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烽烟杂感随笔集--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相关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烽烟(烽烟元素)

    男,1971年生。自由职业者。现客居深圳。1986年起开始诗歌和散文创作,1998年后专注诗歌、诗歌理论及杂论创作。迄今在地方性刊物和全国性刊物发表诗歌、评论、散文、随笔和散文诗近六百首(篇),有部分作品获奖或被收藏。著有自选作品集包括诗论集《仰望苍穹》、诗评集《镜像》、杂文集《无处可逃》、散文随笔集《夜幕四合》各一部及诗集《灯下潮音》、《彼岸》、《侧身而过》三部。

    系中国散文、散文诗、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当代实力诗人方阵成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网络楹联学会重要成员;华夏诗词研究学会会员。

    写作观:因存在而言说——

    烽烟寄语:

    写作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存在。写手也是一种存在。

    写手必须要呈现这种存在,并把这种存在提升和延续。

    写手提供审美(个体)喻体与自然的吻合可能性。

    写手需要达观,有真情实感。

    写手不是单纯的技巧的代言人。

    写手是灵感的提供者,并把灵感作一澄澈的见证。

    写手的存在状态不是一个手势,而是一颗冒着烟的良心。

    写手享有生活的发言权和代理权。但不是生活本身。

    写手要懂得沉潜,并把这种沉潜的过程通过审美喻意作价值转换。

    写手不是价值的独有者,而是价值的共同体。

    写作的过程,就是一支香烟燃烧的过程。

    写作是对语言的不断策反,并接受精神领域的审视。

    写作是对个体精神思想乃至人性的真诚命名。然后,公布于世。

    写作的不断边缘化,是因为人类的身份制度化。

    写作的误区是把澡盆里的婴儿当作婴儿的保姆来抚养。

    写作的目的不是教大家识字,而是让大家懂得思考。

    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服务于政治,但我们可以提供这种另类服务。

    写作这个行当,过去是一座寂寞的天柱山,现在是一个嘈杂的百货店。

    一切精神文化都需要相对应的物态载体。不管载体如何搓揉自己,它都会把敏感部位留给你的思考习惯和写作行为。

    失落了寻常形态和自然形态的写手,往往把种种反常的设想作为写作的目的而激动着、探究着。实则这种反常的设想仅仅是思考的一个部件,它像一块有晕纹的石头,还需要有自然界的呼应才能显现更有魅力的存在价值。如自然界中的一条小溪,一棵草,一束花等。万物都有其对应。这是自然界与生命大系休戚相关的存在形态。

    通常写作的成熟度决定着文本的价值。同时,这种成熟度又成为完成文本各种意义相融的复合性载体。它或许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晕;或是一曲圆润而不油腻的清音;或是一种胸无块垒的凝视;或是一条能够清洗瘴气的激流;或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奴颜媚骨的从容;或是一种能够终止哀声叹气诿求的大气;或是一缕浮生嚣尘决不浅薄的微笑;或是一丝净化高傲与偏见的淡漠;或是一种经过研磨的无须声张的厚实;或是一种并非刻意陡峭或险峻的挺拔。

    文字来来往往,生活往往来来。只要少一些交通堵塞,多一些活络经纬,便好。
卷一 谁在我们的精神深处小便
    作者简介

    烽烟(烽烟元素)

    男,1971年生。自由职业者。现客居深圳。1986年起开始诗歌和散文创作,1998年后专注诗歌、诗歌理论及杂论创作。迄今在地方性刊物和全国性刊物发表诗歌、评论、散文、随笔和散文诗近六百首(篇),有部分作品获奖或被收藏。著有自选作品集包括诗论集《仰望苍穹》、诗评集《镜像》、杂文集《无处可逃》、散文随笔集《夜幕四合》各一部及诗集《灯下潮音》、《彼岸》、《侧身而过》三部。

    系中国散文、散文诗、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当代实力诗人方阵成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网络楹联学会重要成员;华夏诗词研究学会会员。

    写作观:因存在而言说——

    烽烟寄语:

