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围观红楼-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宝玉确实痴了,见妹妹娇笑,听冷冰冰的四表哥打趣,心里心下痒得慌。不觉开口道:“妹妹和表哥可有字?”
  见宝玉傻傻的就要惹怒四四,八八好心的圆场:“还不曾加冠笄礼,长辈未赐,怎会有字?”见宝玉稀里糊涂的样子,就转了话题,无意间蝴蝶了剧情。
  
  另一边,林君珞却是没有上京而是回了扬州林家,拜见如海。
  林如海见君珞风尘仆仆不损俊容,欣慰而感慨的说:“你也长大了。一晃就快十八年了。”
  林君珞垂首静静的听着,到让一时失态的林如海不好意思。便开口说起正事:“我知道你在疑问什么,只是为父也想考考你。”顿了下,林如海继续道:“你可知为父为何让你母亲匆匆上京。”
  原来,贾柔等上京之事虽是之前就定了的,因未有明旨,林家众人只慢悠悠的整理行李,却不知为何林如海突然改了主意,要贾柔提前上京,又以林家在京城的院子没有收拾好,让贾柔等借助他一向不待见的贾家。
  “可是因圣上身体不愈的事情。”林君珞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却沉声低语,似乎琢磨了许久才答话。
  “你若出仕,我也不用担心了。”对儿子不太了解的父亲见长子泛着苍白的面庞可惜道,随即点头解释:“我和你姨夫一位扬州知府,一位巡盐御史,管着江南半壁钱篓子,多少人盯着呢。”见君珞似乎不理解,直言解释:“圣上老迈,却没有明旨属意哪位殿下,现在朝廷上风云迭起,江南又是重中之重,若非林家五代忠臣,你姨夫娶得是荣国府的嫡女,俱是直臣,怎能在这个位子上坐到稳。”
  林君珞沉思了一会,把腹中草稿道来:“我们家和姨夫家到底远离京城,消息不同,却是需要贾家的人脉。”然后有点不自然的询问:“外祖家也可以的。”
  这外祖家却是指君珞生母李氏的娘家。
  林如海微微一笑,与荣国府相比,他还是更亲近李家的:“君珞,你要记住,上位者最忌结党。”
  这却和君珞的心思不谋而合,荣国府虽然富贵却没有实权,只是功勋之后罢了,李家却不同的。
  于是,父子俩了然的笑了。
                          
作者有话要说:
另外,以下是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有兴趣的筒子们可以讨论
关于宝黛钗三人的年纪比较流传和认可的黛玉初进贾府时是六七岁,宝玉七八岁。到了薛宝钗进贾府,故事真正展开的时候,黛玉十一岁,宝玉十二岁。
青草对此有些自己的看法,如果大家比较认可,后面就按照这个想法来吧=v=
首先黛玉初进贾府时是大约六七岁,宝玉八岁,没问题,问题在玉宝钗进贾府的时候是几岁!
青草认为是11岁左右,而不是十三岁,原因如下:
1黛玉进贾府的第一晚后,红楼原文说:“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
这时候已经发生了薛蟠打死人的官司,
2而后文中“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二则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因此早已打点下行装细软;以及馈送亲友各色土物人情等类;正择日一定起身;不想偏遇见了拐子重卖英莲。”也就是说林黛玉进贾府的时间薛家也已经准备进京了,因为人命官司而推迟了时间,但时间也就是一两年,甚至更短,因为原文提到:“那时王夫人已知薛蟠官司一事;亏贾雨村维持了结;才放了心。又见哥哥升了边缺;正愁又少了娘家的亲戚来往;略加寂寞。过了几日;忽家人传报:〃姨太太带了哥儿姐儿;合家进京;正在门外下车。”,可以认为案子一被压下去没多久,薛家就进京了。
网上比较支持宝钗进贾府是13岁,这一论点源于宝钗是为了选秀而进京,而清朝选秀的最低年龄为13岁,但是青草私以为这说法太片面,薛家应该是得知宝钗拥有选秀资格,而选秀是三年一选,所以准备提前一两年进京打点一下,同时也是为了打点皇商的资格!
另外,大家不要忽视了几人的生日,因为黛钗的生日都比较大,正月二十一是宝钗生日,花朝节是林妹妹生日,所以以他们的生日为准,会给人一种时间过的比较快的感觉。
所以,青草总结的前二十回红楼脉络为:1黛玉7岁进贾府、宝玉八岁、宝钗10、11岁
2黛玉10岁,宝玉11岁,刘姥姥秋末进贾府,此时薛家已经进京了,宝钗13岁,发生了送宫花等事件
3黛玉11岁左右归家探父,宝玉12岁,宝钗14岁
期间,曹公并没有直接省略双玉的青梅生活,黛玉也不是一下子长大了,宝钗应该是11岁多点进的贾府
最后,大家若是觉得有bug可以交流一下,这是按着原文自己推的,没看多少他人的考证,欢迎指教。



