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奘精神-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话题引到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一部经书上,就好比比赛前的口水仗打完了,你要是有本事,就来我的主场较量较量。这样说可能是基于两个原因:  

  其一,发现自己很难在的外围兜圈子讲气势上占得上风,玄奘的口才和反应让他有了忌惮;   

  其二,对自己某一方面的佛学修养很有自信,就算玄奘天资聪慧,我二十多年的专业修养总不可能敌不过你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子吧!   

  这个时候,玄奘确实有些犯难:一个学识天分再高,在面对学术前辈的时候总会心里没底,担心自己一口血气过后对方的后招层出不穷;再者,我们在之前也提到过,玄奘的求学生涯不同于大多数僧人,他不是跟从一个师父学习某一部经书,而是游学天下广泛涉猎,这就导致他对整个佛学理论有比较全面的把握,但对《毗婆沙论》这样具体的经书研习不深,没有在〃客场〃必胜木叉毱多的把握。  

  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一不小心就会落入木叉毱多下得套子里面去。玄奘怎么办?老办法,跳出去,兜回来,继续反问:  

  〃师今解不?〃   

  不说我解不解,而是问你解不解,而且还是用一种尊师重教的语气来发问,给木叉毱多一顶高帽子戴,看你怎么回答。不难发现,从见面开始,木叉毱多和玄奘的对话几乎都是在发问和反问中进行,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谈话技巧:发问是试探,谁老老实实的回答,谁就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所以双方都不回答,都以反问来继续,是规避陷阱,也是施展反击。  

  木叉毱多抛出《毗婆沙论》是想回到主场掌握主动,没想到却被玄奘巧妙的将了一军,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另外,在众人眼里,玄奘接二连三的跳出去以反问做答是聪明机智的表现,但木叉毱多不能这么做,他是主场,又是高僧,如果连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显然有失身份,所以玄奘是占了年轻的便宜,而木叉毱多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  

  〃我尽解。〃   

  史料没有记载当时木叉毱多是何种神情,但是不难想象,当时他肯定是在极度无奈的情形下才说出这三个字。从那一刻起,玄奘一举扭转战局,彻底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并且从《俱舍论》开始发问。        

。▲虹▲QIAO书吧▲  

第43节:第六章 无须畏惧貌似强大的对手(7)         

  所谓〃一子定胜负〃,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木叉毱多也许在当时就已经预感到了战局的不可挽回。  

  两军对垒,气势是关键,谁能掌握战场的主动,谁就已经赢得了这场战争。   

  木叉毱多英明一世,一直被人们高高景仰,而今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僧人驳得气势尽失,心理上便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再加上年纪大了,没能很快让自己从被动的情绪中走出来,继而一溃千里。据史料记载,玄奘刚开始引用《俱舍论》的开篇内容发问,木叉毱多就出现了错误。辩经不分尊卑老幼,再加上玄奘对他已经不存有多少敬重之心,于是乘胜追击,难题一个接着一个。  

  老虎不是病猫,辩经犹如战场,既是学问的较量,也是胆气和战术的对决,不可存有半点仁慈之心。   

  木叉毱多大惊失色,但是仍然不肯认输,让玄奘再问别的地方,结果越乱越是出错,居然说《俱舍论》里没有玄奘问得这句话。不肯及时认输已经大失风度,现在又口不择言,木叉毱多显然已经气急败坏到了狗急跳墙的地步。不过这是在龟兹,在场之人尽管非常震惊,但还是没有人贸然起哄指责木叉毱多。  

  但是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这个人就是龟兹国的王叔智月。就像大理段氏王族在天龙寺出家一样,西域佛教国家中的王族出家也非常普遍,智月当时就已经出家,而且在佛学上有着很高的修为,所以也参加了这次会见。由于世俗和沙门的双重身份,智月地位实际上要比木叉毱多更高。智月没有给木叉毱多留面子,当场指出玄奘问的话经书里面确实有。木叉毱多还是不肯认输,为了挽回败局,竟要求把经书拿出来核对,结果经书之中果然有玄奘问得那句话。铁证如山,木叉毱多只得无奈的说自己老了,记不清了。  

