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致青年朋友-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是包括了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全球民众〃(顾顺中:《大难兴邦,震情唤醒公民意识》,载2008年5月17日《新民晚报》)。于是,有人想起了胡适六十年前留下的名言:〃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徐迅雷:《地球可以颤抖,精神不可颤抖》,载2008年5月17日《新民晚报》)。日本参议院议长说得好,这次中国四川的震灾,可谓〃全球之痛〃(新华社5月20日电)。在这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家、各民族之间,既有差异,有利益的冲突;更有利益的相关,以及生命的相通。有朋友说得好,通过这次救灾,我们不仅要〃感恩〃中华儿女,更要〃感恩世界〃,人以仁爱之心对我,我更应以仁爱之心对人。   

  这里,我想讲一件今天回想起来让我们颇为尴尬的事情……我本来有点犹豫,不知道在此刻谈这些是否合适;但我还是决定讲出来,因为经历了这次地震的洗礼,我们已经更加成熟,应该更能正视自己的问题。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今年龙卷风袭击美国时,中国的个别网民的反应。一位网民这样评论:〃活该!苍天为什么不把更大的灾难降到美国呢?这种虚伪的自以为是的国家原该受到诅咒!〃我尤其注意到一位四川成都网民的反应:〃美国怎么只死22个呀,为什么不死22万呀?〃我已经说过,这只是几个人,并不代表大多数中国网民和公民;但它所反映的人性的扭曲,却很值得警惕。这将自己不喜欢的国家视为敌人、〃你死我活〃的〃斗争逻辑〃、狭隘心态,这完全漠视他国人的生命、幸灾乐祸的杀戮情结,这样的心灵的毒化,是何以造成的:这不能不让人悚然而思。   

  第七,人性的扭曲之外,更有人性的美好。这次救灾所展示的人性的光辉,让我们所有的人为之感动而震撼,也是举世瞩目的。我们说人的生命之所以值得尊重,就因为它蕴涵着这样美好的人性。   

  但是,不能否认,人性中也有恶的方面。〃人性善〃还是〃人性恶〃,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争论,这里暂不讨论。我只说说自己的人性观。在我看来,人性是〃善恶并举〃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既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种子。问题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社会,对人性中的善和恶,采取什么态度:是〃扬善抑恶〃,还是〃扬恶抑善〃?应该说,这一次救灾,就是一次〃扬善抑恶〃的壮举:每个人的内在的所有的人性的善良、美好,都得到淋漓尽致的爆发、放大,而且相互影响,形成〃人心向上、向善〃的环境、气氛,人性恶的方面,就得到了极大的遏止。我以为这提供了人和社会的改造的一个很好范例。   

  问题是,我们如何将这样的〃扬善抑恶〃成为一种价值理念,变成更自觉的行动?我以为,应该有三个层面的努力。首先是,我们自己要努力〃扬善抑恶〃,自觉地发掘、发扬自己内心最美好的东西,中国传统讲〃修身养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扬善抑恶〃。   

  还有在和他人相处中,能不能做到〃扬善抑恶〃。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自己要以最大的善意对待他人;二是在相处中要最大限度地释放对方的善意。这也是我经常说的,对方的弱点、毛病,以至恶的方面,心里要有数;但更看重他的优点、善处,以善相处;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相反。我最近在网上看了一篇文章,看得我心惊肉跳。他说,我们中国的社会里,有太多的违背人性的东西,我们却习惯于此,并且努力去适应它,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糟践〃,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弄得非常阴暗,并且以敌意看周围的人,甚至以〃恶意假设〃彼此对待,人与人之间就失去了基本的信任,自己释放敌意、恶意,又彼此交换敌意、恶意,就极大地毒化了社会环境。这样,就弄得自己活得累、活得烦、活得不快活;同时也弄得周围的人都累、烦、不快活。我想,在座的同学对这样的〃扬恶抑善〃的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都会有自己的体验,它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生存常态了,以至我们的社会里充溢着怨毒之气,这是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之感到心惊肉跳,就是为此。而这一次救灾正是一扫这样的怨毒之气,给我们提供了人与人关系的另一种方式,另一种可能性:以最大的善意对自己,不要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同时以〃善意假设〃看人,把自己的关爱和友善给予别人,又从别人那里收获关爱和友善。这样,热情友善地对人,成为日常生活,成为人与人相处的一般行为方式,至少我们可以活得轻松点、快活点。在我看来,这是并不难做到的,起码我们的义工组织、志愿者组织,就可以以〃扬善抑恶〃作为自己的基本理念,努力培育友善的气氛和环境,使我们在这个群体中生活得快活而有意义。   

