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战争过程:1840 年6 月~1842 年8 月
3、条约及内容:
(1)1842 年8 月,中英《南京条约》;1843 年7 月和10 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2)1844 年7 月3 日,中美《望厦条约》;
(3)1844 年10 月24 日,中法《黄埔条约》。
4、后果:
政治上,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全部主权。战后中国的领土被割裂,英国割占了香港,葡萄牙于1849 年强占了澳门,中国的主权的独立也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和租界的形成使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允许外国兵船在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使中国的领海主权也遭到了破坏,中国成为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国家;
经济上,战前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战后,外国的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猛烈的冲击,东南沿海一带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经济上的半封建国家;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何谓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相对殖民地而言,表面上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宗主国未设置殖民机构、派驻总督,而是通过保留没有实权的封建政府,实行间接统治,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供应地,他们也获得了驻军权。
半封建:封建皇权制遭到来自外部和内部力量的冲击;自然经济日益走向解体,封建统治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思想文化上,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入,动摇和破坏了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统治,推动了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发展,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有广泛深刻的社会基础,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教材P11~12)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旧阶级的变化:
(1)地主阶级:军阀、资本家、地主
(2)农民阶级:自耕农、贫、雇农(流入城市)
2、新阶级的产生
(1)无产阶级:
A.组成: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外国轮船雇用的中国海员,外面资本家在中国设厂,兴建各种建筑工程的雇佣工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中的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近代企业中的工人。
B.形成过程:(a)19 世纪40~50 年代,第一批产业工人产生;(b)19 世纪60~70 年代,第二批产业工人产生;(c)一战期间,第三批产业工人产生。
C.特点:(a)分布集中;(b)产生较早(比资产阶级早30 年),人数少;(c)与农民有天然联系;(d )所收压迫世界罕见。
(2)资产阶级:买办、商人、地主、官僚、华侨等等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依据来源不同,中国资产阶级可分为两个部分:
A.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是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买办的封建的垄断资产阶级,集封建性、剥削性、买办性、寄生性、垄断性于一身。
B.民族资产阶级:(a)由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商人转化而来的;(b)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场主转变而来。
特点:(a)革命性: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束缚的革命要求;
(b)妥协性、软弱性、动摇性: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的力量又很薄弱,因而缺乏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坚决性。这种两重性对后来的革命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民族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阶级矛盾)。其中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有两大历史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和实现近代化
(1)反帝反封建革命 反帝反封建革命是为了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近代化 实现近代化是为了改变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地位,实现国家富强,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1)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没有民族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所以只有革命才能为中国的近代化打开新天地
(2)实现近代化是民族独立的保证,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证明了这一点。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即七一讲话。
中篇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国内人民面临的三座大山的重压以及两个中国之命运的选择。
重点:如何理解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
教学时间:1 学时
教学内容:
从1919 到1949 年三十年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权历经变化:北洋军阀——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与上篇所讲的八十年相比较,中国社会的性质没变,任务没变,仍然需要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不同的是:革命的领导力量逐渐由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归转到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革命的指导思想由民主主义逐渐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前面八十年的历史中,已经把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盒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这两大历史任务提出来了,而历史证明就得道路行不通。因此,在1919——1949 这三十年中,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实际作出了三个选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这种选择,经历了两个过程:先是中国的少数先进分子作出了这种选择,而后是中国广大民众作出了这种选择。
一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在近代艰难的处境:民族未独立,国家不富强。
俾斯麦:上帝总是站在实力强大的一边!
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杜鲁门:斯大林只懂得一种语言:你究竟有多少个师?
——《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三联书店1974年版,P519。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一战从1914 年8 月4 日全面爆发到1918 年11 月11 日结束,前后持续了4 年零3 个多月,参战的有30 个国家,约15 亿人,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战争中双方动员了约7351万人走上前线,其中协约国方面达4835 万,同盟国方面为2516 万。主要交战国中被动员入伍者在有劳动能力的男性公民中所占比例高达50%,在某些国家,例如法国,甚至超过半数。在整个战争中,在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大规模会战不下几十次,每次会战几乎都是一场大屠杀。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即达900 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350 万成为终身残废,饿死、疫死者大约1000 万。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 亿美元。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农田遭到破坏。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总计高达1285 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达1115 万吨。生产遭到沉重打击,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 年。
战争后果:
(1)促使欧洲走向衰落。
(2)促使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兴起。
(3)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从反面促进了各国人民的觉醒及其革命运动的高涨。
(5)对中国来说,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随后,日本对中国的威胁越来越大。
2.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十月革命后,1919 年3 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亚非拉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