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富弼立即说契丹主是忘恩负义之人。当年澶渊一役,南朝占绝对优势,将士们力主将战争进行到底,南朝先帝如果听从将士们之言,恐怕北朝的将士没有多少能够活着回去了。但是,南朝先帝并没有这样做,为了南、北朝的百姓,同意了萧太后的请求,息兵谈判,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如今,北朝欲毁约再战,想是北朝的臣子,为了自身的利益,根本就不管主子的祸福了。
    宗真不理解富弼的意思。问北朝的臣子为什么不管主子的祸福。
    富弼解释说,晋高祖欺天叛君,末帝昏乱,土地狭小,上下离叛,所以北朝进攻中原。然而,得到金币尽归臣下私有,国家耗费了无数的粮饷兵械,弄得府库一空。现在的南朝,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说到这里,他反问道:“北朝想出兵南下,有必胜的把握吗?”
    宗真犹豫再三,觉得富弼说得有理,但还是不甘心,认为关南的土地,本来就是他们的故土,应该归还给他们。
    富弼说,晋把卢龙的地方送与契丹,周世宗复取关南的土地,这都是先代的事情,与本朝不相干的。如果都要求归还故地,那么幽、蓟实际上是南朝前代的土地,也要还给南朝。
    宗真被问得无话可说,但也没有放弃要求。首次会谈,没有取得统一意见,但也没有翻脸。
    第二天,宗真邀富弼一同去打猎,他坐在马上对富弼说:“我朝如果收回故地,与南朝和好的日子就可以持久,不然,今日纵然和好了,这个仗总有一天还是要打起来的。”
    富弼说,北朝定要得地,当然是以得地为荣了。北朝既以得地为荣,那么南朝也必以失地为辱。他反问道:“南朝与北朝相约为兄弟之国,既然是兄弟之国,可使一荣一辱吗?”
    宗真默然无语。富弼见宗真的语气不再那么强硬,进一步说,他出发时,皇上对他说,为祖宗守国,不敢以尺地与人。北朝想得到的,不过是钱财罢了,朕不忍两朝的百姓罹难兵祸,所以委曲求全,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钱币,取代土地。如果北朝定要索取关南十县,那就是欲以此为借口,有意毁约。澶渊盟誓,天地共鉴,北朝若执意毁约,挑起兵端,曲不在南朝。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51节:花钱买和平
    宗真答应考虑一下再说。
    打猎之后,刘六符找到富弼,说宗真听了他的荣辱论,很有感悟。土地的事,可以暂时搁置不谈,但许婚的要求,请南朝考虑。
    富弼说,对于北朝来说,增加常年赔款肯定要比许婚好,因为许婚,一来容易产生嫌隙,二来我朝公主出嫁,送嫁妆不过是区区十万缗,还是一次性的。如果增加常年赔款,北朝可享无穷的利益。
    刘六符将富弼的意见转告给宗真。宗真即召见富弼,命他还国取了誓约来。他再从这两件事中择定一件。
    5。花钱买和平
    富弼返回汴梁,将与契丹主谈判的情况向赵祯作了汇报。赵祯同意和亲与增款两事,由契丹主任选一件进行谈判。并命富弼带上增款、和亲两项草拟的盟约再往契丹进行谈判,务求和议成功。然后召见吕夷简,口授了和约的内容,叮嘱他办好后交由富弼。
    富弼带上国书和随从人员再往契丹,临出发时,觉得有一件什么事没有做,心里总感到不踏实,但又想不起来是什么事。走到乐寿时,突然想起,他身为使者,竟然还没有看一眼国书,虽然国书的内容是皇上当着他的面口授的,但起草国书的人会不会出错呢?万一里面的内容与皇上的口授有出入,不仅他们这些人的性命不保,和谈也一定要失败。他把自己的担心对副使张茂实说了,并取出国书两人同看。富弼惊讶地发现,国书所写的,果然与皇上的口授有出入。他即命大家停止前进,就地休息,他自己立即返回京城。
    富弼抵京时,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也顾不得这些,立即敲宫门求见。
    赵祯得知富弼突然返回,知道一定有大事,立即召见。富弼进宫后,说吕夷简有意陷害他,故意使国书的内容与陛下的口传不同,呈上国书请赵祯过目,并愤愤地说,自己死了事小,和谈不成,岂不是误了国家大事?
