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绍康突然想起一句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东西,这还没有大难临头呢,就各顾各了?
“我下岗了,你让我干什么?”张绍康问。
“干什么你总有办法,”老婆说,“你总不能连兔子都不如吧?”
老婆最后这一句话起了关键作用。是啊,张绍康想,我不能连兔子都不如吧!于是,为了证明自己“如”兔子,张绍康下岗了。
《跳槽》 二(1)
张绍康下岗之后就来到了深圳。事实上,无论头先下海的还是后来下岗的,从华东设计院出来的人,大多数都到了深圳。当然,这些人都来深圳与王逸在深圳有关。所谓与王逸有关,并不是说这些人都是投奔王逸去的,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投奔王逸,之所以说与王逸有关,主要说是与王逸的示范作用有关。由于王逸以前在华东设计院是“工程师”,是“兔子”,属于不得志甚至是被人瞧不起的角色,所以,他的成功反差巨大,给了设计院的人这样一个印象——深圳是能改变人的命运的地方。既然如此,当他们的命运需要改变的时候,或者被迫需要改变的时候,当然就首先想到了深圳。比如张绍康,张绍康下海之后本来是可以去上海的,去上海离家近,而且关系也广一些,但是,一想到王逸那个神气劲儿,张绍康就不服,就想比试比试,想着王逸都能做到的,我张绍康一定能够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如此,张绍康当然选择深圳。
张绍康来深圳虽然比王逸晚几年,但是,起点却比王逸高。首先,王逸当初下海的时候,除了有一张大学毕业文凭之外,什么都没有,而张绍康不一样,张绍康来深圳的时候,不仅是高级职称,而且还是副处级干部。在张绍康看来,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只要是官,不管是哪里的官,总是可以得到诸多方便和照顾的。其次,王逸来深圳的时候,什么关系都没有,就是自己找工作,到处找工作,到处碰壁,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跟盲流没有多大差别,而张绍康不一样,张绍康一来,准确地说张绍康还没有来,就已经找好了关系,来了就有工作,并且是管理工作,所以,张绍康的起点比王逸高。
张绍康是通过佛山的一个朋友介绍进入裕隆铝型材厂的。佛山的朋友叫蔡国雄。蔡老板以前做陶瓷建筑材料,跟张绍康他们的专业有关系,头二年张绍康在华东设计院担任耐火材料室副主任的时候,跟蔡老板有过业务联系,二人合作得蛮愉快。当时,蔡老板还打算高薪聘请张绍康去佛山发展,但当时张绍康刚刚被提拔为副主任,并且提拔了之后,马上就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处级干部“三讲”学习班,顿时感到自己已经是“处级”了,想到老父亲革命了一辈子,只是到了离休的时候才勉强享受处级待遇,更加感受到自己的前途无量,哪里肯去给私人老板打工?所以,一口回绝。谁知山不转水转,这才两年的时间,张绍康就找上门了。张绍康找上门之后,蔡老板就感到很为难,因为他已经不做陶瓷材料了,而改做塑材门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以前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这样,张绍康的专业就用不上,即便再聘用张绍康,也不可能支付当初许诺的那种高薪水。蔡老板当初许诺的的高薪水是给本专业的专家型副总准备的,所以不能给张绍康,可是,毕竟当初说过,现在如果聘用了张绍康,但是却不能支付当初说的那个薪水,肯定有说话不算数的嫌疑,与其这样,还不如干脆推辞。在蔡老板看来,张绍康是个非常有身份非常要面子的人,只要他稍微表示一点为难,张绍康肯定就知趣地说:“算了,我也就是随便问问”。但是,这一次蔡老板想错了,这一次在蔡老板表示为难之后,张绍康并没有说“算了”。
《跳槽》 二(2)
张绍康说:“没关系,其实耐火材料也属于建筑材料,只要与建筑材料有关系的基本上都可以搞。再说,我这几年主要是做管理工作,如果有管理方面的职位也行。”
