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奉先,我待你如子,你便如此待我?良心何安?!”
披头散发,神似白毛狮王的董卓,咬着一口污血,大声喝骂道。
他很不甘心,极其的不甘心!
刺客首领手中剑如疾风,以边僻刁钻的手法,在董卓腿上连扎数剑,冷哼一声,说道:“董相国,就莫要在自己脸上贴金了,你麾下护卫已中了我调虎离山之计,剩下的都被我们杀了!告诉你也无妨,我等乃汉阳九宫司御下甲字!没听过是吧?这一次,你一定会记住的。”
“汉阳九宫司?甲字?这不可能!吕奉先为吾儿,怎会轻易中此雕虫小技!想要用这般拙略的手法欲盖弥彰,你们的主子堪称废物!是王允的主意还是奉先我儿的主意?”
董卓此时已失去了缠斗的力气,只是拼着心中一股狠劲,在继续抵抗着。
刺客首领逮住董卓因受伤而气息不畅的时机,猛然一剑划过了董卓咽喉,神色冷峻的说道:“不用怀疑了,再告诉你一遍,我等乃九宫司御下甲字,记住了!至于你那个假儿子,我们细查过,一般而言,他确实不会上当。但可惜,因为我的人杀了他心爱的女人!他如此自傲自大但又偏偏对女人重情的人,你以为他不会发狂吗?”
董卓的喉咙中发出嗬嗬的声音,像急促推动的风箱。胸腔里的气息,并没有再给他涌出生的希望,倒是咕了一地的鲜血。
睁的溜圆的杏眼中没有了刚刚的怒不可遏,缓缓平和了下来,多了一丝解脱,或许最后那番话他听到了。他忍不了的,应该是吕布的背叛,但被敌所斩,似乎他还能接受。
汉阳刘云这几个字,成为他脑子里面最后一个符号。
不过这个仇,他已经注定是不可能报得了了。
一代乱世枭雄,就此画上了他人生的终章。
这最后一句话,他听到也罢,没有听到也罢。
但不管如何,他已经想不了了,也无力再做任何的抗争。
他的一切雄心壮志,已在这寒光一剑中随之灰飞烟灭。
“撤!”
一声呼喝中,十几名刺客迅捷如狐的身影,迅速翻窗而出,转眼便消失的干干净净。
满目狼藉的大殿中,光影明暗不定,那十几道脚步声快速的远去,直至彻底消失。
周围一下子死一般的寂静,蔡邕缩在柱子后面,唯一能听见的,是自己这苍老的胸腔中,那颗剧烈跳动的心。
他的面色一片苍白,像是被放干了血一般,浑身的大汗,更像是刚刚从热水里面捞出来的。双手扶着柱子,他缓缓的站了起来,看了一眼倒在窗下,依旧怒目圆睁的董卓,一声长叹。
那些身手矫健的刺客,自始至终都没有正眼瞧他一眼。
好像,他就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
这是蔡邕在这一瞬间,感到庆幸的,也感到悲哀的。
汉阳九宫司……甲字……,蔡邕在心中喃喃念了一句,以前从未听过这个名字。
应该,是汉阳之主刘云所设吧。
……
在董卓死后第二日的清晨,也是刘云攻下汉中的第二日,刘云率军离开了汉中。
他亲率六千精骑为先锋,为了保证行军速度,将士自备半月口粮。每人双马,走诸葛亮攻取中原时曾放弃了的子午谷,奔袭长安。
赵登率余下一万四千将士为后军,走大道,绕五丈原,而至长安。
由汉中至长安,抄近道必须要穿越茫茫秦岭,当时刘云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都是秦岭山中栈道,只是险峻程度不同。刘云反复考虑一番,还是觉得走子午谷,骑兵会更轻松一些。
但即便是满打满算,各种考虑,刘云还是有些忽略了子午谷的险峻程度,行军的速度,被崎岖的道路所限制,也只是比步兵稍微快了一些。
刘云精确到点的计算,面对未知的地形,出了岔子。
从子午谷到长安,七百里山路,刘云原本打算的五天之内恐怕是难以做到了。
好像不是恐怕,这现在似乎就是一个必然事件。
就这一遭山路走的,让刘云忽然下定决心,以后要把修路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去办,要打胜仗必须先修路。
所谓兵贵神速,夏侯惇号称疾行将军,三日行军五百里。
这样的事儿,刘云现在经常干,日行近三百里的事儿都干过。
可子午谷这崎岖不平的山路,栈道,他真的被制约到了。
制约到刘云的脾气都上来了,这路,压根就不是人走的道!
