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珍爱-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占了大厅十分之一,上面的铁花金饰都十分讲究,还有金花米黄的镜面砖铺地,黑金砂大理石砌阶,一切都显得富丽堂煌,豪华高贵。然而又显得自然流畅,并无着意雕饰痕迹,给人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众人左顾右盼看了一会,然后分宾主坐下。用人献上茶点,杨灿开口问道:“阳科长什么时候到海城?”
欧阳明回道:“前天才到,我心里老惦记着你,所以一办完事就登门拜访了。”
杨灿说:“谢谢!想不到阳科长还记着我们这些老部下。”
欧阳明说:“如今你是名人喏!我怎能不记得!”
杨灿说:“什么名人?多几个臭钱而已。唉!说到钱这东西,真是一个神奇的家伙。早几年我从内地过来,一文不名,一个在街上拖板车卖西瓜的婆姨,有那个认识你。”
欧阳明试探着问:“听说杨总初来时很不容易。”
杨灿说:“哪是不容易,简直是艰难岁月!”杨灿心直口快,具有男人性格。她很快就讲起了她的发家史。
杨灿原是红都机电厂的一名普通会计。八十年代初,海城建省时她丢掉铁饭碗随着南下大军下了海。来到海口时,口袋里所剩无几。在这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的地方一时茫然不知所措。在内地一番雄心壮志,想到海城拾宝掏金,可是到了海城却不知从何下手。后来她在工地上看到许多民工们蹲在地上吃盒饭,突然想到做盒饭也许是个门路。她想凭她多年做家务练就的一手烹饪技术,炒出的盒饭一定不会泛味。于是她买了几块水泥瓦,在工地上捡了几根废木头,请人搭起一个窝棚,开起了一家湘菜盒饭店。下海的民工中湘人多,自然都喜欢吃湘菜,不想她一炮打中,盒饭店的生意一下便红火起来。生意好是好,可是赚头不多,仅是微利。尤其是要起早贪黑,忙这忙那,又要买菜又要煮饭还要收钱打饭等等。每天从早上四点多钟起来,一直忙到晚上十点,没有须臾时间休息。手上没钱,她不敢雇人,只好自己撑着。如此一来,不到三个月她就累病了。小病引发大病,接着她大病一场,吃药打针把手上挣的一点小钱全花光了。这时她真想打退堂鼓,卷起铺盖回家。可是回去又干什么呢?自己已经辞职,并且信誓旦旦地发誓不混出个人样来决不回去。此时若是回去,可真是脸上无光啊!杨灿下海前在红都机电厂当了个小小会计。当时她的最大指望就是接替欧阳明当个小小科长。那时内地的市场经济还未起步,会计是社会的第三等人,最被人瞧不起。因为她看到了这一点,她才下决心冒然丢掉铁饭碗下了海。如果此时回去绝对不可能再进厂,因为对她的辞职,厂里颇有微词,此时若去求他们,自然只会给他们笑话。回不了厂,也就只能在海城四处寻找发展机会。若说发展机会,海城比内地机会可多多了,倒不如在这里再忍受一个时期。再说她开盒饭店虽只两三个月,但是她看到了曙光,尝到了那种赚钱的滋味,这种滋味远不是那种拿几十元钱工资可比。她想海城的确是一块掏金宝地,只要找到机会,幸运一定会降临。
本来她想去找一份会计工作重操旧业,可是她对会计工作烦透了。搞会计辛辛苦苦却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钱滚滚而来却都是别人的。她决心另辟溪径,走出一条有发展空间的路来。
当时正值酷署,街上买西瓜的很多。她打听到在文昌买西瓜只有角钱一斤,到海口可买到四角多,赚头很大。于是她买了一部板车,每天凌晨买一车西瓜拖到海城卖。作为一个女人家要干如此繁重的劳动,其艰难是可想而知。杨灿在讲到这段经历时,不禁潸然泪下。
艰苦的卖瓜生涯经历了一段时间,不久,幸运果然降临了。
有一天,她在文昌进西瓜,听到两个本地村民谈话。虽然他们说的是海城话,但她经历这些时日,海城话也能听懂一些。他听一位村民说: “那片山至少有两千亩,五十元一亩算来要十万块钱,我们上哪儿去弄这十万块钱啰?”
另一村民说:“是嘛!村上是无人敢租,听说如果村上无人租就要外租了。”
杨灿听到这话,忽然灵机一动,心想这可是个机会。便问那位村民:“老乡,刚才你说租山,那是怎么回事?”