    赵祯见国书的内容果然与自己的口授不同,立即召见晏殊,问是怎么回事。晏殊与吕夷简的关系非常密切,连忙说,这不关吕宰相的事,可能是抄录的人写错了。
    富弼当即指责晏殊是个奸臣,帮助吕夷简欺蒙皇上,并强烈要求赵祯追究责任。
    按理说,篡改国书内容,有可能使宋、辽之间的谈判破裂,挑起两国的战争。吕夷简为了陷害他人,竟然弃国家利益于不顾,这可是灭九族的大罪。谁知赵祯并没有追究下去的意思,劝说富弼以出使契丹谈判之事为重,暂时不要提追究谁的责任这件事。
    富弼见赵祯要息事宁人,也不好再坚持,只得带上重新写好的国书出了京城。率领使团重新上路,谈判。
    富弼到达契丹后,不提和亲,只就增加赔款之事提出与契丹主谈判。
    宗真似乎是有意刁难,说南朝增加常年赔款,应将“赔款”改为“献款”。
    富弼当然不同意,他说,两国相约,本来是南朝为兄,北朝为弟,没有兄献与弟的道理。
    宗真却说,称“献”不可,那就改为“纳”。富弼还是不同意。
    宗真仍坚持他的意见,说赔款既然可以增加,为何区区一个字就不可改呢?并威胁富弼说,如果为了一个字而引发了战争,到时可不要后悔。
    富弼不卑不亢地说,宋廷为了不使南北的百姓生灵涂炭,才委曲求全地答应增加常年赔款,并不是害怕北朝,万一因此而引发战争,那就要看道理在哪一方。
    宗真劝富弼不要太固执,说古时就有这样的先例。
    富弼声色俱厉地说:“古时唯有唐高祖借兵突厥,当日赠遗粟帛,或称做献纳,但是后来颉利被唐太宗李世民活捉了,除此之外,哪里还有这个例呢?”
    宗真知道富弼不会屈服,说他派人到汴梁去南朝皇帝商谈,于是留下增款誓约,派北院枢密副使耶律仁先和刘六符,持盟约与富弼一同赴汴梁,就献、纳二字进行谈判。
    富弼回京之后,先求见赵祯,说为献、纳二个字双方争执不下,并说契丹主不过乘宋与西夏交战之机,乘机敲竹杠,想搞几个钱罢了。请赵祯不要答应契丹的无理要求。赵祯也同意富弼的意见。
    后来,晏殊从中调解,竟然同意了契丹人的要求,同意将“赔”改用“纳”字。宋、辽两国再签订一新和约:宋每年向契丹增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契丹人敲竹杠,如愿以偿,宋廷拿钱买和平,保得宋、辽边境平安无事。
    其实,契丹主宗真上无萧太后燕燕的雄才大略,下无耶律休哥的将才,富弼只是一个文人,据理力争,便煽灭了宗真的嚣张气焰,何必还要费那么多的钱财,低声下气地与他们讲和,其至连献、纳两个带有羞辱性的措辞也不能幸免。宋朝君臣的懦弱、宋朝国势的衰落,也就可见一斑了。
    和议达成之后,赵祯再次命富弼为枢密直学士。富弼恳切地说,增加赔款,不是他的本意,只是因为本朝正在征讨元昊,无暇与契丹人打仗,所以才不得已而为之,实在是有愧于朝廷,使朝廷被契丹人勒索了一大笔钱,有损国格,不敢受赏。
    过了不久,赵祯又授富弼为枢密副使,富弼仍然固辞不受,并且上表,奏请赵祯卧薪尝胆,不忘修政。赵祯赞叹富弼的忠心,改授他为资政殿学士。这也算是对有功之臣的一个交待。只是,对于那些祸国殃民的佞臣,却又是姑息养奸,实在是一件憾事。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52节:兵败定州寨
    七花钱买了个主子的身份
    1。兵败定州寨
    战争是柄双刃剑,在把宋朝切割得遍体鳞伤的时候,也把西夏弄得鲜血淋漓。
    西夏人在元昊的带下,手执刀枪嗷嗷叫地杀进宋境,虽然也抢到了不少的东西,但他们发现,日子越来越难过了。没有人想到,假如他们骑着马,在草原上安心地放牧牛羊,和宋公平交易,日子会过得比烧杀抢掠舒心得多。但人性的贪婪使他们听信了元昊的话,以流血牺牲为代价去攻打宋,虽说抢了些财物,分到他们手里的实在有限得很。
    打仗,使西夏的土地荒芜了,畜牧业萎缩了,由于同宋撕破了脸,宋停止了对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