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奘精神-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3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4)         

  唐代对西域还有另一种称呼,叫做〃三十六佛国〃,可见当时大多数西域国家都信仰佛教,对僧人都非常重视,不管是从中原来的还是从西方来的高僧大德,当地的国王都会想方设法请他们来自己的国家讲经布道,甚至留下来。高昌国王麴文泰一听有中原来得高僧在伊吾,立刻派人再次前往伊吾,命令伊吾国王把玄奘送来;还安排了几十匹好马,派大臣们沿路迎候。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伊吾的尴尬处境……北面的突厥、东南的大唐、西面的高昌,哪一个都开罪不得。伊吾国王没有办法,只好按照麹文泰的要求,很是无奈的送玄奘上路。   

  根据史书记载,玄奘原本并没有计划前往高昌国,而是打算在伊吾休整完毕后取道西北,经可汗浮图(在西突厥境内)继续西行,但是考虑到高昌国王的一番盛情推辞不得,只好改变行程,先行前往高昌国,并在六天后到达位于高昌境内的白力城(今鄯善)。   

  玄奘到达白力城时天已经黑了,玄奘本打算在此留宿一晚,让救过自己一命的老马也能好好休息一下,但可能是由于麹文泰之前下了命令,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见到玄奘,所以城中的官员和使者告诉玄奘高昌王城离这里已经不远,希望他能换上好马先去王城,让现在骑得这匹〃瘦老赤马〃跟在后面慢慢赶路。   

  玄奘是个感恩图报之人,不但没有舍弃那匹老马,就连取经归来时还打算再次回到高昌与麹文泰相见,只不过那时高昌已经被唐军灭国,麹文泰也已去世,在此暂且不提。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玄奘只好换了马匹,跟着使者连夜赶往高昌王城。   

  古城高昌座落在火焰山脚下,始建于西汉,大将李广利曾率军在此屯田,设立高昌壁;公元327年设高昌郡,因〃地势高敞,人广昌盛〃而得名。公元450年,北凉余部灭车师前国,高昌城从此成为吐鲁番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拉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高昌城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城墙上共有十二重大铁门,分别以〃玄德〃、〃金福〃、〃金章〃、〃建阳〃、〃武城〃等命名,城市中屋宇林立,布局仿照长安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可见佛教在城中的地位。   

  在《西游记》中,火焰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踢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有几块带火的砖掉到地上,形成了火焰山。在唐僧师徒过火焰山时,发生了孙悟空向铁扇公主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而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则是孙悟空的结拜兄弟。不过在真实的取经故事当中,火焰山下并没有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但结拜兄弟的事是真的,只不过与玄奘结拜的却是另有其人。   

  玄奘一行在半夜时分赶到高昌王城。当时王城城门已经关闭,守城的官员连忙把这个消息报告给国王麹文泰。麴文泰一听玄奘法师来了,连忙下令大开城门,亲自带着大臣和侍从点着蜡烛列队出宫迎接,将玄奘请入后院,安置在一处〃重阁宝帐〃中,恭恭敬敬的拜见玄奘:   

  〃弟子自闻师名,喜忘寝食。量准途路,知师今夜必至,与妻子皆未眠,读经敬待。〃   

  意思是说:弟子自从听说了法师的大名和您已经来到西域的消息后,高兴得都顾不上吃饭和睡觉。我估算着法师您今晚一定能到达王城,所以让妻子儿女们都陪着没有睡觉,一边读佛经一边恭候您的大驾。   

  可见,麹文泰是两手抓,两手都要很硬……一边命令使者用最短的时间把玄奘请来,一边使出苦肉计,不睡觉等着。国王都不睡,下面的大臣岂敢怠慢,只是苦了我们的玄奘法师。   

  等到麴文泰和一拨一拨的人全部拜见完,天也差不多快亮了。赶了一晚上路的玄奘实在支持不住,昏昏欲睡。麴文泰只好回宫,留下几个太监伺候玄奘。   

  第二天,玄奘因为过度劳累多睡了一会儿,还没起床,麴文泰又带着一大群人前来问候,又是恭维又是献上精美的食物,还请玄奘前往专门给高僧修行的道场居住。不久,麹文泰又请来一个曾经去长安学习过的彖法师去见玄奘,就是想让玄奘留在高昌。没想到这位在麹文泰眼中修为了得的彖法师跟玄奘不是很投机,只聊了片刻就告辞了。麴文泰一看不行,就派了年过八十的国统王法师与玄奘同吃同住,希望能说服玄奘放弃西行求法的念头,依然遭到了玄奘的拒绝。         

