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虹※桥※书※吧※。
第8节:迪斯尼公司的发展轨迹(2)
电影制作是迪斯尼公司的核心业务。继承上一阶段的成功经验,公司继续以动画制作为重点,成功推出了《皮诺乔》、《灰姑娘》(Cinderella)和《彼得潘》(Peter Pan)等经典动画电影。除了动画影片,制片厂开始尝试拍摄实景电影。首部实景短片《海豹岛》(On Seal Island)于1948年发行并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1953年秋,迪斯尼公司发行大型实景影片《沙漠奇观》,该影片成为制片厂继《灰姑娘》后在20世纪50年代的第二部卖座电影,它随后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金像奖。在电影经营方面,迪斯尼公司探索出新的经营策略:以7年为周期重放迪斯尼经典动画。新策略为公司带来巨额收入,如《白雪公主》的每次重放都带来几百万的收入,同时也深化了迪斯尼动画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电视是迪斯尼公司的重要衍生业务。它建立在迪斯尼电影业务的基础上,以主题公园附属品的形式诞生。自1946年美国引进电视商业广播以后,电视像雨后春笋般地普及起来,它逐步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对电影业构成直接威胁。由于电视不能广播彩色影片,迪斯尼公司一直拒绝与电视媒体合作。但是,随着彩色电视的出现,同时沃尔特急于为筹建中的主题公园寻找资金,迪斯尼公司在1954年与美国广播公司合作,制作专门播放迪斯尼影片的一小时电视节目“迪斯尼乐园”。该节目在当年10月27日首次播出,就获得了41%的高收视率,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收视率的两倍多,当天晚上看电视的7 500万美国人中有3 080万人收看了迪斯尼的节目。迪斯尼公司电视节目的成功,为以后发展电视业务奠定了良好基础。在随后的1955年10月3日,迪斯尼公司制作播放了午间儿童节目“米奇老鼠俱乐部”(Mickey Mouse Club),该节目同样获得巨大成功,并在1977年及1989年两度卷土重来,直到1994年结束。
主题公园是迪斯尼公司二战后重点开发的新业务,也是这一阶段经营的主要成果,它是沃尔特晚年执着发展的项目。沃尔特一直都有开发娱乐园的意愿,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梦想终于实现。在沃尔特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甚至提出兴建更为大胆的完全“乌托邦”式的梦幻世界——迪斯尼世界。正是沃尔特的执着,主题公园成为迪斯尼公司继电影后另一个重要业务,为公司带来巨额的利润。有关迪斯尼主题公园的情况在后面章节中将重点介绍,在此不作详细陈述。
商品业务是随着迪斯尼公司产品,尤其是动画人物的知名而发展起来的业务。在这个阶段里,迪斯尼商品已经非常丰富,给公司带来丰厚利润。与以前的操作相似,迪斯尼公司只是出售动画人物的肖像权,不直接参与相关商品的生产。
三、动荡不安的过渡阶段(1966—1984年)
1966年12月15日,沃尔特迪斯尼去世,迪斯尼公司进入动荡不安的过渡时期。在这段长达19年的时间里,迪斯尼公司陷入了无边无际的高层权力纷争之中,经营业绩一落千丈。沃尔特去世后,他的哥哥罗伊为稳住局面,重新掌权,成立了两个分别由“沃尔特派”组成的艺术创作生产委员会和“罗伊派”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对公司进行联合管治。在委员会领导的思想指引下,迪斯尼公司经营总收入从1966年的1。16亿美元增长至1971年空前的2。50亿美元。但是,这种联合治理的平衡局面随着罗伊在1971年的去世而被打破。沃尔特派开始掌握公司大权,小罗伊(罗伊迪斯尼的儿子)对此表示不满而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从此以后,失去改革动力的迪斯尼公司经营业绩开始逐步下滑。
