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武帝派张骞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经过整整半个世纪的经营,终获成功。
西汉取代了匈奴在西域的控制权。公元前59年,汉朝设西域都护府,长官都护负责管理西域事务。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管控。
乌孙国抓住历史机遇,迎来了繁荣昌盛的大发展。据研究,雌栗靡为昆莫时,乌孙国畜牧业臻于最盛时期,全国牲畜数量估计高达453。6万头。
伊犁河流域到处都有乌孙人生活的遗迹,成为考古学家和文史专家流连忘返的地方。伊犁草原上有土墩墓一万多座,据我国史学家认定,这些土墩墓属塞种人、乌孙、突厥三个时期的王孙贵族之墓。
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的乌孙古墓群有三处,一是位于县城南巩乃斯草原上的木斯萨依与木斯依吐别克之间的白石墩乌孙古墓群;二是位于城西吐普辛与布拉克勒比纳木之间的白石墩乌孙古墓群;三是位于县城东边的乌拉斯台四周的乌孙古墓群。
这些古墓群都呈南北向排列,每一墓群封土大小基本一致,墓内都有牛、马、羊的骨骸。墓室均为竖穴,大部分是不同规模的木墩结构,且为多室。墓室均为东西向,南北平行并列,头西脚东。有夫妇同室合葬墓,葬具有毛毡裹尸,有木棺,也有尸骨置于矩形木框架上的。随葬器以陶器为主,器皿有罐、壶、钵、碟、盘、盆。另外,还有铁器、小刀及金、银、铜装饰品。
第15页 :
2008年8月29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管部门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于尼勒克县喀什河两岸的山坳里发现古代墓葬936座,神秘环圈状遗址3处。据考察,这些古代遗迹保留较为完整,其中有5座封堆巨大,最大的直径百米、高20余米。在封堆南北两侧各伸出一耳形土环,封堆顶部正中有形状明显的凹坑,据现场勘察分析,系一种祭祀遗迹。
在一山口处,文管部门还发现3个东西排列的直径40米左右的规整的圆形环圈。此类遗迹在新疆地区首次发现,从环境和地表状况初步推测应与附近的墓葬区有一定关联,可能是古代人的居住遗址。
古墓是人生走到终点最后的定格,储存着墓主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风俗等文化信息。乌孙古墓群对亚欧草原地带古代文化的研究将产生很大影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乌孙国鼎盛一时,国力因内讧分裂逐渐衰弱,随着解忧公主的回归,乌孙国与汉朝的关系渐行渐远。国运不昌,乌孙国百姓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下一场血雨腥风何时会到来呢?
马鸣风萧萧,落日照大旗
自古以来,伊犁河流域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素有“中亚人种博览地”之称。民族杂居、民族斗争、民族融合一直是伊犁地区发展史上的一条主线。塞种人、大月氏、匈奴、乌孙、柔然、悦般、突厥、契丹、回纥等族人民,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曾在伊犁舞台上演过一幕幕苍凉悲壮的历史剧。
伊犁草原地势平坦,有肥沃的黑钙土及栗钙土,植被相当茂盛,是优良的草场。此外,草原的微气候很适合放牧。较高的地方气候在夏天比较凉爽,朝阳的谷地在冬天比较暖和,牧民能够因应气候转换放牧的地方,牧草亦因此得到恢复。
这样一块风水宝地,游牧民族自然向往。
伊犁史学专家赖洪波说:“一个地方,它的经历和祖国的命运和利益如此直接相关,并产生如此大量的涉外问题,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综观千年史实,伊犁这个地方,民族必争,历史悠久,古迹遍地。”
乌孙自立国伊始,管控伊犁河流域近500年,经过几次内讧和分裂,国力日渐衰弱。
第16页 :
东汉以后,有关乌孙的史料相当缺少。东汉的明帝、章帝年间,乌孙国仍然由大小昆弥分治。《汉书·西域传》记载:“两昆弥皆弱。”
公元五世纪以前,乌孙国与中原政权仍然保持联系。乌孙曾经向曹魏政权进贡,“无岁不奉朝贡”。
乌孙国国势久衰,公元147—167年间,多次遭到鲜卑首领檀石槐铁骑的蹂躏,苦不堪言。
魏晋南北朝初年,原小昆弥境内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悦般,西边大昆弥所统治的地方则仍为乌孙国。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北方逐渐统一,北魏国势日益强盛。拓跋焘希望挑战柔然汗国,经营西域。拓跋焘曾经在太延三年(437),派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途经乌孙,受到乌孙王的礼待。。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崛起于蒙古高原的柔然汗国,骑兵似“风驰鸟赴,倏来忽往”,是一支威震漠北的强大力量,史料记载:“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
在柔然铁骑的不断践踏下,乌孙国覆灭,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柔然汗国的迅猛扩张引起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警觉,他多次率兵进攻柔然,削弱了柔然的实力。随着柔然军事上的惨痛失利,臣服于柔然的部落纷纷揭竿而起,与之抗争。被迫迁居金山(阿尔泰山)南麓为柔然奴隶主锻铁的突厥人,借机逐步摆脱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铁勒部落东征柔然。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于中途邀击之,大获全胜,收降铁勒部众5万余户。阿史那土门有了本钱,想自立门户,要求柔然阿那瑰可汗将公主下嫁,阿那瑰大怒拒绝,侮辱突厥为柔然“锻奴”。阿史那土门闻言火冒三丈,杀掉了柔然使者,遣使向西魏求婚。翌年,西魏将长乐公主嫁与阿史那土门。
公元552年,阿史那土门起兵东征,在怀荒镇以北击败柔然军队,阿那瑰可汗绝望自杀。阿史那土门打败柔然,遂自称伊利可汗,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阿尔泰、塔城、伊犁河谷皆为突厥属地,其势力迅速扩展至蒙古高原。其后东西突厥分治,西突厥以乌孙地为重镇。
西突厥汗国全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
第17页 :
公元627年(唐贞观初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横征暴敛,天怒人怨,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逐渐走向衰亡。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西突厥末主、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乱。公元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县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是年秋七月,阿史那贺鲁入寇庭州,攻陷金岭城及蒲类县,杀掠数千人。
公元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是年冬十二月,苏定方率军至喀喇额尔齐斯河西,阿史那贺鲁举西突厥10万骑兵来拒。苏定方以唐及回纥万余骑兵迎敌。阿史那贺鲁见唐军人少,进兵包围。苏定方命步兵据守南面的高地,持长矛向外,自己领骑兵列阵于北坡。@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西突厥骑兵三次冲击唐步兵方阵,唐军岿然不动。苏定方趁势纵骑兵反攻,阿史那贺鲁大败。翌日,唐军乘胜追击,十姓部落纷纷来降。
天降大雪,积雪极厚,唐将士请求雪停后进兵。苏定方认为正可趁天雪之机,攻敌不备。于是唐军冒雪昼夜兼程前进,至金牙山。从天而降的唐军攻破阿史那贺鲁牙帐,俘敌数万人。阿史那贺鲁渡伊犁河西逃。
苏定方踏雪夜追阿史那贺鲁那一幕堪称唐代著名边塞诗《塞下曲》的真实写照: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苏定方追至碎叶河,尽夺阿史那贺鲁部众。阿史那贺鲁及子咥运逃至石国(今塔什干)苏咄城,城主伊涅达干将他们逮捕,送往石国。石国王将阿史那贺鲁父子交给唐将萧嗣业和阿史那元爽。至此,西突厥国亡。
第18页 :
此次唐军征伐阿史那贺鲁“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