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有君子-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王某人辖地,怀县地小,招待不周,二位可勿要说王某的不是。”

    鲍信翻身下马,对王匡拱了拱手,道:“公节这是说的哪里话?同是为国效力,何分彼此。”

    王匡哈哈大笑,摇头道:“允诚这忧国忧民之心,还真是一点都没变。”

    说罢,又转头看了看陶商,道:“陶公子年纪轻轻,但所言所行,却都是屡番为国尽忠之举,着实令人敬佩的紧……袁本初来信于我,言之公子主动请缨欲伐白波贼,卓王某多多相助,陶公子年纪轻轻,便有如此雄心壮志……真丈夫也!”

    陶商微微一笑,道:“王府君既然这么说,那陶某就不客气了,这一次说不得还有很多事要麻烦您。”

    王匡笑道:“这就对了,到了河内郡,允诚和陶公子便把这当成自己的家,待的越久王某人便越高兴。”

    他这话言者无心,陶商听了却直撇嘴……住的越久不就越代表征讨白波军的事不利?王府君这客气话也不知是怎么寻思说的。

    陶商勉强笑了笑,又道:“王府君,陶某还带来了您的两位旧友,不晓得你想不想见上一见?”

    王匡闻言一怔,他一时半会没反应过来,不知道陶商那里如何又多出了自己的两位朋友?

    正疑惑间,却见陶商和鲍信的身后,那架很大的马车上,车帘被一人拉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自车内闪出半个身子,对王匡言道:“公节,你可还记得老夫?”

    王匡一看这人顿时恍然大悟,忙道:“王某人旧日曾在京师任职,如何能不认得司徒大人……哦!记起来了,数十位公卿中,王司徒和皇甫公将往徐州之地居住!怎么您二位没回徐州,也跟陶公子到河内来了?”

    王允哈哈笑道:“此事说来话长,有机会让陶小子慢慢告诉你,反正他最喜欢跟人斗嘴……对了,公节,朝中公卿中,居于你河内的人,是谁来着?”

    王匡忙道:“本初差遣,令王匡好生安顿大司农周忠与卫尉张喜,匡这就命人去请二位公卿到太守府,摆下酒宴,也好让司徒大人和皇甫公与他们二人叙叙旧。”

    王允见王匡这么懂事,不由满意的点了点头。

    进城的这一路上,有王允和皇甫嵩这俩老前辈在,王匡便也顾不得陶商了,一路上只是驾马在两位公卿的车架前,与二人攀谈。

    而陪伴陶商的,正巧变成了那位陶商很感兴趣的从事韩浩。

    “韩从事如今在王太守麾下,具体负责哪些政事?”陶商开始与韩浩拉近乎。

    韩浩用手指卷着胡子,笑呵呵地道:“在下虽为从事,但军政诸事倒是都帮着府君分担一些,府君麾下最精锐之部,乃是泰山军,亦是王府君家乡子弟兵!不过在前番在与董卓作战之时,损失不少,现下仅余三千众,由在下代为操练。”

    陶商闻言不由一惊:“王太守麾下最强的兵马,原来是由韩从事统帅,失敬失敬!想必韩从事在河内,必然是除王府君外,军中的第二号人物了?”

    韩浩谦虚地摆了摆手,道:“不敢!不敢!陶公子这话夸赞的重了,浩不过是替太守训练泰山兵而已,说的直白些不过是看家护院……其实,浩在河内郡主要的职务,乃是妥善安排田地,种植谷物,减少饥荒,另有拟定征收租税之责。”
………………………………

第一百零三章 河内四望

    果然!

    陶商心中暗道领兵不过是韩浩的副业,他的主要政务还是在河内负责农桑之事。

    劝课农桑,积谷屯粮,勤修武备,这才是韩浩真正所擅长的事情,这一点想必王匡也是看出来了,所以才不但赋予这位从事掌军练兵之权,同时还全权负责河内的政务税事。

    不过这么多事都交给他一个人,还真是能者多劳……职务却仅仅只是一个从事,陶商暗道王匡给人家一年多少薪资……这位河内太守还真是会巧使唤人。

    “韩从事又负责泰山兵卒的训练,又负责河内的农桑税务,还真是劳苦功高……不知河内郡现在的农课税收,能够达到几何?”

