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疒”字旁和一个“甬”组成的。“甬”是什么意思?在《康熙字典》里,“甬”的解释为“甬道”,也就是道路的意思。而我们说“痛”是身体的一种感觉,那么这里“甬”所指的道路当然就是身体里面的道路了。身体里面的道路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传统中医里面所讲的气血经脉,即普通老百姓常说的“血脉”。
既然“痛”字里面的“甬”指的是身体里面的道路——血脉,那么“痛”字除了“甬”外还有一个“疒”字旁,“疒”当然就是生病的意思了。
现在,我们把这两个部首合起来讲,就是道路生病了。道路生病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路被堵住,不能通车了。我们现在讲的是身体里面的道路,也就是血脉生病,结果当然就是血脉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了,不再能满足身体某些部位的营养需求,那么这些部位就会表现出“痛”感。这就是中医所讲的“不通则痛”的道理。
明白了“不通则痛”的道理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通”字,它也包含“甬”这个部首,另外还有个“辶”。“甬”指的是道路;“辶”俗称“走之旁”,简称“走之”,顾名思义,也就是一直不断地流动,很通畅的样子。因此,“通”字的意思也就很容易明白了,即道路运行畅通无阻。具体拿我们的身体来讲,就是指身体血脉运行得很通畅,身体各个部位的气血供养都很充足,这样自然就不会有“痛”的感觉,也就是“通则不痛”了。
现在,大家对“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这句听起来有点儿像绕口令的俗语理解了吧?它其实就是对血液在人体中运行作用的一种描述。因为血液在身体里运行,通畅是最重要的。血液运行不通畅了,瘀血就会留在人体中,不仅不能起到正常的濡养作用,还会影响局部甚至全身的血液运行,造成疼痛、出血或经络阻塞不通等情况,引发许多健康问题,如头痛、痛经、胃脘痛、腰痛、腿痛、小便不通等。
我老家有一位老邻居,以前经常腿疼,疼得走路都感觉费劲,躺在床上翻身也觉得不舒服。他这个毛病已经好些年了,自己总担心是腰椎间盘突出或坐骨神经出了毛病,曾找我看过。我给他检查后发现,这其实既不是腰椎间盘突出,也不是坐骨神经痛,就是腰肌劳损导致的血脉不通。本来血流不通畅就容易引发疼痛,一旦再遭寒邪侵袭,致使经脉凝滞,血行受阻,疼痛就更甚了。
这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身体血脉不通时,疾病就会找上门来骚扰我们,而且还不愿空手来,经常给我们带点儿“礼物”——各种疼痛;相反,倘若身体血脉畅通的话,病痛就不敢来了,我们自然也就更容易健康、长寿。
第10节。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问了,说李教授,那是不是只要血脉畅通,我们就一定能保持身体健康呢?
我的回答是:不一定?
怎么又不一定了呢?不是说血脉畅通,人就不生病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别急,听我慢慢给大家解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血液就像河流里的水,在它不断流动的过程中,将我们经过消化吸收食物所得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滋养着身体里的每一块“田地”。在风调雨顺的日子里,河流水源充沛,田地里的庄稼能得到及时的灌溉,茁壮生长。可一旦河流水源短缺了,田里的庄稼得不到及时充分的浇灌,这时肯定就会打蔫、枯萎。
对人体来说,血液不足时,就像田地里的河流水源短缺一样,不能充分供给身体的营养需求。如此一来,身体上各块“田地”里的“庄稼”肯定也会有相应的反应。血液不足以濡养头目,人就会出现头晕头痛、面色萎黄等现象;血液不足以濡养经脉和肌肤,人就会手酸腿麻;血液不足以养心时,人就会出现心神失常、胸闷气短;血液不足以濡养任、冲二脉,女性就会出现月经量少、痛经甚至闭经等问题这些因气血不足、失于濡养导致的各种病痛,就不能称为是“不通则痛”了,而是“不荣则痛”。┌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以上我所讲的“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也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两大致痛机理。经络筋脉气血运行不畅,壅滞不通,形成的疼痛就是“不通则痛”;而气血亏虚,身体因失于濡养导致的疼痛,就是“不荣则痛”。
