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招贤的事,已经商议的差不多,接下来就是等待。再有半个月,各地的学子,都会来邺城,参与这场盛大的招贤盛会。
河北的官吏,也将迎来一次大的清洗。
。。。。。。。。。。。。。。
八月中。
徐晃和司马懿率军占领了荆南。
诸葛亮沿涪城入川,与刘备会合,相继招降了刘璋的旧部,约十余万人。益州各郡的官吏,也纷纷投靠。
由此刘备的实力成倍增涨,已经达到他最多兵力时的两倍有余。
且益州各郡,极少有战乱,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照这形势发展下去,相当可怕。
得到益州后,刘备第一次召开大型会议。参与会议的人员有诸葛亮、张松、法正、孙乾、关羽、赵云等,总有百十号文武。
刘备说道:“近两个月来,我们实力大涨,已经有十五万军。除去宿卫各郡、险关的,有十万可以调动,我准备亲率十万军,讨伐张鲁,收复汉中。”
刘备的话刚说完,法正便拱手道:“汉中本就是益州的门户,属于益州的一部分。昔年张鲁任汉中太守,乃是我益州的官吏,后不听调度,渐渐独立。刘璋懦弱,不敢与其争锋,也就将汉中割让了出去。现在有主公在,张鲁也是时候归还汉中了。”
张松道:“汉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之地。往西是凉州,过祁山、达三辅,直临长安。往东有内江,顺江而下,可到襄阳、樊城一带。”
“主公如果能占据,即可虎视中原,随时向曹操发难。而反之,如若让曹操得到汉中,他就可以把我蜀中的军队,挡在剑阁关以南。主公应该知道,剑阁以南,有数百里的栈道,行军极其困难。粮草供应不足,很容易功亏一篑。因此主公不能犹豫,越早消灭张鲁越好。”
“孝直、子乔,言之有理!”刘备微笑着点点头。
“只是张鲁盘踞汉中多年,根深蒂固,拥兵七万有余。我们要建功,也非易事。”法正道。
“哼哼,不就是张鲁吗。有何可惧?”张飞一脸的不屑,站起身道:“哥哥,你给我两万军,我保证杀张鲁,夺下汉中!如若不然,你砍我脑袋!”
“翼德,刚才主公已经说了,要亲自率军出战,你怎么独自请战啊?”赵云拽了下他。
张飞怒道:“一个小小的张鲁,何需哥哥亲征啊?我只要两万。。。不,我只要一万兵马,必定手到擒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451章 繁琐的招贤会
“三弟稍安勿躁。张鲁屡屡进犯益州,想必实力不弱,我们虽然有十万大军,可是多为新添步卒,还需谨慎才好。”刘备示意张飞坐下。
“哥哥,你就是太谨慎了。”张飞略有不满。
“孔明先生。”
“臣在。”
诸葛亮拿着羽扇起来。
刘备问:“依你之见,我当如何?”
诸葛亮回道:“主公的决策非常正确,孝直和子乔,也分析的极确极明。益州虽沃壤千里,资源丰富,但是道路险峻,难供大军行走。如果不攻下汉中,我们每次出川,都要经过千里蜀道,长途跋涉,何日可得中原?”
说到这里时,法正接着道:“即使攻下汉中,也要过岐山、或翻越秦岭,才能抵达关内、西凉、荆州。这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这都是后话了,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攻下汉中。”张松道。
“嗯。”
所有将领和文臣谋士都有同感。
刘备当即决定,筹备粮草,十日之后发兵,讨伐张鲁。
。。。。。。。。。。。。。。。。。。。。
司马懿得胜回朝,曹操欣喜万分。
虽然荆南之战,有侥幸的成份,但是司马懿在没有损耗兵力的情况下,赶走了诸葛亮,也算建了大功。换做任何谋士和将领,都很难做到的。
由此亦可见,司马懿之才,绝对堪称一流。
“丞相,司马懿是一个将帅之才,他能统兵征战,而且,能与诸葛亮一较高下。但是。。。能力越大,或许野心也越大,丞相不可不防。”丞相府内,贾诩进言道。
“这正是我担心的地方。”曹操道:“我现在在想,我该赏赐他些什么?你可有建议?”