在电影经营方面,由于沃尔特派的核心领导卡德沃克(1976— 1978年的制片厂总经理)不顾电影市场需求变化而一味地恪守沃尔特的经营创作理念,致使迪斯尼公司票房收入不断下滑。1979年,迪斯尼公司票房收入仅有4 030万美元,达10年最低票房收入,只占到好莱坞票房收入的4%,在七大制片厂中排在最后。在此期间,迪斯尼公司电影业务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沃尔特的女婿罗恩米勒(1978—1983年的制片厂总经理)在1983年成立了“试金石”(Touchstone)电影公司,并拍摄了卖座的电影——《美人鱼》。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9节:迪斯尼公司的发展轨迹(3)
在主题公园经营方面,迪斯尼公司也面临着重重困难。虽然迪斯尼世界内的“神奇王国”(Magic Kingdom)主题公园在1971年顺利开业,但沃尔特晚年醉心开发的“未来之城”(EPCOT)——明日实验蓝本社区中心,却因为缺少劳力和设计等问题,致使成本激增。EPCOT最终延迟至1982年10月才开业,此时它的开发费用已累积到12亿美元,是预算的3倍,而且整体设计与沃尔特的设想相距甚远。另外,已建成开业的两个主题公园每年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维护保养,迪斯尼公司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由于多年的经营不善,迪斯尼公司在1984年面临了一次严重的收购危机。由于迪斯尼公司的股票价格不断下跌,投资者获得了恶意收购迪斯尼公司的机会,并展开相应收购行动。面对突如其来的收购,公司股东之一的小罗伊与其他股东联合,以迪斯尼公司出资收购的形式,收购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化解了这次危机。这次收购危机一方面激化了迪斯尼公司内部矛盾,导致米勒被迫辞职,管理架构重组;另一方面,它也为迪斯尼公司的重生带来了机遇。
四、复苏振兴的艾斯纳时代(1985—2000年)
伴随收购危机的结束,迪斯尼公司在1984年迎来了新任CEO迈克艾斯纳(Michael Eisner),从而开始了一段复兴之路。艾斯纳上任伊始就对迪斯尼公司进行改革,转变了公司多年来一贯的“内敛”经营风格,使迪斯尼公司在原有的快乐文化背后附加上完整的商业文化。艾斯纳在任的21年间,他以“品牌乘数”为基本经营理念,用迪斯尼公司的品牌做乘数,在后面乘上各种经营手段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例如,迪斯尼公司从每一部影片的票房获取第一轮收入;发行录像带是第二轮;然后是主题公园——每放映一部动画片就在主题公园中增加一个动画人物,让旅游者入园消费;接着以特许经营的方式销售品牌产品。除了以上“四轮经营”,艾斯纳还锐意收购电视媒体,借助电视的力量,保证四轮经营的顺利转换。在内部各业务上,艾斯纳也推动了相应改革,从而实现了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的复苏。
电影制作是迪斯尼公司的核心业务,但自沃尔特去世以后,迪斯尼电影就失去了昔日辉煌。1983年,迪斯尼制片厂亏损500万美元,整个制片厂濒临破产。1984年,艾斯纳入主迪斯尼公司后,他马上从高层管理团队着手对制片厂进行改革。艾斯纳首先从以前工作过的派拉蒙公司将杰夫里卡曾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拉过来,由他经营管理制片厂的日常业务。卡曾伯格上任后随即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改革措施,包括裁员和任用新主管等,让制片厂重新恢复生气。随后,艾斯纳继续从派拉蒙公司找来以前的同事管理制片厂业务,如让戴维霍伯曼管理试金石电影公司,让理查德弗兰克负责摄制迪斯尼电视节目,让里卡多梅斯特斯主管迪斯尼的好莱坞制片厂等。经过艾斯纳及其老部下的努力,迪斯尼电影重新展现光芒,不过,与沃尔特时代不同,艾斯纳管治下的迪斯尼制片厂最初以实景电影争夺市场。1986年,试金石电影公司推出了《比利华山庄的落魄》和《无情人》两部受欢迎电影,率先打响了迪斯尼电影反击战的第一枪。1988年,该公司又推出影片《三个男人和一个婴儿》,票房收入达到4亿美元。1990年,好莱坞制片厂拍摄的《漂亮女人》在世界各地获得5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成为当时迪斯尼公司最卖座的实景电影。除了实景电影,艾斯纳没有忘记迪斯尼公司赖以成名的动画片。1989年,迪斯尼制片厂发行了全动画电影《小美人鱼》;1991年,制片厂又发行了《美女与野兽》,并被提名角逐奥斯卡;1992年,大型动画片《阿拉丁》发行,只上映20周就获得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