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7年度胡润百富榜上,李兆楠身家高达160多亿,排名第34位。
2008年3月3日,恒德贸易所持这部分禁售股份解禁。平安发布的第一季度报表显示,恒德贸易持股已由原来的2亿股减至1。2亿股,仅此一项,套现超过50亿元。
阳光触不到的投资黑箱
2004年,中国的证券行业最黑暗之时,问题券商的地雷先后引爆,波及保险行业,而保险投资的黑箱也浮出水面。
虽然保险法有严格的限制,但是保险资金还是陷入了危险游戏。
2004年6月,市场传出中国人寿被托管在闽发证券的4。12亿元国债无法转出。8月,新华人寿与南方证券又暴露问题,振荡接连不断。
10月21日晚,中国人寿在香港联交所网站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项高达4。46亿元的国债投资未能收回。截至2004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为这笔账面价值为4。12亿元的国债,计提了3。2亿元的减值准备,做好了这些投资全军覆没的打算。
9月10日,中国财险发布公告说,公司在汉唐证券的账户内存有总面值3。565亿元的国债和5685万元的现金。2004年9月3日起,汉唐证券的资产由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托管经营。这些资金被“冰冻”,不能再交易。
为此中国财险计提了0。78亿元的减值准备。2005年7月14日,中国财险再度警示,称该公司托管于国内一家规模相当大的综合类券商的5。99亿人民币国债,可能无法收回。
汉唐的受害者还包括中再人寿,这家公司有4亿元左右的委托投资款陷入其中,占其注册资本金的一半。
被曝光的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蹊跷的是,保监会曾于2000年5月9日下发《关于暂不允许委托证券公司管理运用资产的通知》。因此,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异口同声,自己的这些钱,并不是委托理财,而是所谓“托管”,或者被券商挪用保证金。
更为吃惊的是中再寿险。保监会在进驻中再人寿后,对董事长姚和真进行了调查,却发现姚和真对流入汉唐证券的资金竟然一问三不知。
资金被套之后,各家走上了问责、追讨之路。就在中再人寿“失足汉唐”事件曝光的当月,中再集团总经理戴凤举因为年龄原因请辞,原保监会财险部主任刘京生强力接任。刘京生上任的第一个月,即提出五项专题调研,其中一项就是研究“化解中再人寿资金风险”。
2005年12月,中再寿险总经理冯宏娟与董事长姚和真一起被双双免职,同时被免职的还有汉唐证券项目主要经办人、中再人寿总经理助理任奇。冯宏娟与姚和真成为少数因投资失误,而被免职的保险公司高层领导之一。同为保险行业稀缺的女性高管,两位品尝到了人生的不同滋味。
同在2005年,先于中再寿险,人保资产提前换将。这一年5月16日,原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执行副总裁任道德空降上海,出任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
事发突然。甚至半个月前,4月29日,任道德仍然以泰康人寿执行副总裁的身份出席泰康人寿在北京举办的泰康“爱家之约”升级新闻发布会。当时,任除了担任泰康人寿执行副总裁外,还兼任投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对泰康的投资享有重要的话语权。
任道德受命于危难。
业内普遍认为,任道德的受命和人保前一年尴尬的投资收益,以及国债托管失陷汉唐证券有关。不带一兵一卒的任道德,很快稳住了人保资产当时已经涣散的人心。之前的3月份,人保资产8个部门中有5个部门的负责人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先后挂冠而去。(4)
这次人事调整的前一个月,人保资产原副总裁宋福兴更早一步离开上海,返回北京。此时人保资产可以说是半个公司已经人去楼空。
富于魅力的任道德在短时间中止住了下滑的势头,不仅如此,利用2006年和2007年的有利时机,任道德帮助人保资产赚进大把真金白银。截至2007年6月底,人保资产受托资产约600亿元,上半年投资收益超过9%,高于行业平均5。8%的水平,已经进入保险业内前三位。在人保资产2007年半年工作会议上,新到任不久的人保集团总经理吴焰,特别肯定了2006、2007两年来人保资产在投资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等方面的成绩。
