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职,并为自保而上书请求屯田。然而没想到的是,就在屯田途中,离奇被刺身亡。
做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以及蜀汉军政界顶峰上的人物,他的死引起了巨大反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三拨人的反应。
第一拨人动静最大,是以太学祭酒李烈为首的清流党。李烈,江阳郡人,四十二岁,现任太学祭酒,掌管蜀国的教育行政。他为人清廉,又是前相蒋琬的门生,在蜀中威望极高,因此成为此派的领袖。
此派一贯反对黄皓,是姜维集团的坚定支持者。姜维兵败段谷时,李烈就联合诸多言官和太学生上书,言称胜败乃兵家常事,大将军公忠体国,为国之栋梁,不可深责云云。姜维这一死,他们反应强烈,说其中必有蹊跷,要求严查。
第二拨人数不多,但却全是掌权派,以黄皓和尚书令陈诋为首。先不论姜维的死因是什么,他这一死,黄皓派是当然的最大获利者。延续蜀汉政坛十几年的“黄姜之争”,随着姜维的死,而宣告了黄皓的最终胜利。
他们的反应没有像李烈那样强烈,保持了一贯的低调姿态。但李烈们完全不知道的是,他们早就展开了对姜维之死的调查,并抓捕了一个嫌犯。
这个嫌犯叫洪德,是成都的一个铁匠,抓他的原因是一辆弃用马车。此马车在案发现场以东的一处荒林中发现,经黄皓下属的内卫司调查,与姜维被刺有莫大关系。又经过一阵明查暗访,最终找到了这个洪德。
被抓住的洪德对此供认不讳。他承认自己就是当时刺杀姜维的凶手,那辆马车就是他的作案工具。他杀姜维的原因是他哥哥曾经在蜀军中任职,被姜维处斩,由是记恨在心,时时刻刻想着要报复。终于,他等来了姜维被贬的这一天,他在途中埋伏许久,在姜维经过时终于一击成功。
内卫司录下了他的口供,并让他签了字画了押,但内卫使却不敢拿着这个交差。这份口供漏洞太多。第一,姜维赴屯田的路径是高度军事机密,他一个铁匠怎么可能知晓?第二,姜维虽然辞去了大将军之职,但身边依然有亲卫护卫。这些亲卫都是原无当飞军成员,战力一顶一,姜维自己又是当世三绝之一,将力盖世,区区一个洪德,有何本事能把他们全灭后再杀掉姜维?而洪德坚持声称凶手只有他一个。第三,他一人作案,最多一匹马就够了,又何必动用马车?而且依现场的车轮轨迹来看,当时车上载着的绝对不是一个人。
但口供问到这里也就问不下去了。不管内卫司用何种酷刑,洪德都一口咬定便是如此,其他一概不提。内卫指挥使只得将这些结果先上报黄皓,询问下一步该如何走。黄皓当即将上呈皇帝刘禅,刘禅批复了八个字:“暗中调查,秘而不宣。”
所以,朝庭至今没有公布姜维案的结果。
第三拨人即非掌权派,也没有闹什么大动静,然而人数却是最多,是中立派。这个派严格来讲不能称之为一个派,因为其中的人各不统属,各怀心思。黄姜之争由来以久,又长期胶着,他们这些官场老人都是明哲保身,既不公开支持黄,也不公开支持姜。姜维死了,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许多人反而因为政局的相对明朗而暗暗窃喜。
三拨人各有想法,但问题的焦点依然是一个:姜维的死因。姜维案一日不公布结果,朝堂上下就一日不会真正的安宁。
此案的调查,从职能上来说是由内卫司负责。内卫司掌管诏狱,负责一切与军政大员相关的案件,大将军姜维的死自然归他们管。依刘禅的八字批复,黄皓亲自督办此案件。
但还有一个人,正在进行一场更为秘密的调查。
尚书仆射林星,来到了褒城。
当年与玉正平一起出逃的林星,近些年可谓是平步青云。先后历任了汉中郡主簿、北伐军需官、汉中郡丞、汉中太守等职。不过要说起来一年前升任的尚书台二号长官尚书仆射,可算是一段让黄皓都不愿提及的往事。