  当然,还得有制度的保证。我说过,一个健全的社会,总是〃扬善抑恶〃的;一旦出现〃扬恶抑善〃,这个社会就出问题了。如何建立〃扬善抑恶〃的机制,应该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改革〃的重要任务。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还应该把我们这里讨论的〃生命至上〃的观念,变成一种治国理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问题是,实现现代化的目的是什么?很长时期,我们奉行的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现代化路线。这固然是为了满足国家独立与富强的要求,自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对于人民利益的忽视,以及〃见物不见人〃的弊病是明显的,其后果也是严重的。这些年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说,这是治国理念上的一个进步;通过这一次救灾,我们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认识,可以有一个深化,应该更明确地指出,〃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健全发展〃,这里的关键词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与〃健全〃,其内涵前已论述,不再重复。这次救灾,还有力地证明,只有实实在在地为每一个个体生命负责,为他们的生存、温饱和发展尽职,政府的权力才真正获得公信力和合法性。这都是需要另作专门讨论的,这里只能点到为止。         

BOOK。▲红桥▲书吧▲  

第12节: 如何看待〃80后〃这一代?(1)         

  4。 如何看待〃80后〃这一代?*   

  感谢这次征文的组织者让我参加评奖工作,给了我一个了解〃生于八十年代〃的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机会。   

  我在北大教了二十多年的书,比较熟悉的,是〃知青〃那一代(生于四、五十年代)和〃八九〃那一代(生于六、七十年代),现在,他们都是你们的父母、老师辈了。我在北大最后一批学生,是八十年代上半期,也即1980…1983年出生的,我已经不太了解了。而诸位大都是我2002年退休以后入学的,我们之间自然就相当陌生了。而这次征文却使我们相遇,以至今天我能走到你们中间,这也可以算是我晚年生活中的一件幸事吧。   

  第一次让我注意并思考〃生于八十年代〃这一代人,是前不久我看到了《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青年调查〃。其中有两点,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   

  首先是一个数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从1980年至1989年的十年中,中国约有2.04亿人出生。即使排除中途〃夭折〃的,〃80后〃也有2亿人左右,其中多数生长在农村。〃2亿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青年群体,何况他们将要或已经开始接班,他们中间的代表,像姚明、郎朗、刘翔,甚至已经成为中国形象的象征了。这自然要引人关注。         

▲虹桥▲书吧▲BOOK。▲  

第13节: 如何看待〃80后〃这一代?(2)         

  但这同时又引起了争论,主要是对这一代人的看法与评价。这份〃青年调查〃提供了一组数字,显示出〃〃80前〃看他们〃与〃〃80后〃看自己〃之间的同与不同,这是很有意思的。我注意到,有两点比较一致:一是〃重视外表,讲究穿着〃,〃80前〃有73.2%,〃80后〃有59.3%都这么看;二是〃生活离不开网络,QQ、网游是最爱〃,〃80前〃有78.3%,〃80后〃有48.2%,都认同这样的描述。但一进入评价,就显出极大的差异。比如,〃80前〃人普遍认为这一代人〃永远以自己为中心〃,〃道德观念、是非观念、责任感普遍不强〃,〃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持这样观点的分别为61.4%、61.4%、64.2%;而〃80后〃认同这样的评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