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公,可是要发兵洛阳?这一万人马是否有些少了?”赵登疑声问道。
刘云细长的手指,轻轻敲在案上,说道:“不!长安,而在这之前,我们还要先攻下汉中,过汉中至长安,在明日午时,必须兵临长安城下。”
刘云这话一出,座下几名校尉不由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了起来。
在今天傍晚出发,还要攻下汉中,并在明日赶到长安,这如何能办到?
而且汉阳城可是一座拥有坚固防御的大城,并非平襄、阿阳这种小地方,几个时辰的功夫,是不可能攻得下的。
在正常人的思维中,这完全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刘云这么疯狂的决策,让所有人都觉得很是意外,更多的是难以理解。
但赵登的关注点,却并非在能不能办到上,而是问道:“主公,不知洛阳发生了什么样的朝堂巨变?值得主公如此……孤注一掷的拔军?”
酝酿了一下措辞,赵登选了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孤注一掷。
“告诉大家也无妨,董卓将死!但还有一个可能是,董卓或许不会死,结果到底会是怎么样的,如今尚未可知。”
“赵登说的没错,这确实是一场孤注一掷的战斗,时间紧,任务重,而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若败了,我们便只能暂时放弃关中,转图巴蜀。但不论董卓是死是活,只要攻下汉中,我们就并不亏。而赶在明日午时之前,是为了抢在关东诸郡和朝堂那些人之前,占这先机。斩首行动,在今夜!”刘云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刘云这番话语中,所带的信息量,实在是有些庞大。
董卓将死……斩首行动……
这几个字瞬间盘桓在了他们的脑子里面,成为了两个无法理解透彻的符号。
对于他们而言,董卓其实是一个没有什么干系的人。
他死不死,若不将目光放在长远去看,好像并没有什么所谓。
但所有人必须得承认,董卓的身份与地位摆在那里,他若此时死了,真的不亚于一场天地巨变。
刘云微眯的目光看着一种将领,说道:“你们可以大胆的猜一下,如果董卓死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刘云的右侧,姜正麾下一名校尉,小声的说道:“陛下届时便会有了真正的实权,掌控朝廷。”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刘云非常肯定的断言。
历史的事实就在他的脑海之中,若董卓在初平元年死了,他只是早死了两年。
但该发生的事情,一样也还是会发生,在大的方向上绝对不会有任何改变。
年幼的皇帝陛下恐怕很难真正的掌控朝廷,执掌这天下。放眼如今,想当皇帝的可有好几位,他们怎么可能甘心放下自己心中的执念,继续做回一个臣子。
除非有手握权柄的诸侯,真的真心实意的做个臣子,去辅佐陛下,荡平各地诸侯。
比如,刘云自己!
这其实,是刘云在心底里问过自己许多次的一个问题。
是做一个保皇派,在董卓身死之后,立刻挥兵洛阳,在曹操之前,抢先迎驾。
并甘之如饴的为人臣子,挥师荡平天下诸州,以保汉家天下永固。
还是任由各地诸侯,继续如野草一般,肆无忌惮的扩张下去。
现在,刘云是有实力去说这个话的。
但直到现在,刘云的心中一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如果刘彻此刻出来,刘云或许就有答案了。
可是,刘彻似乎也在纠结,或许他懒得告诉刘云这个答案。
看过无数的穿越,但这样的开挂,让刘云一直很生气,怎么他的命运和别人就差那么多呢?竟然碰见一个管杀不管埋的主,真的很糟心。
赵登非常赞同刘云的说法,他说道:“天下诸侯据兵自守,朝中大臣各有所倚,年幼的陛下的号令,恐怕真的没有几个人会听。即便有人称臣,恐怕也会如董卓一般,自封相国,挟天子而令天下。”
“赵登的见解不错,这便是我发兵长安的缘由所在。”刘云点头说道。
赵登忽然眼前一亮,问道:“主公意欲效仿董卓?”
