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五日(21日),昏聩的慈禧太后宣布向列强开战,实际上是拿羸弱大清的一国之力与整个西方阵营对垒。同日,他命各省督抚把“义民招集成团,借御外侮”。袁世凯深知大刀长矛甚至赤手空拳的团众,不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列强军队的对手,对朝廷意旨抗不遵命。在接到朝廷急令他增援天津的命令后,他以“职在守土”为由,拒不派兵。天津沦陷后,清廷严饬他派兵救援,他授意部将故意迟滞不前;十多天后北京告危,朝廷命他接济军火、派兵保卫京师,他借口拖延、不遵朝命。七月二十日(8月14日),北京沦陷于八国联军铁蹄之下,慈禧太后化装为布衣村妇带着光绪帝狼狈出逃。清廷火速谕令袁世凯率部驰援,袁世凯仍拒不遵命;忠于朝廷的部属张勋等人主动请缨,要求“马革裹尸”、“报君父之仇”,袁世凯认为此人憨愚可笑,不予同意。
袁世凯根本不信义和团能打赢八国联军,在联军侵犯北京之初就向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讨教应对局势之策,张刘两人都是主张镇压义和团的,因而抗旨不遵,自搞一套,私下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后来两广总督李鸿章和美、德、法等国也加入“东南互保”大合唱。袁世凯对刘、张、李三总督的做法非常赞赏,在西方列强暗中策动下,于六月初也加入“东南互保”的大合唱。因此,他在北京告急甚至慈禧太后仓皇西窜之际无动于衷,也就不足为怪了。事后,袁世凯时常在部属面前自夸:“此次变乱,各督抚中如无我辈四人柱,国事尚可问乎?”他毫不客气,在保全半壁江山的功劳簿上为自己重重记上一笔。加入“东南互保”,既使袁世凯保存了军事实力,又使他名声鹊起,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三大名督并驾齐驱,俨然成为大清国中流砥柱。
袁世凯一面对义和团血腥屠杀,大批团民倒在其屠刀之下,一面对洋人竭力安抚,把洋人伺候得舒舒帖帖。自清廷宣战后,山东境内没有一个洋人被杀。英国驻烟台领事在一份报告中说:“我们目前在烟台所处的地位是相当稳固和平静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继续留在此地,我认为几乎完全是由于巡抚所采取的态度。……直到目前为止,山东没有被卷入那个势将席卷它的叛乱和掠夺的浪潮。”两厢默契,投桃报李,西方列强给予袁世凯以特殊报答。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后,袁世凯命人在省界上插了很多界碑,在村镇墙壁到处涂写“此山东境”四个大字。疯狂南侵的八国联军一看到山东界碑和村镇墙壁上“此山东境”大字后,勒住战马,不再进犯。山东的官僚、地主和乡绅见袁世凯如此神通广大,竟能让“四夷钦服”,不入山东之境,对他“齐声感颂,而顶礼日呼东省之福星广被矣”。远在广东冷眼看世界的李鸿章,也对袁世凯深表感佩:“京畿浪高风紧,山东风平浪静,袁家这小子真有一手啊!”