“这种事情,丞相定有明断。”
“你不必客气,直说吧。”曹操确实没有主意。
赏赐的重了,他不放心,赏赐的轻了,又提现不出对司马懿的重视,让南征的将士寒心。
贾诩微笑道:“丞相,您可以把司马懿留在身边,晋升他为谏议大夫,专为丞相出谋划策。还可以赏赐他大量的金银、府宅,足可表明丞相对他的重视。而徐晃将军,与司马懿同去荆南,也立了大功,可晋升为荆州都督,掌管荆州军务。把张辽将军调回兖州听调。”
“如此甚好。”
曹操当即同意。
派人去传天子令喻。
(注释:曹操每次封赏将领,都要以天子的名义。因为他是大汉丞相,他要树立天子的威严。在他看来,自己是大汉正统,什么刘备编草鞋的、袁熙、孙权之流,都是乱军。)
司马懿接到赏赐,假装很高兴,实则心里波澜不惊。
因为他很清楚,曹操不信任他。
这事换做任何一人,可能会寒心、记恨、甚至叛变。但是司马懿不会,他的家族在洛阳,那是曹操势力的后方,也是汉朝故都,他不可能因为不受重用而背叛曹操,使司马家族蒙羞。当然,这个原因是次要的,主要是他觉得曹操能成就大业,是大汉朝廷正宗,跟着曹操能建不世之功名。至于受的这些委屈,都忍过去吧。
。。。。。。。。。。。。。。
九月初。
各地的学子到了邺城,参与吏部举办的招贤会。
所谓招贤会,就是科举。
袁熙推翻了汉朝的举孝廉制度,创办科举。但是为了控制局面、缩小影响,科举不叫科举,而叫招贤。因为招贤在每个诸侯那里都有,大家更容易接受。
招贤会于九月初举行。
主考官是沮授,副考官田丰、郭图、审配、崔琰、陈琳。
“主公有交代,考试的题目,不能仅仅是考文章。因为这些学子,一旦被录用,是要下放各地为官的。他们若只会写文章,而不会治理地方、教育百姓,岂不是害了一方百姓吗?因此,我们要考试三场,第一场考文章,第二场考人品,第三场考实战的能力。”沮授侃侃而道。
“沮先生,这考人品。。。怎么考啊?”崔琰问。
沮授微笑道:“很简单,我们派人去。。。。比如,当考生走在大街上,看见前面有一人,钱袋掉了,他会怎么做?是自己藏起来?还是把钱袋还给失主?又比如,低价卖考题,凡是出钱买的,都不录用。再比如,让人假扮灾民、要饭的,不经意的出现在考生面前,看考生的反应。如果他们感到厌恶,那绝对不能录用。当然,除了这些,也要考忠诚和孝道,访问他们老家的邻居,对他们的评价如何。凡是有劣迹的,都将谨慎取用。”
兵部尚书审配说道:“照这样考,选出来的学子当然很好。可是。。。据我所知,前来参加考试的,多达四五千多人,似这样繁琐的考试,恐怕一两年也考不完吧?”
“哪需要那么久?”
沮授嘀咕了声,回道:“我刚才说的这些,会放在第二阶段考。第一阶段还是得考文章。你们想,虽然来参加考试的,有四五千人,可是能被选中的,有多少呢?不会超过五百人吧?兴许连三百人都没有。我再从这些人中,剔除那些风评不好的、不尽孝道的,也就剩不了多少了。我再带他们去见一批流民,看他们的反应,再剔除一批,你们觉得,人还多吗?”
陈琳说道:“沮先生,您刚才说,还要实战?”
沮授点头道:“没错。在经过第一、第二阶段后,还有第三阶段的实战。在这一阶段,让他们去魏郡各县,做一个月的县令,之后根据他们的表现和成绩,决定对他们的录用。这也是主公的意思。”
“呵呵。。。。”
审配傻笑了两声。
“正南,你笑什么?难道对这科考,有什么不满意吗?”田丰问。
“没有,我很满意啊。你没看我都高兴的笑了?”审配嘴上这样说,可他心里确实有些意见。当然,他作为兵部尚书,没有太大的发言权,也就笑两声算了。
“你有意见就直说。”沮授道。
“那我可就直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