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鲍将军不清楚,回头我让人去说明对方的布置!”李儒点点头,对于曹操的说法表示认同,“英布本部的营盘还是非常稳固的,两位没有意见的话,我们西凉军本部就去对付这一块了。毕竟,在攻击性、冲击性方面,西凉骑兵的冲击力应该足以达到期待的效果!”
“吴芮部作为多方协调,居中缓冲,却是难以直接攻击。”李儒继续说道,“至于韩王信本部和陈豨本部则在两翼,就由两位将军出马了!”
“这个没问题!”两人自然没什么好说的,英布大本营自然是最凶险的,既然董卓自己挑了这个大头,他们自然不熬意思说另外两个比较小的自己都对付不了,需要来人帮忙。
“既然如此,那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了吧!”李儒笑道,“至于怎么分配,两位自己协商如何?”
“没问题,这两边的势力也差不多,允盛兄初来咋到,就先了解一下情况再做选择吧!”曹操很是照顾鲍鸿的说道。
鲍鸿点点头,这个时候可不是逞强讲义气的时候,到时候损失的可都是自己的麾下。
“既然如此,那正事就这么多了,接下来大家开始宴会吧!”李儒笑着说道。
历来官僚制度都是如此,谈正事一半都是颜回扯淡之后。这次算是好的了,大家都不是那种非常在乎礼节的人,可以说都是实用主义者,所以在这个时候还是先谈正事的。
到了正式的官场上,除非是这边几个主帅开什么军事会议,不然的话,肯定是各种清谈扯淡半天之后才开始说正事。
其实通过检测,鲍鸿对于在场的众人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不过既然是扯淡,自然是相互拽文之类的,鲍鸿这种渣渣还是躲远点,看着他们扯犊子吧。
不过话说回来,董卓他们那些西凉军将军不说,李儒可不是那种喜欢沉浸在清谈之中的角色,另一边曹操虽然出身渊源,文学经史之类的水平都是顶尖的,不过却也不是那种喜欢空谈的人,否则也不会坑死称衡,弄死杨修、孔融那些家伙了。说到底,他们也都是那种实用主义。
鲍鸿自己也不用多说,这家伙是纯粹的不懂经史子集之类的拽文,只能够扯实用的。
所以说,话题在经史子集上扯了没一会儿,就转移到了治国策略,安邦兵谋之类的事情上面。
在这上面,鲍鸿虽然有自己的看法,不过和他们比起来,只能说是有点创意,至于说多么牛叉,那是完全说不上的。
所以说,鲍鸿只不过是偶尔能够插上两句,大多数时候还是刘基他们在与其他人扯淡。
不过这样也就够了,用人之道同样也是关键,至于说对方会不会挖人的问题,那就不用多说了,鲍鸿自己不是早就和众人说过,让他们去各方挖掘人才,设法拉拢。
这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大家都是汉臣而已,理论上来说不存在什么家将、家臣之类的说法,真的被别人挖过去了也只能那样。
一般来说,跳槽这种事情其实不算什么,尤其是在现在这个阶段,大家还没形成割据势力,说白了都是为汉朝效力,约束力就更低了,只要不是出现卖主求荣之类的事情,基本上舆论上也很少有说不对的。
这个方面,哪怕是大儒也没什么好说的,你要支持人家追随上司,那不是支持人家抱团,割据的意思?