“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可没有这样的打算,效仿董卓,我还想多活两年。”刘云冷哼了一声,说道。
那个位置,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坐得稳的。
何进、董卓都不是什么俗人,但这两个人都凉的很快,那不是没有原因的。
“原来主公是瞧上了董卓麾下那十数万凉州、并州军马。”赵登轻笑说道。
赵登能说出这样的看法,倒是让刘云有些意外,一针见血的指出他的战略意图,这小子的眼光比之以前,倒是成熟了许多。
手指一点赵登,刘云笑呵呵的说道:“正有此意,谁的拳头大谁牛比,在这个混乱的时候,再怎么好的地位也比不上军队的好处。”
只要拳头大,不管说什么那就都是对的,谁敢不服,横推过去便是。
但若拳头小了,那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弯弯绕,阴谋诡计了。
而刘云,现在就是在想尽一切办法的,让自己的拳头变得更大一些,再大一些,以铸造横推天下的实力。
那十数万军马,在刘云的眼中,可真的是香饽饽。若不是贾诩那老小子的计策,那些兵马在董卓、牛辅死后可能就彻底的散了,估计也不会有之后的李傕、郭汜之乱。
………………………………
第六十一章 攘外安内
“若如此,末将建议主公,急令姜正将军平定韩遂与马超这两支残部,或者将其赶到金城以北。”赵登站出来,一脸肃穆的说道。
刘云微愣,问道:“为何有此说?攘外必先安内吗?哈哈。但是赵登,你也知道,不论是韩遂还是马超,都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并非是那么好平定的。这两人如今合兵十数万麾战榆中,又岂是姜正这两万军便可轻易平定的?两方大战便成三方混战?”
“攘外必先安内……大概便是如此,而正因为此,末将这才建议主公,趁此良机平定韩遂、马超二獠。榆中一战,已有数日,双方皆是疲惫之师,若有一支精锐之师,从后击之,必可令其溃散。”赵登说道。
刘云半趴在案上,抬手说道:“你继续说。”
“溃散之师短时间内定难再成气候,此时,主公便可全力应对关中诸事,尽起汉阳之兵,集十数万,大军压境长安,便是发生任何事情,都可应对。末将听闻关东诸郡多路诸侯已起兵反董,届时主公便是面对关东诸侯,也有了绝对的优势。”赵登分析道。
他的建议中,透露着他这个曾经的刀客,大开大合的风格。
刘云简单理解便是用绝对的兵力优势,压制东边人心不齐的联盟军,占据主动权。
其实,建议确实是不错的,这本身就是一个谁拳头大谁牛比的事情。
而刘云现在的拳头,一点都不算小。
虽然是两郡之地,距离一州的地盘还差的有点远,但奈何刘云手下就是兵多。
而且还全部都是经过刘云改革之后的职业兵,这是刘云所据有之地独有的特色。
若是把各地的城防军加上,刘云麾下兵马总数应该足有十二万之众。
在各地的诸侯中,刘云麾下的将士,绝对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量。
便是占据一州之地的刘焉、刘表等人也没有刘云这么多的军马。
如今与刘云兵力相当的,恐怕唯有董卓一人!
除此之外,再无他人。
就凭此,刘云已有了雄视天下豪杰的基础。
大汉子民的知恩图报与侠义风气,让刘云觉得相当的恐怖。
在短短数月之间,能有如今的兵力,并非是刘云各种强征才得来的。
汉阳郡刘云起家的兵马是最初的一部分,并了马腾所部之后得了数万人,另外的几乎全是从各地而来的流民。
他们来到汉阳,在这里安家之后,许多人立刻便转身投军。
在听闻当兵每月还有粮可拿之后,这个数目就变得越发的恐怖了。
几乎每日间都以成百上千人的姿态在增长。
“你们以为如何?”
刘云并没有就赵登这个建议作出任何的答复,而是转而问其他人。
在座的除了赵登麾下校尉之外,其他的皆是姜正麾下的校尉。
在大汉朝,校尉算是真正掌兵的将领,拥有实际的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