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婚纱照的陷阱-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工作了。    
    还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法制观念上应该有一个大转变,即我们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是管制民众,还是约束政府的权力。在中国的法制体系中,往往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而前者是“以法治国”,而不是“依法治国”。所谓的“以法治国”(rulebylaw),就是政府通过各种法令及制度来管制社会、来控制民众,这种法律古而有之。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就是主张用法来管制民众,但法却不能约束皇帝,不能约束统治者。而“依法治国”(ruleoflaw)则是用法律来约束政府,减少政府对民众生活的干预,政府制定公正合理的市场游戏规则来规范民众的行为,维护市场竞争。从而在制度上确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保持距离型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法治的第一个要义就是约束政府的权力,约束政府对民众生活的干预。    
    在中国的法制观念中,法律与法规只是如何来管制民众,如何来规范民众,而不是来保护民众。在中国现行的法制体制下,中国普通的老百姓面对“公共”的权力,它是没有可以与“公共权力”对抗的力量的。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建立有效的市场体制是不可能的。其法律最多也只能成为管制民众的工具。因此,中国政府应该借入世之东风,对中国的法制观念来一个大的改变,以便为市场体制确立坚实的基础。如果能够这样做,中国的改革开放会真正地迈上一个新台阶。    
    (2001年12月)


第六部分 开放中的中国第88节 “入世”后应加大政府改革力度

    “入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究竟有多大?它是否会如人们想像的那样把中国经济带向世界?它是否会出现中国经济的第二次战略大转型?“入世”后,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最大的障碍在哪里?可以说,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中国终于“入世”,对中国人来说,自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因为,它表明,经过几百年的努力,中国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终于走向了世界、走向了现代文明。    
    可以说,“入世”后经济大转型,对经济各方面的冲击是在所难免的,不过,经过10多年的准备和经济发展,“入世”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多大的冲击,除了对政府管制太多的部门或行业会影响大一些之外,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应该是平缓的。因为20年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使不少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免疫力。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入世”后,政府所受到冲击应该会最大,如何加大中国政府的改革力度,应该是中国“入世”后最为实质性的内容。    
    在新制度经济看来,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市场、企业及政府都是人们可选择的资源配置的方式,政府也是配置社会资源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可能产生失灵。这些失灵的存在则是导致制度变迁的原因。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则强调政府的万能作用,政府作为一个“道德人”,它具有消灭剥削阶级、实现社会公平分配以及要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和义务,但是经济运作是否有效率则不是他们所关注的问题。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看来,政府的存在既是社会经济成长的关键,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是因为,政府可以看做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通过这种暴力的比较优势,政府不仅处于界定和执行产权的支配地位,而且拥有这些产权的“最终排他性”,以及使用暴力以控制社会资源的可能性。诺斯指出,以往有两种政府理论,政府合约论与政府掠夺论。前者把政府看成是合约执行的第三者,以此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或社会经济发展;后者把政府看成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人,它通过界定一套产权,使权力集团的收入最大化而无视它对社会整体财富的影响。对以往的历史研究表明,政府实际上具有一种垄断上述两项目标的能力。不过,由于竞争的限制和交易费用的存在,导致经济持续增长的产权很少在历史中居于支配地位,而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的产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成长的产权结构总是存在着冲突。其可能的结果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政府推动高效率的产权使统治者的税收降低,另一方面,基于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的需求,政府会倾向于实施产权垄断,而无意于建立一个自由竞争的产权环境。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政府的暴力潜能主要不是表现在“政府垄断”上,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并没有出自于交易成本的考虑而让低效率产权体制长期存在,也无意于租金吸取最大化而强行维持既有的产权体制,但是正如政府干预市场往往导致市场运作紊乱一样,中国市场行为的“政府化”,即政府行为过度地对市场的干预,而导致市场处于被动性的生存状态。而且政府往往会以观念上合法性的最大化而导致政府活动在中国市场的运作上的权力泛化。    
    首先,从国有经济来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改革的重点难点,政府采取了“财政拨款,到银行贷款,再到股市募集资金”等方式,千方百计为国企改革大开绿灯,但其结果是乏善足陈。“入世”后,国有企业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因为,问题就在于政府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愿收缩国有经济的布局。而大量的国有经济存在就意味着政府直接管理与直接参与活动的必要性,而过宽、过长的国有经济的运作战线的存在,也就意味着过宽过广的政府直接管理存在的必要性。这样,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一系列管制、干预也就自然而生。如果一个国家经济的70%,或者70%以上都是国有经济和准国有经济的话,人们怎能期望政府把他的管理从直接管理变成间接管理,让它在职能上实现根本的转变呢?因此,只要大量的国有企业的存在,要让政府转变其职能是不可能的。“入世”后,面对着大量的国有企业,面对着市场的国有性质(如国有股市、国有银行),政府将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如何走出其困境,除了加大改革的力度之外,别无他途。    
    在政府的管制下,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无法形成,使得整个人事制度无法适应“入世”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大量的国有企业的存在,政府自然会按自己的意愿安排它所认可的人来管理其企业,而不是从人才市场来选拔。这样的国有企业的主事者仅是会对任命他的主管机关负责,而不管整个企业运作绩效如何。目前中国的很多国有企业,连工会主席都要我们的政府来任命。如果说一个企业的董事长为法人代表的话,他连自己的总经理、副总经理都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选拔,他需要接受一个任命的总经理,副总经理,甚至工会主席的话,那么他是无法来承担国有企业的经营责任的。他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运作企业,也就不会心甘情愿地来承担企业运作责任了。另一方面,政府对人事制度的主导,使得它所掌握的人才无法按照市场法则来流动。这必然使得大量的人力资本白白浪费,使得许多个人巨大的潜能不能发挥。“入世”后,如果政府这种职能不能转变,不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凭什么可以与国外企业竞争呢?    
    还有,尽管中国经济改革已有20多年,市场经济的观念早已家喻户晓。但是,我们仍然不可低估计划经济的负向影响,不可否认,计划经济观念的遗毒仍然在不少人头脑里根深蒂固,加上既得利益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政府或权势者往往会借助某种合法性外衣对经济生活横加干预。目前,政府对股市的干预、对银行业的垄断、对不少利润高行业的独占,哪个领域、哪个部门,何处不见到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阴影。政府不仅是市场经济的裁判,也是市场经济的球员。政府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是游戏规则的行为人。在这种情况下,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府还能不制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法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公平原则如何存在,市场秩序如何来建立。例如,中国证券市场,政府既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又是证券市场的监管者。这些年来,政府总是出台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政策与法规,如如何使得国有企业能够在股市上圈钱。由此而造成了中国股市运作的困难重重。如股权结构的分割、国有企业支配证券市场、股价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