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云十年-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贵人”孙正义(2)
不过,孙正义还有一件倍感遗憾的事,即,他们没能抢在高盛之前进入阿里巴巴,成为“天使投资”,如果那样,价格还可以再便宜些。
  而马云当时确实也没有想要得到孙正义投资的强烈愿望,毕竟,阿里巴巴刚刚拿到了500万美元的投资。所以,当孙正义问他需要多少钱时,他回答说自己“不缺钱”。这让孙正义很纳闷,“不缺钱你来干什么?”——当然,这足以吊起孙的胃口了。
  实际上,从当时的情况判断,不缺钱的马云还是希望做成这笔投资的,只是别以被动接受投资的形式就行。
  首先,许多互联网公司都吸引了大笔的投资,动辄千万美元,有了这些钱,企业自然可以快速成长、壮大。尽管高盛的500万美元投资已经到位,但在那样一个“烧钱”的年代,身处一个“烧钱”的行业,这又能支撑多久呢?而且,接下来的一件事,对马云还是有所刺激的。当马云和金建杭去参观孙正义所投资的互联网公司在北京的办事处时,他们还是特别有感触的。“人家都是在高档写字楼办公,瞧着那办公室就特别气派。我们呢?当时在大宝饭店,先是租了一间,后来是两间,其实就是双人间,四五个人挤在里面办公。”而另一个颇为现实的问题是,阿里巴巴给高管的工资只有500元,短期内,你可以用理想来激励,用人格魅力来感召,但长期来看,这怎么能够吸引人才、扩充队伍呢?
  其次,马云之前即与杨致远打过交道,杨甚至还一度打算拉他入伙。杨致远的雅虎能够快速在全球崛起,幕后的资本力量便是孙正义。这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吗?“我们阿里巴巴也要做一个世界品牌,孙正义有过这样的经验,我觉得挺好,这是其他人不能比的。”马云事后曾如此表示。而且,能够吸引到孙正义这样的人投资,对创办半年左右的阿里巴巴而言,无疑是一个奇迹,可以赋予阿里巴巴很多“资本”。
  足够聪明的马云,其实对孙正义灵活运用了“欲擒故纵”的策略。
  当时,阿里巴巴的一些高管,对孙正义投资一事也不是特别感兴趣。蔡崇信即是其一,他的理由也是“我们不缺钱”,马云则对蔡表示,“孙正义敲门,这事一定要弄。”
  孙正义还是足够执著,且有耐心。在投资阿里巴巴这件事上,他也表现得非常主动。在派人考察过阿里巴巴之后,他答应了马云的一些条件,比如,亲自担任阿里巴巴的顾问,有一些投资是孙正义自己的钱(而非简单的公司行为)。孙甚至还表态说:“我们要把阿里巴巴培育成世界上第二个雅虎。”
  这正是马云想要的结果。当然,他也迅速说服了阿里巴巴的管理团队,接受了第二轮投资。
  2000年1月,马云出让阿里巴巴30%的股份,得到了第二笔投资,2 000万美元。
  但之后事情的发展,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成功投资故事的翻版——阔绰的资方投入一笔钱并在退出后获得几十倍回报。如果是这样的话,马云也就与常人无异。事实上,在此后多年阿里巴巴的发展史上,孙正义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通过一次“以退为进”的引资,马云牢牢地绑定了孙正义,这才是此事的经典之处。
  当然,作为回报,马云也从侧面成就了孙正义——退出时获得超过70倍的回报,对于一个“网络投资皇帝”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不过,硬币也有它的另一面。在随后几年的融资过程中,马云几乎丧失了对公司的控股权,以至于“马云去留”问题曾一度被风传。那是后话。值得提醒的倒是,在“容易拿到的钱”面前,如果你立志做“百年老店”,还是谨慎为妙。请注意:风险投资也被人称做“疯投”,且其个性与“门口的野蛮人”无异。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国际化冒险(1)
大把大把美金的投入,迅速激活了阿里巴巴,到1999年年底,阿里巴巴的会员数就一跃突破了10万。
  2000年3月,人员规模达到了“一百单八将”的阿里巴巴,告别了湖畔花园,搬进华星科技大厦。“当时就不是很好的楼,现在就更破了。”金建杭形容说,实际上,阿里巴巴即使在花投资人的钱时,也不像其他公司那样铺张,而是尽量“一分钱掰两半花”。
  进入华星的阿里巴巴,开始尝试摆脱过于浓厚的“草莽时期文化”——哥们义气再浓厚也抵不过“亲兄弟明算账”的道理,而试图建立起规范的规章制度。
  马云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彭蕾。当彭蕾辛辛苦苦把制度搞出来之后,刚一实施就遇到了麻烦。一些对阿里巴巴初创时期满怀感情的员工抱怨说,还搞什么奖惩啊,太没人情味了。尽管彭蕾也备感为难,但制度规章还是硬性地实施了。
  但与此同时,巨额资金逐渐成为阿里巴巴“高烧”的始作俑者。尤其是,阿里巴巴此时已度过“脱媒期”,媒体自然而然地也成了“高烧”的推波助澜者。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往往流于简单化,比如,如何国际化?