BOOK。▲红桥▲书吧▲  

第34节: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5)         

  在高昌停留了十几天后,玄奘就向麴文泰辞行。麴文泰当然不会轻易放玄奘离开,就提出了希望他留在高昌国的要求。玄奘的回答干脆利落:   

  〃留住实是王恩,但于来心不可。〃   

  意思是说:能够留在这里是大王您对我的恩德,但是这不是我来到西域的初衷,我不能留下。麹文泰见状,也抛出了自己的诚意:   

  〃朕与先王游大国,从隋帝历东西二京及燕、代、汾、晋之间,多见名僧,心无所慕。自承法师名,身心欢喜,手舞足蹈,拟师至止,受弟子供养以终一身。令一国人皆为师弟子,望师讲授,僧徒虽少,亦有数千,并使执经充师听众。伏愿察纳微心,不以西游为念。〃   

  意思是说,我曾经跟随先王前往上国(中原),跟着隋朝的皇帝游历过长安、洛阳及河北、山西一带的名胜大城,见过不少名僧大德,没一个能让我真心倾慕。自从听到法师您的大名,我就满心欢喜,日日夜夜盼着您能够到这里来,一辈子接受弟子我的供养。我不但可以让整个高昌国的人都做您的弟子,还能让全国几千名僧人全都手捧经卷聆听您的教诲!希望法师能够体察我的苦心,别再惦记西行取经了。   

  这段话说得很是客气,麴文泰可能也是真心仰慕玄奘,希望他能留下来,但文中一个〃令〃字,一个〃使〃字,却流露出麹文泰身为一国之主的霸气与强硬……他可以让整个高昌都当玄奘的弟子,可以让高昌所有的僧人都去聆听玄奘的教诲,当然也能把玄奘强留不走!   

  那么,玄奘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王之厚意,岂贫道寡德所当。但此行不为供养而来,所悲本国法义未周,经教少阙,怀疑蕴惑,启访莫从,以是毕命西方,请未闻之旨,欲令方等甘露不但独洒于迦维,抉择微言庶得尽沾于东国,波仑问道之志,善财求友之心,只可日日坚强,岂使中途而止。愿王收意,勿以泛养为怀。〃   

  麹文泰说得客气,玄奘回得也很客气,但意思很清楚:   

  第一,您的好意我心领了……我会记得您的恩德,回来的时候还会来看望您;   

  第二,此行只为求法,不为供养……您就不要拿那些好吃的好用的东西来打动我了;   

  第三,西行求法的志向决不会半途而废……国王您就省省想让我留下来的心思吧!   

  一来一回,一个要留人一个要走人,双方的态度都很明确,这算是玄奘和麹文泰在去留问题上的第一回合的过招……试探性的攻击后,摸清了对方的意图,未分胜负。   

  第一拨攻击无效,身为国王的麴文泰又会做何反应呢?   

  〃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乞信愚诚,勿疑不实。〃   

  这段话说得非常有意思,麹文泰大概在游历中原的时候听说过〃三顾茅庐〃的故事,觉得像玄奘这样有学问有坚持的人,怎么可能像那些凡夫俗子一样一下子就答应自己的请求?他就像当年前秦天王苻坚一样,周飏越是破口大骂,就越是敬重对方,觉得那才是名士风骨;玄奘的推辞无非是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诚心,于是麹文泰再次斩钉截铁的说弟子我是如何如何的敬仰法师,希望您留下的心也绝对不会有任何改变,请法师不要怀疑我的诚意。岂料玄奘根本不想留下,依旧是硬梆梆的一句:   

  〃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大王曩修胜福,位为人主,非唯苍生恃仰,固亦释教悠凭,理在助扬,岂宜为碍。〃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到玄奘出色的说话技巧:前半句防守,意思是大王您的心意我早就明白了,不用再三发誓;但是我西行就是为了求法,现在佛法还没有求得,岂能中途停下?所以您的要求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