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相关
后记
    后   记
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在构画这样一部小说。
在世界文明的长河里,我们的国家与民族一直都是以有一个有着灿烂而光辉的文明史而著称于世的。而近代,我们的文明历程却是一部饱含血泪的辛酸史。近百年饱受欺凌与磨难,我们在坎坎坷坷中摸爬滚打。在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内心深处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当这个问题进入视野,我就开始了试着从文化的角度去探知我们民族的心灵状态的工作。
一旦将这个问题引入文化领域,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新时期,我们应该有一种怎样的民族文化?或者再深一步,如今,我们有着一种怎样的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而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怎样的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它们之间有没有距离?如果有,那这距离有多大?
这是在构画这部小说时我一直考虑的问题。
当想起这些,便有了写作这部小说的冲动。一个人的心灵有三所归宿,一为国家,二为宗教,三为家庭。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那些身忧天下的文人。他们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强烈感情至今仍是那么地激动人心。就这样,我为这部小说找到了主人公:我们中华民族那些有着积极思考的知识分子。我告诉自己,要试着在他们身上体现这样一种东西:我们这个民族在历经多年的风雨飘摇,经历过太多的苦难与冲击之后,大家的心灵状态到达了一种怎样的境地;进而提出那个一直想问的问题,当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大起大落,她应当建立一种怎样的族性,或者是说,我们这些人应当具备一种怎样的与这个时代相对应的理想与信仰?
谈到建立一种新的族性与文化,如何去面对传统是一个永远无法避开的问题。近些年文化运动一个接一个,我们却越来越失望。虽然它在五四时期就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命题,但它当时只是破掉了旧文化,却并没有给出答案;文革则是纯粹一个文化之外的异端,它只是彻底地否定并打碎了传统文化;当为此感到失望的时候却也不禁到,这都是一代人对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思考。这思考是严肃认真而有着极其深远的时代意义的。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肯定它们的价值。
这个与文化相关的命题,自古洎今都是我们这些时代的思考者们永远无法避开的沉重。近些年来,当我们把改革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民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传统法家的指导思想,其积极意义是勿庸置疑的。这让我更坚定了主要去从传统里寻找答案的想法。
而在对现代文明的探求过程中,绝决与义无反顾让我们渐渐失去了我们本来拥有的闪光之处,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才发现这是我们为发展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这些年来,我们发现自己就像一个没有信仰的孩子茫然地走来走去。如今,当我们发现自己又不知不觉地走回来了,我们才终于发现,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民族信仰中才能找到自信,才能找他到对生命与灵魂的寄托;而可悲的是,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它已经既成事实。如今,在这个物质时代,我们既无法掩饰,也无法拒绝人们对自己的民族与国家有一个积极的社会理想的亟需与渴求,也无法避开我们民族在经历措折之后,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担心、忧虑、无知、漠视与巨大而又言不由衷的不自信。
想了很久,我便开始做这样一种尝试,用小说这种文学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愿望,试着去发现一些传统文化对时代的积极意义;力求找到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以期达到人们的理解与共识;将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放到一个很突出的高度,意在籍此树立起我们对传统的热情与信心。这是这部小说的写作目标;近代,我们的国家饱经磨难,但那些有责任感有正义感的文化界知识分子们却一直没有放弃过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信心,不管是那个西学东渐的时代,那个破坏一切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这个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一直都在以自己的努力试着对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拯救,他们一直都在试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实现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构想,他们已经认识到,只有传统文化才是我们民族最根本的东西。这是这部小说的写作主题。
至于那理想中的“新传统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以及建立一种全新的民族族性究竟需要怎样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在这部简简单单的小说里是无法找到答案的。并非作者避而不答,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命题,它不是靠一两个人的思考就能想明白的。小说不过只是对尊重与珍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强烈呼吁。
正文
    后   记
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在构画这样一部小说。
在世界文明的长河里,我们的国家与民族一直都是以有一个有着灿烂而光辉的文明史而著称于世的。而近代,我们的文明历程却是一部饱含血泪的辛酸史。近百年饱受欺凌与磨难,我们在坎坎坷坷中摸爬滚打。在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内心深处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当这个问题进入视野,我就开始了试着从文化的角度去探知我们民族的心灵状态的工作。
一旦将这个问题引入文化领域,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新时期,我们应该有一种怎样的民族文化?或者再深一步,如今,我们有着一种怎样的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而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怎样的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它们之间有没有距离?如果有,那这距离有多大?
这是在构画这部小说时我一直考虑的问题。
当想起这些,便有了写作这部小说的冲动。一个人的心灵有三所归宿,一为国家,二为宗教,三为家庭。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那些身忧天下的文人。他们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强烈感情至今仍是那么地激动人心。就这样,我为这部小说找到了主人公:我们中华民族那些有着积极思考的知识分子。我告诉自己,要试着在他们身上体现这样一种东西:我们这个民族在历经多年的风雨飘摇,经历过太多的苦难与冲击之后,大家的心灵状态到达了一种怎样的境地;进而提出那个一直想问的问题,当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大起大落,她应当建立一种怎样的族性,或者是说,我们这些人应当具备一种怎样的与这个时代相对应的理想与信仰?
谈到建立一种新的族性与文化,如何去面对传统是一个永远无法避开的问题。近些年文化运动一个接一个,我们却越来越失望。虽然它在五四时期就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命题,但它当时只是破掉了旧文化,却并没有给出答案;文革则是纯粹一个文化之外的异端,它只是彻底地否定并打碎了传统文化;当为此感到失望的时候却也不禁到,这都是一代人对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思考。这思考是严肃认真而有着极其深远的时代意义的。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肯定它们的价值。
这个与文化相关的命题,自古洎今都是我们这些时代的思考者们永远无法避开的沉重。近些年来,当我们把改革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民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传统法家的指导思想,其积极意义是勿庸置疑的。这让我更坚定了主要去从传统里寻找答案的想法。
而在对现代文明的探求过程中,绝决与义无反顾让我们渐渐失去了我们本来拥有的闪光之处,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才发现这是我们为发展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这些年来,我们发现自己就像一个没有信仰的孩子茫然地走来走去。如今,当我们发现自己又不知不觉地走回来了,我们才终于发现,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民族信仰中才能找到自信,才能找他到对生命与灵魂的寄托;而可悲的是,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它已经既成事实。如今,在这个物质时代,我们既无法掩饰,也无法拒绝人们对自己的民族与国家有一个积极的社会理想的亟需与渴求,也无法避开我们民族在经历措折之后,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担心、忧虑、无知、漠视与巨大而又言不由衷的不自信。
想了很久,我便开始做这样一种尝试,用小说这种文学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愿望,试着去发现一些传统文化对时代的积极意义;力求找到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以期达到人们的理解与共识;将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放到一个很突出的高度,意在籍此树立起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