妙书屋
………………………………
第六十六章 长安城下
亲自踏上这条曾书写过传奇的古道,刘云对那些历史的体悟,也更加深刻了几分。
魏延当时所提出的兵出子午谷奇谋,其实是绝对可行的,但诸葛亮的反对,也是正确的,一分为二的对待,大概就是这么说吧。
但在当时的魏、蜀,在情报的获取上,最主要的依旧还是斥候的侦查。
当时并没有像九宫司这般,被刘云提前就洒出去情报种子。
如果要是有正儿八经的,如九宫司这样专司情报的密谍机构,魏延的计谋就一定不会成功。
前方一截,后面一堵,这子午谷就是一条死路,天然的埋骨之地。
但可惜当时并没有,那么魏延之计就非常可行了,成功率八成是绝对有的。
面对这样的道路,刘云只能尽可能的将行军的速度加快,希望还能赶上一口热汤喝吧。距离闻人剑来信,已过去了整整四天,外面发生了什么,现在的刘云就是个聋子,他是不可能能听到的。
在这谷中,他还不知道要走多久,出去说不定都日新月异了。
山中无岁月,寒尽不知年。
若不考虑行军,这山里面的景色,倒是真的漂亮,适合得道成仙。
刘云每日枯燥的行军,除了看看这秀美的山河,脑子里面所想的,都是怎么去折腾如今守着长安的皇甫嵩。
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这是曾经对长安的盛赞,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曾光耀寰宇。
如今的长安虽然是陪都,但气色显然不如洛阳。
当然,长安的黯淡只是短暂的,只在此间岁月,这刘云是清楚的,后面还有更风光的时候。
不谈以后,且看今朝。
自打初平五年,皇甫嵩拜左将军,戍守右扶风,进了那长安城之后。
长安在此时,就变得有些不一样了,不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其他各方面,都明显的异于其他地方。
韩遂、马腾占据了凉州,长安以及右扶风,准确而言,应该算是此时的边关,这也是皇甫嵩屯军三万在此的缘由。当然,长安也是董卓这老贼的后院。
有着汉末三杰称号的皇甫嵩,让刘云想的挺多。
这老家伙,擅长行军打仗,但也很擅长和稀泥,在朝中是一个典型的明哲保身之辈。
反正不管谁主理朝政,他把他的官当就成了,一贯的原则大概就是这一点。
盖勋返乡省亲,最后答应了投靠刘云,这其中还有皇甫嵩很大的功劳。
若不是这老小子,刘云恐怕很真撬不动盖勋这员大将。
去年,盖勋为长安京兆尹,皇甫嵩为左将军共屯长安,驻守右扶风。
盖勋一心讨贼,曾想说服皇甫嵩起兵反董,但被这老小子给拒绝了。
当时皇甫嵩麾下大军三万,若再行招募青壮,起兵五六万,应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毕竟皇甫嵩在百姓间声望颇盛。
百姓做民谣,口口相传其功绩。
“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当然,这是皇甫嵩摆在明面上的性格,但这个人,也挺狠。
几十万黄巾降军,说杀就杀。
面对董卓入京后的刁难,弯腰陪笑,显然能审时度势。
能屈能伸,皇甫嵩算得上真男人的典范。
但这就让刘云挺发愁了,不了解还好,了解上一点,反倒是不知道该怎么对付了。
皇甫嵩此人,刘云的第一想法,其实是并不想杀的。
若逼不得已,那他就只能玩阴的了。
毕竟九宫司长安处已潜藏数月,也该有点动作了。
……
走了整整七个日升月落,刘云的大军终于进了右扶风境内,兵临长安城下。
长安城外雄伟壮观的城墙,远远的已经能看见了。
大汉朝曾经的心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