓名?”鲍鸿问道。
“说是许褚将军原先庄中的人,一个是许褚故友叫狄青,还一个是原先庄中的教师,叫史文恭。”周处显然也已经询问过了。
“许将军?”鲍鸿自然一下子就确认了来人的身份,目光望向许褚。
“禀将军,若不是冒名之人,来者应该就是末将故人!”许褚连忙上前确认。
“那行,咱们去迎接一下,直接去校场演练一番如何?”鲍鸿闻言,开口应道。
当下,荀汪等人一起去负责给晏婴他们科普历史,而众将则一起前往营寨门口迎接狄青与史文恭。
等众人走近营寨门口,就听到外面一阵阵交战呼喝之声传来,似乎是有人在那边战斗的样子。
众人冲到门口,就看到四条身影战成一团,刀光枪影,闪烁光辉。
“系统监测下什么人都是!”鲍鸿连忙招呼系统。
“狄青,史文恭,杨林,杨忠。”系统应道。
鲍鸿目光望去,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披头散发,带青铜面具的猛将,一口大刀虎虎生威,勇猛无双。
一看这个面具,毋庸置疑,此人鄙视狄青了。
据说狄青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夜袭昆仑关最著名。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武襄”这个封号,绝对算得上是对武将的最高封号之一了。乃是上下五千年唯二的封号,另一个则是抗倭名将俞大猷,此人乃是武术大师,兵法大师,武器大师,民族英雄。由此可见这个封号的质量。
(未完待续。)
………………………………
第四十六章 奇葩的遭遇
与狄青交手的却是一个身长九尺,白面黄眉,髭须三绺的英伟中年。手执虎头枪,暗插囚龙棒。
掌中虎头枪,快若闪电,迅如游龙,虽是步战交锋,腾挪周转却无丝毫晦涩。
两人刀枪并举,刀光枪影锋芒闪耀,恰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就这造型,不用说就知道是老杨林了。
演义描写,当初秦琼在杨林那演练武器,杨林就曾说过,他最喜欢的就是枪,只是后来年纪大了,才改用囚龙棒,不用枪了。
而在早年和罗艺对阵的时候,就是持枪对战,附带囚龙棒。
“话说回来,我记得小说里还说杨林这家伙是计都星下凡呢,属于有名的凶星,和武曲星倒正是好对手呢!”鲍鸿忽然想到了一个事情,对于两人的对战倒是感到非常有趣。
另一边,却是两个中年青壮,两条大枪战在一团。
一个枪法大开大合,举手投足之间裹挟无穷巨力,势若奔雷,力沉千钧。
另一个枪法却是奥妙无穷,一条大枪施展开来,好似长鞭一般漫天舞动,寻着对手间隙就是致命一击。
这两个想来就是与狄青、杨林一道的史文恭和杨忠了。不过两个人都是使枪,到时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一时之间难以分辨谁是谁。
“住手!”
众人赶到营寨之外,鲍鸿赶紧开口喝止。
几人见军中众多将领冲上前来,哪敢继续缠手下去,虚晃一招,退出战局。
“我乃大汉讨寇将军鲍鸿,不知几位壮士是何方人士,为何在我军前大打出手?”鲍鸿微微一笑,开口招呼道。
“狄青见过将军!”
“史文恭见过姜家!”
狄青二人早就得到许褚在鲍鸿麾下效力的消息,闻言连忙上前行礼。
而杨林、杨忠却并没有开口说话。
“两位壮士免礼!”鲍鸿笑道,“本将闻两位壮士前来,特来迎接,却不知那边两位是什么人,你们为何又打起来了?”
“启禀将军!”狄青这个时候已经摘掉了青铜面具,这是基本的礼仪,“侍卫前去通报,我等在此等候传唤。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