赫赫有名的清末“三屠”,袁世凯名列其中。总督张之洞花钱如流水,人称“屠财”;总督岑春煊最喜弹劾官员,人称“屠官”;袁世凯草菅人命、杀人如麻,人称“屠民”。袁世凯就是因屠杀义和团获得这一血腥称号的。
袁世凯心中烛然,抗旨不遵、不派兵或故意迟滞进兵,不会不使朝廷特别是慈禧太后有感觉。他挖空心思想了不少补救办法。他不愿损兵折将去打仗,却善于搜罗钱财表忠心。慈禧太后西逃后,他一边上奏叫穷,一边派骑兵急追千里送去十万两银子,接济逃亡中连饭也吃不上的老太后。之后,他又将截存安徽运解北京的饷银十一万六千两、江苏的五万零五百两,一并送去,借花献佛,向慈禧太后效忠。随后,又源源不断送去三十万两白银、几百匹贡缎和许多珍贵物品。逃亡期间穷困拮据的慈禧太后,见了一大堆白花花银子和众多珍品,对袁世凯的不忠疑云也就随风飘散。后来,慈禧太后命他向西安送军火,他立即照办,非常积极。总之,只要不让他消耗赖以升官的军事实力,叫他干什么都成。清政府与八国联军和约将成时,袁世凯表现得异常积极,派部将姜桂题率马步炮队北上,驻扎京城周围,为慈禧太后从西安回銮肃清障碍。在奉承大清国一号人物的同时,袁世凯还不忘博取其他大臣的好感。他与刘坤一、张之洞一起筹集两万五千两银子,进奉留京的大臣和追随慈西太后逃亡的官吏。袁世凯在如此艰险的情况下,送银子、送军火、送安全,其过人才干和耿耿忠心,赢得朝廷上下一片叫好声,博得“才堪应变”的美名。
乱中取胜(14)
高冕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1901年11月7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病死。慈禧太后立即下令,由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接印前由周馥暂时护理这个职位。
十月十一日(1901年11月21日),当山东巡抚不到两年时间的袁世凯,在唐绍仪等数十人陪同下,由一营亲兵护卫,八面威风离开济南,26日抵达高阳。此时,护理直隶总督的周馥派人携总督官印也抵达高阳。次日,袁世凯设立香案,举行隆重的接印仪式。因直隶总督衙门所在地天津仍被八国联军占据,袁世凯决定将总督衙门设于保定。当日,他挂总督印在保定走马上任。
其实,早在李鸿章病重期间,慈禧太后那双浑浊的老眼就已四下打量,普天之下,谁堪担当位同宰辅的直隶总督重任。
八国联军入侵前,拱卫京畿的是荣禄统率的武卫军。现在,这支武卫军大部已七零八落。在与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的八国联军交战中,聂士成的武卫前军被全歼,荣禄亲率的武卫中军土崩瓦解,董福祥统领的武卫后军护送慈禧太后抵西安后因无饷无粮被迫遣散,宋庆麾下的武卫左军遭重创伤亡过半。大清国最具战斗力的武卫军中,逃过八国联军炮火之劫,惟一没有遭受损失的,只有袁世凯统领的武卫右军。再者,在八国联军洋枪洋炮淫威面前完全泄气的慈禧太后,此时做什么都得看洋人眼色,确定直隶总督人选,也不能不考虑洋人的态度。缔结和约时,联军开出一长列“战争罪犯”黑名单,原先甚至有她慈禧太后的名字,袁世凯却没有列入黑名单,这一点慈禧太后不得不加以考虑。
作为直隶总督人选,实力、忠心、洋人认可,缺一不可。现在,在所有文臣武将中,惟独袁世凯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李鸿章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临终前,他在口授遗嘱里保荐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声称:“环顾宇内人材,无出袁世凯之右者。”因发热头昏而吃了大亏的慈禧太后,静心想来,觉得袁世凯此人的确是非常之才。她对李鸿章的识人眼光深表赞许。
在袁世凯巧妙操作之下,老太后甚至无法不相信,若是没有袁世凯就没有今日的山东,也就没有今日的中原,没有今日的东南半壁江山。十月二十八日(12月8日),慈禧太后以袁世凯“共保东南疆土,尽心筹画”、“卓著勋劳”为由,赏加太子少保衔。人们因此称袁世凯为“袁宫保”。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初四日(1902年6月9日),年方四十一周岁的袁世凯,春风得意,双眸生辉。这一天,他被清廷实授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跻身封疆大吏之列,坐上大清国总督中的头把交椅,风风光光地戴上了饰东珠、衔红宝石的一品朝冠。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8月),是清政府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天津的日子。朝廷与洋人都瞪眼看着,袁世凯如何赴天津去做直隶总督。八国联军将天津还给大清国,直隶总督衙门也得随之从保定迁往天津。但辛丑条约明文规定:八国联军交还天津后,清政府不得在天津租界二十公里内驻扎军队。天津租界地处市中心,这一规定等于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因为租界之外二十公里的范围,恰好将整个天津都圈划其中。市区内无一兵一卒是难以维持统治的,到头来还得由联军来维持秩序,直隶总督就得听命于洋人,天津实际上仍在洋人控制之下。清廷和洋人都盯着,看袁世凯如何对付这道难题,看你这个直隶总督怎么当。然而,接收当日,大出人们意料,三千名全副武装的巡警跟随袁世凯,浩浩荡荡开进天津城,一半留津,一半接管西沽、塘沽、山海关、秦皇岛、北塘等重地,将天津置于有效控制之下。洋人一下呆了,袁世凯哪里变出这么多警察来?中国迄今为止是没有一个警察的。他们认为,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