不管是玉正平还是林星,都与姜维不同,他们一点不和黄皓集团较劲,反而处处与其方便。但黄皓还没天真到这样就以为玉林二人是其一党的地步,一直想着如何分化二人,但一直未成功。林星是他的主攻对象,为此费过不少心思,封官许愿外加黄金美女,只是一直没有奏效。但在一年前,一个机会出现了。
时任汉中太守的林星,依然负责北伐军的粮草支应工作。段谷惨败之前,蜀军一直是大胜,玉正平作为大军的右路统帅,一直带兵在斜谷一带扰敌。然而就在玉正平凯歌频奏的时侯,粮草上却出了问题。
当时玉正平麾下三路齐出,罗真、皇甫伯尚、郭离分率三路军马,对邓艾的东线兵团发动猛攻。就在攻击进行到第四天的时侯,突然传来了粮草未到的消息,而这时玉正平军的口粮已全部吃光了。补给线是大军的根本,粮草问题致使玉正平部的攻击不得不停下,而且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邓艾随即发现,发动追击,致使玉正平失掉了包括二十余部战车、八千余支弓箭在内的许多装备,一支精锐步兵几乎被全灭,损失颇为惨重。
回师之后的玉正平大为恼火,很快查出是林星的安排没有及时到位,由是在北伐军事会议上和林星大吵了一架,两人就此翻脸。
这个消息很快就由眼线传到了黄皓的耳朵里。
………………………………
第五百七十章 令君林星(2)
黄皓自然不会相信二人是因为一场失误引发的口角而决裂,通过之前的一些情报,他认为二人翻脸的原因只有一个:权力。玉正平和林星,作为新生代中最强的两个人,当他们各自实力都较弱的时侯,自然会选择联合。而当他们二人都达到一定高度时,权力金字塔尖端的稀缺性,会使他们必然的产生矛盾。
其时,玉正平是整个蜀军里,自姜维以下最能打的将军,其部被称为“乾风军”,威名赫赫。而林星则不但是姜维军团―简直是整个蜀汉治政能力最强的大臣之一。两人当时又都已达到了极高的位置,玉正平时任车骑将军,军衔在整个蜀汉军界排第三。林星时任汉中太守,是最年轻的郡守级大臣,封疆大吏。再往上走,就要产生上下级关系了,而二人的矛盾肯定是源于此。
陈诋认为,这次的粮草事件,很可能不是林星安排失误,而是他有意为之,意在削弱玉正平的战功。黄皓同意这个观点,所以及时的再次向林星伸出橄榄枝。不过他也不完全放松警惕,在拉拢林星的同时,也派出内卫司进行了调查。
一番调查之后,黄皓没有发现什么疑点,而林星也确有变通之意。陈诋在这时趁热打铁,向林星提出只要加入自己一党,便由他出任尚书仆射之职。林星思虑再三后,接受了他的要求,在恶整了数次玉正平后,林星顺利入阁,担任了台阁二号长官。
当时黄皓和陈诋都很高兴,然而就在三个月之后,他们才发现这是玉正平和林星联手上演的一出阴谋。
林星协掌尚书台后,先是如黄陈所愿,对玉正平进行了大力打压。然而就在段谷大败之后,林星彻底显出来其本质,又回到了玉正平阵营,对其属下进行了全力保护。现下玉正平接任大将军一事,也与林星有着诸多的联系。
这让黄皓吃了个苍蝇似的难受。他纵横蜀汉多年,从诸葛亮到姜维,一直是有惊无险,稳坐钓鱼台。但没想到到老到老,却中了这两个年轻人的套。最让他不舒服的是,现下虽然知道林星的真实意图,却已不能动他了。这些时间来,林星凭借他出众的政才,在尚书台牢牢扎稳了根基,六曹尚书里,有三曹是他的人,却是副令,台阁上下却都尊称他为“林令君”,为已经动他不得了。
不过好在,这二人并未表现出什么针对自己的态度来。他也只得接受了这一事实。
“先生,不是说要查姜维一案么?姜维被刺点是在成都远郊,咱们不在那里,却到这里来作甚么?”公孙虹问林星道。
这天的林星没有穿官服,而是一身布衣便装。他已过而立之年,面上留着三缕清须,气定神闲,再加上微微发福的身材,看起来不像是台阁次辅,倒像是一个财主和教书先生的混合体。他抚了抚胡子,说道:“治症之法,最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办案一样是如此,切不可被表象迷惑,一定要从表象中,探寻到事物的内在联系。而姜大将军被刺一案的第一个联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