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修订之后的他对于打仗表示没什么兴趣,就像很多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一样,作为思想家其实本质上是对于当时社会的连年战乱,百姓民不聊生的情况非常痛心,进而有了更多的思考。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学派别。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在这方面,剧辛明显是处于水平足够,但是在目的性和道德水平方面达不到诸子的水准,并没有上升到为了社会为了百姓之类的程度。
而系统这次就把这种性格植入到青鸿身上,而这样一来,青鸿的重心就转移到了专长方面,使得他的政治水平大幅提升,相应的就没有那个时间跑去玩什么骑射御之类的运动了,武力也就相应的降下来了。
不管怎么说,这样下来的青鸿作为一个文官能吏,可谓是跻身顶尖行列了,哪怕是正面刚其他法家代表也是完全不虚。
可以说在这一次剧辛的设定上面,剧辛的能力是大幅提升的。
如果说这一波是赚了的话,那下一波就不知道算是赚了还是亏了了。
黄金台对应的乐毅。
乐毅的问题在哪呢?其实真要说起来,乐毅的问题就在于他不够全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
齐国上下依靠两座城市的力量在顽强顶住燕国大军几年的围困和封锁后,奇迹般地击溃了楚国和燕国的数十万军队,斩杀了两国领兵大将,收复了齐国所有国土,把侵略者赶出了齐国。在这个历史大事件当中,应该说在后期乐毅扮演了一个非常失败的角色。为什么乐毅在取得辉煌战果后竟然会前功尽弃呢,在对他的策略进行深刻分析后,可以看到他在对齐国作战后期制定的怀柔政策失败是主要原因。乐毅错误的估计了国内和国外的形势,实施了一项错误的策略,从而导致他最终全盘外交军事策略的失败。
首先他没看到敌方的情况转变。齐国反抗城市莒州的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乐毅默许楚国大将杀掉逃到莒州的齐国国君,却没有乘势占领这座城市。导致齐国大夫王孙贾有时间鼓动州的军民乘乱杀死了楚国大将并击溃他率领的军队,夺回了城池,另立了新的齐国国君。而正因为乐毅没有除掉齐国王室一脉,致使莒州又重新树立起齐国大旗,使敌人成功地唤起了齐国老百姓对齐国的思念,极大地鼓舞了齐**民抗击侵略的信心和勇气。
莒州城里楚国和齐**队交战的时候,乐毅却按兵不动,丧失了夺取这座具有代表意义的城池的最佳时机。
齐国反抗城市即墨的敌情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于实施怀柔政策,燕国暂缓军事行动,给没有进攻的威胁的即墨城整合力量提供了宝贵的战略调整期。智勇善战的齐国名将田单从此脱颖而出,他利用乐毅实施怀柔措施没有进攻的一段时间,迅速改组军队,鼓舞士气,改善防务,为日后的大反攻做好了军事和人员上的充分准备。
他没有看到自己怀柔政策早就已经彻底失败了。国家大义和个人小利哪个更重要,即使是小孩也知道答案。然而乐毅仍采用小恩小惠的办法,妄图感化齐国抵抗城池里的人们,他对从城里出来的平民不限制自由出入,给围困下没衣服穿和食物吃的敌城老百姓送吃的和穿的。然而他这样做,反抗并没有停止!齐国的大旗仍然高高飘扬着。乐毅难道象谣传的那样真的想甩开燕国在占领地齐国称王,为尽可能的笼络齐国百姓的人心因而故意视而不见?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怀柔根本没有丝毫作用,反而是给了对方喘息之机,给了对方积蓄力量反扑的重要时间。
另一方面,不但是不知彼,也不知己。更重要的国内他的根基来源内部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燕昭王的猜疑加剧。由于他率领大军迟迟没有攻下齐国仅剩的两座城,我们知道历朝以来国君对手握兵权的将领是很忌惮的,尤其是长期兵权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再开明的国君也难免会有猜忌和想法。乐毅没有把他对齐国的后继战略思想跟国君燕昭王进行深入的沟通和阐述,因而差点被政敌诬陷成功。
国内政敌的攻击。燕国大臣骑劫窥视乐毅的位置,伙同太子向燕昭王进谗言,诬陷乐毅不把齐国最后两座城打下来是想收拢齐国老百姓的民心好自立为齐王。虽然没成功,但太子因为被燕昭王给狠训了一顿,埋下了仇恨和隔阂的种子。
尤其是在这个时候,燕昭王的身体还不好了,服丹药突然死亡,太子继位。他光顾搞好与君主的关系,却忽视了君主的健康程度,这是古代君权神圣下宠臣最不应该忽视的问题啊。
更关键的一点是和继位的太子没有搞好关系,乐毅没有有效的说明他的军事意图和策略,导致国内政敌和仇敌齐国田单趁虚而入,进谗言成功
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
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
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占领的齐国土地;可是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
为此,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
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乐毅死于赵国。
虽然说在整个事情上来,燕王有很大的问题,但是作为下属,本身如果做的足够好,那就不应该存在这种问题。
乐毅做的一切是虎头蛇尾,不仅丧失了唾手可得的胜利,被齐国“大逆转”,自己也落得逃之夭夭的可笑结局。
………………………………
第249章 君臣关系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历来能力强大最终却被上头坑死的牛人也不是一个两个了。
诸葛亮把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条,更写了《出师表》等各种东西来教导刘禅,也有听信谣言,以为诸葛亮有异心,把他从北伐途中叫回来的案例。
至于林林总总各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案例就更是不胜枚举了,不能简单的说是沟通不沟通的问题,还要加上各种客观因素的。
有的时候不是你沟通不沟通,完全是伶人奸佞投其所好,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上头有的时候也是需要忽悠,需要哄的。有的时候就是看对眼了,就能够坚定不移的支持你去干下去。
在这一点上面,做的好的就要属诸葛亮的另一个偶像管仲了。
在齐桓公任用管仲之初曾问:“你说寡人我喜欢美女,又喜欢赛马,还喜欢打,见到珍宝就走不动道,这些对霸业会有害吗?”
讲道理,这些只是普通人都有的罢了,是人都不能免俗。话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