    写作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存在。写手也是一种存在。

    写手必须要呈现这种存在,并把这种存在提升和延续。

    写手提供审美(个体)喻体与自然的吻合可能性。

    写手需要达观,有真情实感。

    写手不是单纯的技巧的代言人。

    写手是灵感的提供者,并把灵感作一澄澈的见证。

    写手的存在状态不是一个手势,而是一颗冒着烟的良心。

    写手享有生活的发言权和代理权。但不是生活本身。

    写手要懂得沉潜,并把这种沉潜的过程通过审美喻意作价值转换。

    写手不是价值的独有者,而是价值的共同体。

    写作的过程,就是一支香烟燃烧的过程。

    写作是对语言的不断策反,并接受精神领域的审视。

    写作是对个体精神思想乃至人性的真诚命名。然后,公布于世。

    写作的不断边缘化,是因为人类的身份制度化。

    写作的误区是把澡盆里的婴儿当作婴儿的保姆来抚养。

    写作的目的不是教大家识字,而是让大家懂得思考。

    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服务于政治,但我们可以提供这种另类服务。

    写作这个行当,过去是一座寂寞的天柱山,现在是一个嘈杂的百货店。

    一切精神文化都需要相对应的物态载体。不管载体如何搓揉自己,它都会把敏感部位留给你的思考习惯和写作行为。

    失落了寻常形态和自然形态的写手,往往把种种反常的设想作为写作的目的而激动着、探究着。实则这种反常的设想仅仅是思考的一个部件,它像一块有晕纹的石头,还需要有自然界的呼应才能显现更有魅力的存在价值。如自然界中的一条小溪,一棵草,一束花等。万物都有其对应。这是自然界与生命大系休戚相关的存在形态。

    通常写作的成熟度决定着文本的价值。同时,这种成熟度又成为完成文本各种意义相融的复合性载体。它或许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晕;或是一曲圆润而不油腻的清音;或是一种胸无块垒的凝视;或是一条能够清洗瘴气的激流;或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奴颜媚骨的从容;或是一种能够终止哀声叹气诿求的大气;或是一缕浮生嚣尘决不浅薄的微笑;或是一丝净化高傲与偏见的淡漠;或是一种经过研磨的无须声张的厚实;或是一种并非刻意陡峭或险峻的挺拔。

    文字来来往往,生活往往来来。只要少一些交通堵塞,多一些活络经纬,便好。
第一篇:韩信在胯下看见了什么?
    第一篇:韩信在胯下看见了什么?

    韩信在胯下看见了什么?

    ◎烽烟

    “这些悲伤是那么原始,金黄的麦穗

    暴露道德言辞。

    我看见了你们,奔跑的云朵

    你们的洁白无与伦比。

    这些悲伤是那么原始,远山的沉默

    匍伏万古崇高。

    我看见了你们,温柔的小草

    你们比野花更招摇。”——

    摘于烽烟自选诗《这些悲伤是那么原始》

    桌上静静地摆放着《二十一世纪》,隐约中我记得其中最触目惊心的一句话:“中国的国家财政承担能力下降,它将减弱国家对社会秩序的支撑能力。”这个论断所带来的争议,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中国的伦理承担能力明显下降。

    绕过这些问题引发的政治经济学家之间的纷争,绕过千疮百孔的中国历史,绕过道德的支离破碎……

    我,以及与我同龄的朋友,把自己锁在屋里。等待着,生活给予我们的下一次的思想漂流。

    漂流,意味着对社会生活的服从,但绝不是简单的认同。这让我想起1988年发生在深圳的“蛇口风波”。两位曾经在许多大学巡讲并迷倒了众多学生的伦理学教授、中国政党伦理的代言人,在深圳蛇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道德狙击。蛇口青年的论点是:自利是否不道德?而使这一诘难真正成为“风波”的,却是诘难行为本身对伦理学教授的社会合法性身份的挑战。座谈会开成了辩论会,竟有人挺身而出质疑中国历史中献身(甚至抵达神圣道德彼岸)的崇高伦理者。无疑的,自利道德与献身道德的选择权在这一刻出现了明显的不兼容。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