    按照陶商的想法,韩浩乃是历史上与名士枣祗共同助曹操实施屯田的领军性人物,其经验和见解必然独到,在河内一个郡的地界操持农田税科,虽然范围不小,但对他来讲应该还是在其能力范围之内,一则是探听虚实,二则也是因此借机了解一下韩浩在河内郡所收的农课税务一年能有多少,借坡下驴也算是向他学习学习经验。

    没曾想,陶商这一句话问出来,韩浩的脸唰的一下就红了,表情在一瞬间变的极为扭捏。

    那不是惺惺作态,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羞愧……陶商不明白韩浩到底不好意思在什么地方?

    面对陶商的问题,韩浩犹犹豫豫权衡了半天,才向陶商吐露了一个河内郡今年农课税的收数……

    一听这个数,陶商顿时有些凌乱了……

    看着陶商诧然的表情,韩浩连忙低声冲着陶商嘘道:“陶公子,河内的农税量少这件事,你可千万别给我……”

    “这么少!”陶商睁大眼睛,惊讶地呼喊了一声,引得旁边的诸人都纷纷扭头观瞧。

    “别给我吵吵出去了……”韩浩的表情犹如生吞下去一只苍蝇一样,黑着脸把话说完。

    陶商急忙道歉道:“不好意思,韩从事,陶某不是故意的……只是,只是我没有想到河内郡的税收竟然这么少……我徐州三郡三国,最少一郡的农税,好像也是你河内郡的一倍不止,而且据我所知,河内郡在司隶地界,应该还算是大郡吧?”

    韩浩闻言不由的苦笑道:“你徐州临淮郡领县十二,东海郡领县十三,乃属各郡国翘楚,其中最大郡口不过七十万……河内郡领县十八,户二十四万,口八十六万七千余,陶公子你说河内郡算不算大郡?”

    陶商闻言不由得诧然,奇道:“既然如此,小子观韩从事又非庸碌之人,也不是中饱私囊之辈,这个钱数……”

    韩浩呵呵一笑,摇头叹道:“陶公子,河内多望族啊……大部分的可开垦土地,都是属于他们的,陶公子出身名门,对个中之事,想必应是比浩要清楚的多吧。”

    听了这话,陶商的脸臊红了……他还真是不太清楚。

    “河内多望族这事我倒是知道……”陶商好奇的道:“只是这跟收不上农税又有何关系?望族难道就可以少交税吗?”

    韩浩深深地看了陶商一眼,那表情仿佛就像是在看一个白痴一样……其中所蕴藏的答案已是透过这个表情表示的相当明显了。

    陶商恍然大悟:“看韩从事的表情我可以知道,河内望族就是可以少上税的,是这个道理不?”

    韩浩咧咧嘴,低声道:“陶公子,知道归知道,麻烦您能不能不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直接说出来行吗?在下很尴尬的……”

    ……………………

    ……………………

    河内望族极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平邑平氏,其祖是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

    其后又有野王县李氏,传言先祖乃是出自嬴姓,而到了现任家主这一代,亦是越发壮大,家主李邵,曾任冀州刺史之职……历史上的李邵在赋闲之后,因为其家族名望,在袁绍取代韩馥领冀州之后,被袁绍征辟为钜鹿太守,后因左右摇摆不定而被革职。

    汲县郑氏,乃是荥阳郑氏一族的分支,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荥阳郑氏的领军人物乃是名士郑泰与郑浑,郑泰现任议郎,而郑浑在历史上则是历任曹魏各地政课要务,郑氏在历史上由这二人的带领下,日后逐渐发展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五姓七宗之一……而汲县郑氏的家主乃是郑泰族兄郑延,其名声虽不及郑泰,但亦是不可小觑。

    另有温县司马氏,家主司马防在董卓迁都前任洛阳令,现随天子前往长安,温县司马氏现由其长子司马朗暂代家主之职,主持族中事宜。

    尚还有其他望族,虽不及上面这四家势力最大,但也是立业在河内多年,有的家族根基在此长达数百年之久,望族门阀在河内占有的土地极多,郡内饲养牲畜大多为诸望族所有,且很多望族乘着黄巾起义大乱之时,勾图划地,垄断经济要务产业,又彼此互相勾结,势力极大,河内郡的很多关乎税课的产业经济命脉都掌握在这些望族的手中,河内又屡此更换太守,很多关于郡内经济走向的政策,都是需当时的在任太守与望族首领们相商权衡,方可施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