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情怀巴黎-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卡的挚友音乐家罗伯特·布尔塞尔这样评价:“ 保罗·杜卡一定知道,他的离去,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遗憾。保罗·杜卡虽然悄悄地走了,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如果这句话用我们中国语言来形容,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时光流逝,光阴荏苒,七十年岁月悠悠飘逝。保罗·杜卡是否还记得在他众多的门徒当中,有这样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他贫困得几乎靠乞讨生活,他的穿戴寒酸,他进考场以至门卫把他当作乞丐拒之门外,但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坚强的毅力,他满怀赤子的报国之心……他就是我国杰出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曾在巴黎留学自述中这样说:“保罗·杜卡是世界三大音乐家之一,……他不嫌我贫苦……竟肯收我做门生,他给我各种援助,送我衣服,送我钱,不断地鼓励我……并答应准我考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曾仔细地寻查过有关保罗·杜卡的通讯材料,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他们师生有关书面上的通讯记录。我想是因为冼星海在巴黎时生活太贫苦,生活中必需要节省每一份开支的原因吧。 
保罗·杜卡是法国音乐界受人敬仰的一代大家,他也为中国培养出了冼星海这样优秀的东方之子,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保罗·杜卡和冼星海是东西方音乐界的两座傲然丰碑,他们的学识和品德,永久地屹立于人类民族艺术之林。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   
协和广场喷泉见证了格什温的音乐道路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乔治·格什温 
题记:七十七年前,美国音乐家格什温到巴黎,观埃菲尔铁塔,游塞纳河畔,品法国红酒,逛香榭丽舍大街,有羡慕、有景仰、也有忐忑不安…… 
美国现代著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1928年因受纽约交响协会的委托,准备写一部描写美国人到巴黎旅行、感受艺都生活的作品。1928年的3月,他便带着这个计划,与他的弟弟一起来到巴黎采风。 
在此之前,格什温曾经来过巴黎两次,每次都因为安排紧张,只能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与以前不同,这次他有足够的时间感受花都生活的“浪漫之旅”。 
他先到巴黎的一个旅馆里住下,经过两天的休整,除尽了旅途的疲劳,开始计划第一站便去埃菲尔铁塔,看看这座居世界第一高度的巍峨建筑的容貌。从他住的旅馆去埃菲尔铁塔必须要经过荣军院。荣军院建于17世纪,建设之初是太阳王路易十四计划用来安置残疾军人的地方,它却因1840年安葬拿破仑的遗体而扬名与世。埃菲尔铁塔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像一座俯望着塞纳河的保护神,清纯的河水从它的脚下流过,波光淋漓,姿态万千,巴黎人常说:“埃菲尔铁塔,只要看上一眼,就会让你终生难忘。”格什温踏着绿茵向前走,穿过战神广场。人们说在秋天时广场最美,凌乱的叶子随风洒落,如乡愁一般扫也扫不干净。塞纳河的左岸便是举世闻名的巴黎拉丁区,这里常聚集着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以及画家和诗人们,也有演艺界的名流经常出没,小贩们细长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飘荡在拉丁区的上空。求知的青年穿梭在索邦大学和法兰西国家科学院周围,有的三三两两信步于卢森堡公园,有的则渐渐隐掩进树荫茂密的小巷里。法国人说,当一个人从喜欢勃艮第转而偏爱波尔多时,标志着他已步入中年,趋于成熟。勃艮第酒浓郁、醇厚,波尔多酒细腻、优雅,人们把左岸比作“勃艮第”,右岸则恰似“波尔多”。 
