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正踯躅徘徊于男女之情的读者,叶曼女士明事晰理,推心置腹:对于在情感历程中受到伤害而畏惧不前的,她给予你披荆斩棘的勇气和力量,让你懂得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对于沉迷于无望的畸恋之中的,她劝当事人理智自持,当即挥慧剑斩情丝,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于彼此缺乏爱情信心的,她劝导读者对这份感情重新加以审视,以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理智地作出抉择。
面对迷茫于夫妻相处之道的读者,叶曼女士则阐发了爱是需要精心呵护的见解。她说:“爱,既是如此飘忽不定,男女之间除了谈爱之外,必须懂得留情。情,却是人事,需要靠学习及努力去建立、培养和维系。其主要关键在谅解、宽容、坦白和关切。”
面对苦恼于婆媳相处之道的读者,叶曼女士提出“能以己之心度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点,并告诫我们要懂得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同时要学会反躬自省和宽以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面对处于就业、创业焦虑之中和苦于职场处事之道的读者,叶曼女士分析入情入理、循循善诱,一面鼓励就业创业者正确客观地做出自我估计,理性客观地做出选择,脚踏实地,敬业乐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一面教导我们学会在职场中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调整“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的心态,懂得濯缨与濯足的处事之道。
面对苦恼于下一代教育的读者,叶曼女士主张随儿女的成长而宛转施教,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努力营造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自立、自强、自尊的个性,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他们发挥个性特长,丰富知识,增长阅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面对困惑于自身修为与信仰之间距离的读者,叶曼女士从中国宗教信仰发展的历史、人们接受宗教信仰的主客观因素及护持个人的修为等方面追本溯源,娓娓而谈,在廓清疑惑的同时,强调向佛者要做个觉者,发自内心,不流于形式。
掩卷沉思,作者字字含情,句句留意,无不透露着情系众生、心怀博爱的情怀,细心品读,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似暗夜中的一盏明灯指引迷失者的航程,似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解救旅人的困顿,似一味心灵鸡汤慰藉受伤者的心灵。
◇欢◇迎访◇问◇BOOK。◇
第4节:记佛道儒国学大家叶曼女士
记佛道儒国学大家叶曼女士
复强
叶曼老师有几大传奇,我的简单了解印象深的有,一是94岁了看上去十分年轻,二是向南怀瑾和陈健民学习,打通任脉督脉,打禅七颇有收获;还有就是老夫妻都已经九十多岁了,结婚超过70年了,还都比较健康。1989年叶曼看云居寺破烂不堪,发愿要重修云居寺,就到港台新加坡和美国演讲募捐,3年后将30万美元交给北京副市长何鲁丽,如愿地重修了云居寺!此次是叶曼第五次进入云居寺,受到了寺方比较的热情接待。我用摄像机记录下了今天的整个过程。
曼老师看起来一点也不像94岁,总是笑眯眯的,非常和气。说话条理清楚,现在每周还讲两次课,在地安门大街,周三讲晚上讲《道德经》,周六晚上讲《维摩诘经》,每次听众都是数百人。
近朱者赤,缘分才始。
附录文章:走近智者聆听慧音——访叶曼老师
晌午时分,与同行念慈居士来到叶曼老师搬家前的望京住所,对其进行采访。说是采访,却实为两个对佛法怀有虔诚之心的学生来向老师求疑解惑。
叶老的房子布置清雅。红木的家具,两把藤椅,藤质的桌子、椅子茶杯垫子仪亦是藤质的。午后的阳光朗朗地照在落地窗前的几盆植物上,一派生机盎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天能听到叶老讲经说法,想必这些植物也是幸福的。
叶曼这个名字于我最早是在三毛《送你一匹马》中见到,三毛简短提到她和叶曼老师的三次谈话。只言片语,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刻。那时,我还是个初中生,在不上课的日子里,母亲去寺庙烧香拜佛总要带着我,对于佛教的认知只停留在祈福平安的层面。而今日里能有幸跟叶老面对面坐着,近距离聆听她的开示,实为与佛法的因缘。可是无量无边的佛法精深奥妙,究竟要如何参、如何学,如何将信仰落实于当下,叶老告诉我:修心便是关键。
人的心由于阿赖耶识的作用,堆满了妄想杂念;可是人的真如本性、般若智慧同样是这颗心在起作用,所以这就需要你转识的功夫!烦恼即菩提,但烦恼一起,心性就会被遮掩,离智慧、觉悟就远了。因此修心养性就不仅要放下妄念,而且要转妄成真、转识成智,惟有如此才能显现如如真性,才会步入般若的胜境。这些道理或许我能看懂,可是修行、修心不能光凭理入,最最对机的应当是契理的行入啊!