一位村民见她是贩西瓜的,便斜着眼问她:“你想租?”
杨灿见问,心想不能被她小看,可得牛气一点,便说:“当然,如果合算,当然想租啰!”
另一位年纪较大的村民心底较好,温言说道:“我跟你说这可是桩好卖买。我们村上有两千亩山地要发租。”
杨灿:“怎么个租法?”
年长村民说:“五十块钱一亩,租五十年。”
杨灿一听,心里可乐了。两千亩地租五十年,海城这儿是热带雨林,什么种子都能落地成材。可是两千亩地租金是十万元,这十万元到哪儿去弄?杨灿凭她那敏锐的洞察力,她觉得这绝对是桩好买卖。“我一定要把住这个机会。”杨灿在心中暗下决心。她想,管它,先套套情况再说。于是她问村民:“你们村长在哪儿?我想找他谈谈。”
村民说:“他就住前面不远,我带你去。”
在村民的带领下,杨灿很快找到了村长,了解到的情况果然如村民所说。杨灿办事干脆、爽快、利索。她身上虽然只有隔夜粮,心里却想办通天事。她果断地作出决定,与村长草签了一份意向合同。
这一天,她没有再卖西瓜,她买了过海的船票,径直回到了湖南。
在湖南,她游说亲朋好友,费了大约一个月时间,终于筹到了二十万块钱。她揣着这二十万块钱再次返回海城,到文昌正式签下租赁合同。租下后种什么东西?她首先想到的是热带就必须种热带植物,决不能种西瓜之类的东西。那么种什么热带植物呢?她想起文化大革命毛主席给工宣队送芒果之事,她想既然芒果那么珍贵,我就种芒果吧!没想到她这一抉择,给她铺平了一条飞黄腾达之路。
主意拿定,她回湖南招募了百十名民工到文昌开荒植树。经过半年多时间,两千亩山地已种得差不多了,所余十万元除了开销民工工资、生活费用、买苗买肥等费用外,还尚有积余。因为她是会计,在算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本领,她紧打细算,一分钱作两分钱用,到头还积余四万多元。当时正值深圳的股票风潮,她果断决策,将四万多元全部买了股票。想不到她这一宝又押正了。经过几个来回,四万元变成了四百万元。这一下她马放南山,如鱼得水,手中有了钱,便可大展宏图了。她专门请了一批人护理那些芒果树,接着又在海城的繁华地段开了一家湘菜馆。开张后生意火爆,财源滚滚而来。
不久,幸运又一次降临。当时国家颁发政策,要大力扶植热带植物的种植,杨灿的芒果林很快引起了国务院的重视。国务院热带植物扶植办公室的领导专程到海城调查考察了杨灿的芒果林,并亲自接见了杨灿。而且国务院领导给海城省政府,海城各大银行作了指示,要大力支持和扶植杨灿的芒果林,要人给人,要钱借钱。这一来,省长亲自接见,各种媒体蜂涌而至。于是乎,杨灿像坐上了直升飞机,一下成为名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要钱给钱,其事业何愁不发。
“去年,我的芒果林已全部挂了果,收获了第一批芒果,收入嘛!这是商业秘密,我不便向你们透露。”杨灿诡密地笑了笑,她那微胖的脸上荡漾着一种得意: “我有了资金,以后又办了一家夜总会,一个酒家,一支出租车车队,反正海口只有这些事好办,我想组成一个杨氏集团。上个月请会计师事务所来整体评估,净资产已有六点七个亿。当然主要还是那些芒果树值钱,今后每年都要带来不少收益”。
“银海开发时你没有去炒地皮吗?”喻少清很关心此事。同是一个赶海人,对杨灿的成功他当然很羡慕,心灵深处少不了也有几分嫉意。他想要不是自己在银海摔跟斗,说不定也会创下这样的家业,所以对扬灿有没有参加银海炒地皮很感兴趣。
“没有。”杨灿回答说:“我没有去赶这个热闹。我倒是在海城炒了一点地皮,收益不少。海城的地皮很好炒,我花一万元一亩的地价买了一个小岛,如今那儿已成为黄金海岸了。地价一下标升到一百万一亩,你们看这收益是多少?”
喻少清佩服地点了点。他想如果不是自己晕了头何至如此,可惜他在海城的地离×;×;市区太远,暂时还没有一点升值的动静。
此时欧阳明突然发现屋子里少了什么人,便问杨灿:“哎,你家李工上哪儿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