塞纳河水粼波荡漾,手风琴的乐曲悠扬。河水缓流到巴黎的中心,有两座小岛,这便是巴黎最早的发祥地—圣路易岛和西岱岛,巴黎圣母院和无数法国名人的故居就坐落在两个岛上。巴黎圣母院从开始兴建到正式建成,用了200年的时间,拿破仑自封皇帝的加冕仪式便在这里举行。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所描写的外表丑陋而内心善良的阿西莫多和吉普赛姑娘埃斯梅拉达感人至深的爱情,也是在巴黎圣母院上演。左面那厚重的建筑,便是路易十五的爱妃玛当·狄帕丽被推往断头台的地方,两个多世纪前的革命烟火已经散尽,但巴黎看守所的高墙门楼依然有些神秘。格什温穿过路易·菲利浦桥,河水荡漾,四周宁静,时光似乎在这里凝固。七十年前,克洛德·莫奈在画家欧仁·布坦的指导下,静静坐在塞纳河边,仔细地观察阳光照在塞纳河上的变化,波光粼粼的塞纳河水赋予了莫奈灵感,引导他开创了艺术史上的重要绘画流派。 
巴黎的右岸,格什温以前也曾经来过,但只是匆匆而行,留下遗憾。格什温顺着塞纳河的水向,沿塞纳河的潺潺的流水行走,旁边是几百年的建筑,温醇典雅,身边偶尔传来的汽车喇叭声,路旁古色古香的咖啡屋飘荡出酒的醇香,他忍不住想进去喝一杯。他要的勃艮第?还是波尔多?也许是咖啡屋内温馨的装饰,或许是异乡红酒浓郁的芬芳,音乐家有些淡淡的凄凉,迷移中他好像看到了家乡浓绿的田野和熟悉的村落,思乡的情绪使他稍稍有些激动。他站起来、又坐下,后来干脆离开。他现在不可以怀乡,他到巴黎,是来体验花都人的生活的,他必须继续前行自己的朝圣之路。 
我们这位异乡人、年轻的作曲家,漫步在巴黎的塞纳河边,巴黎的大街虽然吵闹,小巷却非常安静。鲜花迎着绿草,喷泉依着雕塑,人们神态悠闲地喝着咖啡,格什温的情绪此时稍稍好些。前面那熟悉的建筑,便是卢浮宫,格什温不打算去观看卢浮宫的艺术品。他现在只是想走走,感觉触摸一下巴黎的味道。卢浮宫外典雅的杜莱丽花园内绿茵葱垅,树木遮住了大街上的噪音,灵透的喷泉收回了他怀乡的情思。他坐下来,看着粉白黛绿的游人,暂时的小憩,栖身于这方温馨的世外桃源。 
巴黎的景象每一天都截然不同,她像一个多情善变的女郎,有时阴,有时晴,有时阳光高照,有时又细雨绵绵。她的嫩春、柔夏、媚秋,幽冬,四季的姿彩展现给人们无限风姿、百色妖娆。 
格什温漫步在景色如画的杜莱丽园林里,他沿着甬道走出后门。协和广场的噪音由远而近,喧嚣而来。广场上形影交错,人声嘈杂,因堵车而不耐烦的巴黎人按着喇叭,汽车、行人,还有自行车都绞绕在了一起。广场旁边的喷泉掀起银色的水柱,水雾伴着阳光翩翩起舞,编织成七色的彩带。池中的雕塑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如 
神话仙境般虚幻诱人。巴黎的景象,巴黎的风情,已变成跳动的音符流淌于音乐家脑子里,敲击着他的心灵。那古老的刻有楔形文字的埃及方碑,如他心中所要描绘的音乐形象一样越来越清晰…… 
他离开喧闹的协和广场,前面的入口就是优雅迷人的香榭丽舍大街。香榭丽舍大街是巴黎的中轴线,它一直通达凯旋门的星形广场。香榭丽舍如一座百卉含芳的花园,吐艳在千葩花都。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栗子树和梧桐树交相掩映,树荫笼罩着大街两旁的露天咖啡馆,路上的游人闲庭信步,悠闲自得。街道两旁绿树葱葱,枝繁叶茂,水声涓涓,鸟语花香。香榭丽舍与其说是一条大街,到不如说是一座园林,她不仅姿态端庄、容貌秀美,而且繁华时尚,妙趣天成。 
香榭丽舍大道的尽头,威武雄伟的凯旋门傲然屹立,像在迎接凯旋归来的勇士,它昂首指点着十余条辐射成星形的通衢大道。凯旋门的右侧镌刻着那副最著名而且最精美的《马赛曲》的浮雕。格什温漫步在巴黎,感受着巴黎的点点滴滴:协和广场喧闹的喇叭,河边咖啡馆红酒的芬芳,还有那淡淡的思乡和巴黎街头人们高谈阔论或窃窃私语的神态……作曲家已经胸有成竹,他把耳闻目睹、所见所感的体验记录下来,用独特的音乐语言加以诠释,将巴黎浪漫典雅的美妙风情表述给听者,这首乐曲便是格什温久负盛名的、以花都风情为蓝本所创作的爵士钢琴协奏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巴黎那条同性恋街(1)   
现在巴黎四区同性恋街,曾是莫扎特伤心的地方 
巴黎那条同性恋街…莫扎特的伤心地 
题记:每年六月,巴黎同性恋大游行从玛莱区开始,“同志们”的游行队伍彩旗飘飘,在这条古老的街区,曾经有一代音乐大家—莫扎特的身影。 
提起莫扎特的巴黎住所,可能要说到一个即时髦而又敏感的话题,它的概念是不辨男女,专谈感情,因它而起的争端每年都吸引着全世界人的眼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