  在这一点上,阿里巴巴也没能免俗。孙正义的投资到位之后,试图迅速国际化的阿里巴巴,很快在美国硅谷开了家分公司。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样做非常合理,国际化的网站就必须要到美国去做,毕竟,交流可以使用英文,吸引人才也方便,而且很有面子,这将让阿里巴巴的国际贸易如雨后春笋般顺利发展。随后,阿里巴巴还迅速在香港、伦敦等城市扩张地盘,而其员工,居然也来自13个国家。
  很快,阿里巴巴看起来就像一家“跨国公司”了!北京办事处由金建杭做首席代表(后升为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蔡崇信则坐镇香港,这与美国硅谷形成了“犄角之势”。为了国际化得更彻底一些,阿里巴巴甚至干脆把总部从杭州搬到了香港。
  有段时间,马云也乐颠颠地跑到香港上班去了——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嘿,我们来了!”
  去香港的一个意外收获,是让马云结识了金庸——他崇拜多年的偶像。为什么马云会喜欢金庸?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天生缺乏安全感的马云自幼瘦小,但他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找到了某种安慰甚至自我暗示。后来,他还喜欢在淘宝网上用“风清扬”(《笑傲江湖》中的剑宗高手)这个名字。
  7月29日,在香港的一个记者会上,有记者问马云,“你最喜欢、最崇拜的偶像是谁?”马云说:“我特别喜欢金庸。”这个记者很热心地说,他的一个朋友认识金庸,可以帮马云约一约。“金庸也特别想跟你见面。”这个记者补充说——听起来这就有点儿不靠谱了。
  不过,这个记者果真神通广大,几天后,这事居然办妥了。
  在一家名为“庸记酒家”的酒店里,初见金庸的马云激动异常,一谈就是三个多小时。如你所料,“偶像”倒更像是个听众。“后来我总结,会写的人不会说,会说的人不会写。”马云调侃说。当时阿里巴巴的市场部副总裁Porter(李博达)是个美国人,他跟马云说:“看上去不是你崇拜金庸,倒像是金庸崇拜你。”
  最后,这位著名的“听众”还写了幅字赠送给了马云——“神交已久,一见如故”。
  两人自此成了“忘年交”,这让马云早期的经历看起来更具传奇性。非但如此,金庸还让马云绸缪已久的“西湖论剑”名声大噪。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国际化冒险(2)
2000年9月10日——马云的36岁生日这天,74岁的金庸应邀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毫无疑问,他成了阿里巴巴第一届“西湖论剑”的主角,而四位配角是:网易CEO丁磊、北京时代珠峰科技有限公司(my8848网)董事长王峻涛、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新浪总裁兼CEO王志东。
  “那个时候真是互联网的好时光。”几年以后,看着当时的照片,马云感叹不已。
  金庸的到来,还令上百位媒体记者闻风而至,这对于此前一直偏安杭州、处江湖之远的阿里巴巴而言,无疑是一次知名度放量的良机。
  事实上,尽管曾在1999年被美国《商业周刊》报道过,2000年7月10日马云甚至还出现在了《福布斯》的封面上——据说马云是50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企业家,但是,很多人仍然没把马云当回事。
  其中包括当时著名的IT记者刘韧(2008年10月因涉嫌公关费被刑事拘留)。即便到了2002年1月1日,刘韧在杭州与马云泡了一个下午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