虽然说在人格魅力方面,鲍鸿自己貌似和眼前这两个家伙还是有点差距的,不得不说曹老板的人格魅力,和现在英武非常的董卓都是非常吸引那些能人异士的。
不过在初始忠诚度的作用下,鲍鸿麾下的忠心还是有点保证的,再加上鲍鸿这个人虽然没别的优点,知人善用方面还是比较靠谱的,想要反过来拉鲍鸿的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未完待续。
………………………………
第254章 到来的韩馥
日子很快就过去了,这段时间,鲍鸿还知道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人韩馥。
这家伙之前是御史中丞,因为是袁家门生的关系,就被推荐率领一部分最近征募的乡勇士卒前来救援。
不过,关键是历史的轨迹不知道是怎么拐的,莫名的这家伙从洛阳出门之后,刷刷刷的麾下就聚集了不少人才,大多还都是历史上出现在他麾下的那些,只能说是历史的必然展轨迹,或者直接说命中注定……
至于为什么说这家伙有意思,自然也不用多说,历史上的作为就足以说明一切。
董卓进京之后,他被董卓派为冀州牧;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参与者。韩馥与袁绍也曾经有意立刘虞为皇帝。
当时冀州民殷人盛,兵粮优足,于是袁绍便用计夺取冀州,韩馥被迫投靠张邈;之后张邈与袁绍的使者见面,韩馥以为是要来杀害自己的,于是在厕所中以刻书用的小刀自杀。
关键问题就在于这家伙中间兵强马壮,民心可用的情况下,居然跑过去把冀州送给袁绍,一方面说明荀家那个袁绍麾下的说客牛叉,另一方面也是这家伙太坑,那么容易就被晃点了。
要知道,在这个过程中,麾下纷纷劝阻,长史耿武、别驾闵纯、骑都尉沮授得知后劝阻韩馥说“冀州虽然狭小,能披甲上阵的有百万人,粮食够支撑十年。袁绍以一个外来人和正处穷困的军队,仰我鼻息,好比婴儿在大人的股掌上面,不给他喂奶,立刻可以将其饿死。为什么要把冀州送给他呢“韩馥说“我过去是袁氏的属吏,而且才能比不上袁绍。估量自己的德行而谦让,这是古人所看重的。各位为什么觉得不好呢“在这以前,韩馥的从事赵浮、程涣率领一万能开硬弓的士卒驻守孟津,知道这个情况,带领军队飞赶回,请求抵御袁绍,韩馥又没有听从。接着韩馥让出官位,搬出官邸到中常侍赵忠的旧宅居住,派其子给袁绍送去印绶从而让位。
这个不多说,却说最近有些什么猛人跑来投靠他了。
第一个就是一开始就被他应募前来的乡勇张颌。
对于张颌这个名将,鲍鸿也是一阵眼红,强烈要求手下设法去把他拉拢过来。
张颌也算是三国本土数得上号的名将了,而且还是那种少有的有勇有谋的人才,在袁绍麾下从破公孙瓒有功,转投曹操麾下,更是战功呵呵,破乌桓,破马,降张鲁,守汉中等等。
以收集癖鲍鸿的心思来说,这种人留在外面简直就是浪费啊,尤其是还蹲在韩馥这个坑货麾下,完全是埋没人才诶!
除了张颌之外,另一个就是鲍鸿穿越前被炒得火热的麴义。
麴义,原为韩馥部下,初平二年叛变,击败韩馥,投奔袁绍。又击败叛变袁绍的匈奴单于於夫罗。界桥之战中,麴义以精兵大破公孙瓒大军,斩杀严纲,又回救被围的袁绍。兴平二年,麴义合兵乌桓峭王、刘和破公孙瓒于鲍丘,杀邹丹等二万余人。后来因恃功而骄恣,为袁绍所杀。
古时攻城,最先登上城头的功劳最大,谓以“先登“,后以“先登“为之先头部队后来有些人阅读三国志裴注英雄记的记载,遂理解为一只特殊部队
“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界桥之战,这八百“先登“在袁绍大将麹义率领下竟然击败公孙瓒的“万余“骑,其中还包括精锐的“白马义从““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所中必倒“。
却说早年平原麴氏避难西平,遂为著姓,麴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其兵皆骁锐,组织义军前来支援,遂从韩馥为部将。
这个家伙算是网络上流行的几个资本的确雄厚的名将之一了,与徐荣、陈到等人可谓是备受追捧。没办法,人们总是对这些被淡忘的人有想法。
相对来说,什么潘凤之类的虎牢关五虎将乃至是各种瞎扯淡的猛将要靠谱多了。
至于其他的一些义士,也算是有些名字,不过鲍鸿自己都不是很了解,能力也就是三流左右的水准,就不去多说了。
除了义士之外,智者方面韩馥麾下也来了强人,那就是沮授。
沮授少有大志,长于谋略,早年为韩馥别驾,后拜骑都尉。这次也是以别驾的身份出现在这里。
不过,这家伙劝阻韩馥不要投靠袁绍的时候却失败了,可谓是一大败笔。
不过转投袁绍麾下之后,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