虽然疼痛的感觉大同小异,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疼痛,治疗的方法也不同。就拿女性朋友最熟悉的痛经来说,中医认为痛经发生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痛经,这类疾病在治疗时就应活血化瘀,祛瘀止痛;还有一种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疾病治疗时就要注意调补,补养气血或滋补肝肾。只有这样对症治疗,才能既能治标又能治本,从根源上祛除疼痛的困扰。
以“小痛”治“大痛”,让自己痛并快乐着
一说到疼痛,大部分人应该都曾深有体会。当你身体某部位出现疼痛后,你是怎么处理的?估计有人会说:轻微的疼痛,能忍就忍了,实在忍不住的就吃点止痛药,一般很快就能止痛,又省事又方便。
对这两种处理疼痛的办法我不是太赞同,第一种疼痛如果只是由轻微的外伤引起的“小疼痛”,处理方法勉强能认可一二,比如腿不小心碰到柜子边了,或者胳膊不小心撞墙上了,有点轻微疼痛,可以忍受,忍一会儿就过去了。但比较严重的疼痛就单靠吃止痛药止痛,这个方法我是不太赞同。吃止痛药虽然方便省事,一口水送下去,坐在椅子上看看书或看看电视,等着疼痛自己消失就行了,但止痛药也有不少副作用,经常吃对身体有很大损伤,这点我们在下一章会有很详细的讲述。
不让吃止痛药,又不能忍,有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呢?当然有,中医在这方面的办法还是很多的。我推荐给大家的好办法就是:严重、剧烈的疼痛马上到医院就医;如果不是器质性病变,只是伤筋动骨了,或者是一些慢性病痛,可以找中医针、灸,也可以自己在家做做按摩、刮痧、艾灸、刺血、拔罐等。
说到这,肯定有人张大了嘴,一脸的惊讶:“啊?针、灸?还要刺血?那得多疼呀!在外面按摩院做几次按摩,都快把我的骨头按散架了,现在还疼得不敢动呢!这又要针、灸又要刺血的,不是痛上加痛了?”
针灸到底疼不疼?如果我说一点儿都不疼,那有点骗人了,毕竟是一根针扎入你的肉里。但针灸疼痛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患者自己。
一个针刺手法好的医生,在他的针刺入患者体内后,患者的局部会产生酸、麻、胀、重、疼等感觉,称为“针感”。这是针刺得气的反应,你千万别觉得这不好,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好的反应。大家应该有被针不小心扎过的经历吧?回想一下,在被针扎时,是不是首先感到皮肤有一阵刺痛?但针灸的感觉与你不小心被针扎一下的感觉是相反的,针灸的疼痛、酸麻感不是存在于你的表皮,而是来源于针尖所到的部位,而且这个部位可达到直径5厘米,甚至更大。如果你又比较放松,能很好地配合医生针、灸,不让浑身的肌肉都绷得紧紧的,那么针刺你的感觉就像夏天时被蚊子叮一下一样,比平时静脉注射的痛感轻多了。而刺入穴位后,你马上就会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就像是按摩弹拨你那劳损的肩背一样。
第11节。
相反,如果你遇到的是个针刺手法“有点水”的医生,针刺的疼痛就会集中在皮肤表层,让你产生一种牵拉皮肤的刺痛,跟上面非常舒服的“疼”发生的部位是不同的。要是你再比较紧张,肌肉绷得紧紧的,害怕得哆哆嗦嗦的,那结果肯定就是怕什么来什么了。
所以,如果你针灸时能找到一个手法儿好的针灸医生,同时自己也要配合医生,全身放松,那么你基本不会被针刺的疼痛困扰的。只是有些穴位比较特殊,比如涌泉、人中等,穴下神经丰富,手法多好的医生给你针、灸,你都会感到很疼。但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想问题,1984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者就指出:针刺镇痛的本质是以小痛(针刺)通过脊髓痛负反馈调节机制抑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