☆、麻烦

42、麻烦  。。。                
                    
                                                
  林如海倍感骄傲,抚着胡子对君珞满意的点了下头,不愧是他的长子。随即皱眉,斟酌了一下,语气和缓的问:“你可知初阳先生的身份?”
  林君珞微微一笑,风淡云轻道:“初阳东升,林家老者。”
  见君珞一派悠然,林如海心下一格咚,暗叫不好。
  君珞没有停下,直接作揖,声音里带着恳求和向往:“我知道父亲期盼,只是几位弟弟俱是俊杰之资,以后必定光宗耀祖。君珞不才,愿隐于市井、教书育人。”
  林如海见他这样子不觉叹息,虽不解君珞的想法,也猜到一二,只扶起他,“现在还早,莫要如此作态。”略微一吟,正色道:“自三百年前阉党与东林士人相争,东林党人惨遭屠杀迫害,所剩之人了了,或隐于山野或苟活市井,直到百年前我朝太祖一统天下,其真正的传人才相继显身。但他们吸取了前朝惨事的教训,留了一条后路。”
  仔细观察君珞的脸色,发现他并不诧异,林如海叹息,只怕事到如今已无回转之法,便自语道:“初阳一脉皆不入仕,但论起士林间的声望,无出其右。教书育人三百年,天下莫有不识人。”
  林君珞眼眸一暗,不觉想起前世,当年少年心性,也有为国为民的热血豪情,只是吏治腐败,朝廷糜烂,圣上昏庸……已是无力回天之像,也曾和一二知交谈古论今,那时,谁不痛惜当年东林党人的悲壮,前朝之亡,始于东林之毁,如此定论也不为过。不觉低低吟道:“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
  短短十个字,悠扬深远,却是每个少年书生心中的梦。
  林如海也沉默缅怀着,似有所感,说起往事:“当年坐落无锡的东林书院被毁,一部分人流落苏杭。我林家祖上也是世代书香,自然于此有一段香火情。待那魏奸人死后,残存的一部分东林党人执政,却忙于党争,再无当年锐气;另一部分人见此,心灰意冷便开创书院,培养真正能继承顾公之志的传人。莲花书院便由此而来。”
  这些陈年往事林君珞虽然比林如海清楚,面上却是一派惊奇之色。
  林如海摇了下头,犹豫道:“你身体不好,我不愿强求与你,原也有意让你拜入初阳门下。倒是忘了你资质绝佳,竟是先斩后奏的考了秀才。”最后一句话带着埋怨却尽是骄傲。
  林君珞尴尬的笑了笑,自己早料到若是科举顺利,林如海定不会让自己逍遥,所以先走了一步险棋。
  林如海不知内里,有些认命,道:“罢了,这也许是命吧。”
  “我知道父亲还是期盼我入仕,只君珞实在无意于此途。”见林如海瞪眼,赶紧道:“下次乡试我还是要考的。”
  闻言林如海才气顺,又不是资质不好,怎么能没有功名护身,要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面上缓和了许多,满意的点头,道:“尽力而为就是。”
  
  安抚住林如海,基本把握住未来的林君珞脚步轻松的穿个垂花门,见家中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