2007年8月,任道德功德圆满,离开人保资产,为了“自由和有价值”,参与新的事业。而接任者为原中国光大控股公司行政总裁,有着深厚交行背景的周立群。
新华人寿:赚钱神话破灭
2004年,新华人寿厄运连连。
年初受困寿险市场负增长,新华人寿的经营遭受严峻考验;8月,传出新华人寿6亿元资金受困破产券商南方证券;同时,新华人寿连续8年盈利的业绩遭遇“会计造假”质疑。
2004年,曾被认为铁定上市的新华人寿,在上市门口摔了一跤。
除了这些,新华高管的变化也引起波澜。当时市场传言,新华总裁助理林克屏辞职,参与筹备联合人寿(后更名为合众人寿)。
然而,上述种种问题都不如新华人寿偿付能力不足的打击大。
2004年9月,《新快报》报道称,“8月27日结束的‘全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研讨会’上传出消息,新华人寿由于连续三年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中国保监会已下发监管意见书暂停其新开分支机构”。
该报道还称,“这些公司可能没有足够的赔偿和给付能力”。
偿付能力不足问题曝光之前,这家中国第四大的寿险公司风头正劲。同一年,新华人寿还号称,开业以来连续8年赢利,创造中国保险业的一个赚钱神话!
匪夷所思地,从不亏钱的公司居然偿付能力不足,这显然与常识相悖。
就在偿付能力问题曝光前后,坏运气如同多米诺骨牌,一个紧接一个,气急败坏的新华人寿不是反省,而是利用媒体专业知识的欠缺,偷换偿付能力的概念,虚张声势,强烈反击所谓“不实传言”。
新华人寿借用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2003年对新华保险公司的审计报告称,“新华人寿2003年资产总计为243。79亿元,负债合计229。16亿元,公司的资产大于负债,有足够的能力履行合同约定的赔偿和给付能力”。
不仅如此,新华人寿还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资料,2001—2003年其资产负债的数据如下:2001年度,资产总计59。93亿元,负债合计45。7亿元;2002年度,资产总计127。65亿元,负债合计113。46亿元;2003年度,资产总计243。79亿元,负债合计229。16亿元。
同时,新华人寿保险公司2001—2003年税前利润情况分别是0。21亿元、1。62亿元、2。19亿元。
借助上述数据,新华人寿企图为自己开脱。
新华人寿其实已经部分得逞。迫于压力,《新快报》公开向新华人寿道歉并发布澄清文章(5)。
诚然,不能说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就立即会出现支付危机,这是《新快报》报道的瑕疵,但是仅仅因为净资产为正就认为偿付能力充足,亦是谬论!
实际上,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不是资产减去负债,而是“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的差额。其中,认可资产不等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实际计算中还可能低于资产,因为部分资产是要打折计入认可资产的。因此,用所谓净资产(资产减去负债)的概念,来代替偿付能力,甚至说明偿付能力充足,显然有偷梁换柱之嫌。
同时,如果一家保险公司连续多年赢利,基本是不会出现偿付能力缺口的,因为公司完全可以用赢利来进行弥补。假设连续赢利却出现偿付能力危机,或者只能暗示一个问题,就所谓连续赢利可能是一个虚假的会计报表游戏。
此后三年,新华人寿的走势也表明,媒体的报道除了专业上的瑕疵之外,并没有言过其实。
例如,2006年,新华人寿向保监会提交的2005年偿付能力数据仍然没有“及格”——“新华人寿总公司向中国保监会提交的2005年偿付能力报告表明,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为61。32%,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2006年6月28日,保监会向新华人寿公司下发《中国保监会监管函》(〔2006〕4号),作出三项决定,其中第三项明确规定:“在你公司偿付能力额度达到我会规定之前,不得向股东分红,不得增设包括营销服务部在内的分支机构。”
媒体的报道被一一印证。
但是,如果遮住偿付能力的瑕疵,新华人寿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