当年佛祖在29岁辞别父母、妻儿离开皇宫,历经磨难最后在菩提树下证得人生无常,世间万事万物本性自空,皆因各种因缘聚合而成,实在是不必执着。不执着生、不执着乐、不执着法、亦不执着我。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无常,人生无常,情感无常,甚至连人的念头都在刹那变化。人一旦觉悟了就会放下欲望杂念,放下一切分别妄想。难舍能舍、难行能行,这是佛祖的伟大之处,叶老常说学佛就得有学佛的行动,得遵照佛的精神,要舍得放下。如来佛祖贵为王子,说放弃就放弃了,丝毫没有退转之心。世事无常,富贵也好、名誉地位也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人生亦是无常,生命宝贵,当好好珍惜。叶老说她不知道她的形寿哪一天会尽,因为她今年已经93岁了,她的兄弟姊妹都走在了她的前头,惟有她很乐观地活在当下,她说只要有一口气,她就要为大家讲课。愿力真大,我感觉她就是活菩萨!要不何能以93岁的高龄,离开丈夫、儿女,离开舒适温暖的家,从美国来到大陆,为众生传道布说呢?如果说修行需要取舍,淡化得失,需要一份大无畏的勇气和一份为社会担当的信念,那么叶老是做到了。在她身上,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至真、至性的品质,一种纯粹的精神力量。
儒、道是中华文明的根,佛家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原大地以后,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融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儒、释、道三家文化互为融和、浸润,构筑了多元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眼下称之为国学。其实国学一词早就存在,只是在那场文化浩劫中被人为割裂,弄得支离破碎,以至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心灵太缺乏国学的熏染、滋养。叶老太了解当前大陆的社会现状了,所以她在居士林不单单是开示《法华经》、《维摩诘经》、还有《道德经》,而且还准备讲授《四书》。
叶老早年是北大的文学才子,胡适校长亲自点名将她留了下来,学成以后又遍游西方各国,学贯中西。她精通儒释道三学,是国学大师。她讲的课、开示的佛法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每次她在居士林讲课的时候,能容纳300多人的维摩讲堂是座无虚席;甚至讲堂外面的走廊上、院子里都挤满了人。如果没有经年累月的积淀,是万万不可能有今天这般的生动、活泼。她要将她一肚子的学问、知识、人生经验在她有生之年,毫无保留地义务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众生,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多一份了解,对修行多一份认知。
当我们向叶老请教: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吗?她是这样回答我们:“命是我们的本命,运是时运。命和运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所以我讲生与死、苦与乐、命与运,命在自己的手中,我们可以转变自己的命。”人们常说“万般皆有命,半点不由人”实为宿命论的观点,“业由心造”讲的是业的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法则是亘古不变的,善的因获得的是善的果,甚至一念善良的愿望都会令你心地清净、欢喜无比。叶老说佛法里从来不叫人去算命,算命问什么,问过去?过去已经知道了,未来?未来在自己手中,就看你怎么去做。曾经有人说我只能活到70岁,但你们看我已活到了今天。《了凡四训》里的丁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