  一场遭遇战就这样结束了,玄奘凭借出色的辩技和扎实的学问功底赢得了生平第一场论战的胜利。玄奘之所以没有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这次论战,很可能是觉得这次遭遇战太过轻松,自己还未尽全力,木叉毱多就已败下阵来。也许在他的潜意识里,木叉毱多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对手,这也变相的刺激着他前往印度寻找更高挑战的决心。  

  这场辩经结束后,由于大雪封山,玄奘不得不在龟兹停留了两个多月。在此期间,玄奘在龟兹境内四处游历,一边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一边尽情领略龟兹独特的音乐艺术。玄奘还经常前去阿奢理儿寺探望木叉毱多。当然,玄奘并不是想用胜利者的姿态去羞辱木叉毱多,而是觉得木叉毱多二十多年的佛学修为摆在那里,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另外,他也想通过与木叉毱多的谈话更多的了解印度。  

  成功者保持谦逊之心固然不易,失败者保持平和之心更难……辩经的惨败显然给木叉毱多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这位高僧不但一改往日倨傲的姿态,就连面对玄奘时也变得恭恭敬敬连坐都不敢坐,甚至几次避而不见,还私下告诫自己的弟子,说这个从中土来的僧人不好对付,他如果前去印度求学,那里差不多年纪的人当中恐怕没有人是他对手。  

  一句话,木叉毱多对玄奘是又害怕,又佩服。  

  一场大胜让玄奘名震西域,然而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西行途中一次小小的考验。迷人的龟兹古国没能减缓玄奘西行的步伐,一日不到印度,他的脚步便不会停下。在经过两个月漫长的等待和休整后,春风吹散了天山的冰雪,也为玄奘化开了前方的道路。   

  横亘在玄奘面前的,便是那座美丽神奇而又令人望而生畏的……天山。         

※虹※桥书※吧※BOOK。※  

第44节:第七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1)         

  第 七 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   

  智者,因势利导也!   

  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人能够单枪匹马闯天下;   

  实力决定一切,一个好的外援能够让你省去很多麻烦,良好的外部环境才是事半功倍的保障;   

  要善于把每一个机会都朝有利的一面转变,并且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离开西域的玄奘一行在银山遇上强盗,却奇迹般的化险为夷;   

  取经队伍在葱岭被风雪所困,最后来到了〃热海〃边的碎叶城,这是传说中大诗人李白的故乡;   

  强大的西突厥叶护可汗又会怎样对待这支千里西来的队伍?   

  西行取经,玄奘为何不直接南下印度,反而绕道西北拜见突厥可汗?这对接下来的西行之路又有什么样的帮助呢?在离开碎叶城后的一段旅程中,玄奘又在哪些国家经历了有趣的故事呢?   

  冬去春来,冰雪消融,玄奘一行再次踏上了茫茫西行之路。丝绸之路在西域境内分为南北中三条路,玄奘现在走得就是中路……即沿着天山南麓和塔里木河北面的平原往西前进。有了天山冰雪融水和塔里木河的双重浇灌,这片东西走向的狭长平原就成为南疆地区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但是西域的平原和中原不同,它并不是由完整的可耕种土地或草原牧场,而是由大大小小的绿洲或河谷组成……哪里有水源,哪里就有人聚居;哪里有河流经过,哪里就能孕育出文明和国度。   

  因此,即便是富饶繁荣的龟兹国,其周围也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漠,而绿洲国家之间的这些荒漠,就成了西域马贼强盗盘踞出没的最理想场所。西域民族众多各派势力犬牙交错,大多数绿洲国家只能维持辖境内的和平安定,对周边地区大多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就给长途出行的商队旅客带来了很大的危险。   

  为了保护财货、免遭杀身之祸,人们在穿越西域时往往结伴而行,一边雇用护卫和刀客(如电影《天地英雄》里的屠城校尉李)沿途保护,一边找熟悉当地环境、而且与马贼强盗有〃交情〃(很多地方的强盗都是闲则为民,出则为盗)的人来充当向导,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