张绍康这样一说,蔡老板就知道不好推辞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不聘用他的决心。最后,借口他的工厂主要在佛山,离深圳蛮远,把他介绍到深圳一个朋友的工厂里,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这个裕隆铝型材厂。
蔡老板在给裕隆铝型材公司的黄老板推荐张绍康的时候,当然没有说出他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只说是张绍康自己不想去佛山,想来深圳,并且说张绍康是个人才,是高级工程师,是处长,等等。总之,最后的结果是裕隆铝型材公司的黄老板同意聘用张绍康来他的工厂工作。
不要小瞧这个“同意”,在深圳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按照深圳的惯例,不见到本人一般是不会随便答应聘用的。
不知道是蔡国雄的面子大,还是在黄老板的眼里,大陆的“处长”是个很神通的人物,总之,黄老板不但答应聘用张绍康,而且安排他做中层干部,具体地说,就是安排他当正在筹备中的销售部负责人。
现在人们知道,销售部门在企业中的位置相当重要,生产是为销售服务的,要么怎么说“以销定产”?但是,当时的人们不知道,象张绍康这样的“处长”都不知道。当时在张绍康看来,这个所谓的销售部负责人跟当初夹着个包求他们设计院向建设单位推荐耐火砖的乡镇企业推销员没有什么两样,是个一天到晚低三下四点头哈腰求爹爹拜奶奶的角色。这算什么“管理岗位”?张绍康想。想归想,但还是来了,不来怎么办?前面说过,张绍康学的是耐火材料专业,在华东设计院,这是一个辅助专业,比如设计院承接了某钢铁厂高炉设计任务,高炉内衬耐火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就落实到张绍康他们头上。不要小瞧这个辅助专业,在专业的设计院也是不可缺少的,还是以高炉为例,在高炉内部不同的部位要选择不同材质的耐火材料,一点都不能错,选择好了之后,还有一个设计施工的问题,设计的不合理或施工方法不正确,一点火,热胀冷缩,把炉子绷裂的情况也是有的,或者没有绷裂,但膨胀缝留大了,漏铁水,同样是大麻烦。这里面学问大着呢。但是,张绍康的这些学问到了裕隆公司就没有多大用途,裕隆公司的主要工艺属于压力加工,与张绍康的耐火材料专业相差比较远,虽然裕隆公司也有加热炉,并且加热炉里面也有耐火材料,但这种加热炉是属于铝型材加工成套设备当中的一小部分,而且这一小部分比较耐用,从来就没有坏过,即使偶尔出了故障,也多半是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出了毛病,与加热炉内衬耐火材料无关,如此,张绍康在裕隆公司就不可能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而只能从事管理工作。所谓管理工作,也就是负点责任的工作,比如某个部门的负责人,但在张绍康来到裕隆公司的时候,公司的每个部门都已经有负责人了,总不能把一个做得好好的熟手炒掉,换上他吧?也就是这个销售部,正打算筹建,还没有负责人,让张绍康担任这个部门的负责人,也算是最可行的安排了。
其实黄老板安排张绍康做销售部负责人是有考虑的。裕隆铝型材公司是外资企业,准确地讲是来料加工企业,两头朝外,相当于是香港企业在内地设了一个加工厂。说白了,就是香港企业利用大陆地皮便宜,人工费用低,环保要求不严格这些条件,把劳动密集型污染严重的生产车间建设在大陆,这样能降低他们的生产成本防污染费用。凡是这样的企业,都是原料从外面进,加工成产品在运出去外销,由于国内和香港那边的原材料及产品的价格有一定差别,所以这种来料加工企业的产品是不能内销的,否则就是变相的走私。但是后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快,大陆中国的原材料和产品的价格与国际市场日益接轨,这种限制越来越宽,加上黄老板跟大陆方面各位处长局长关系融洽,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随便拉一家国内企业做股东,重新设立一个中外合资企业,这样,生产的产品就可以部分内销,而且,只要缺口打开了,再跟有关方面的处长局长关系到位,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内销比例适度放也是完全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必须有一个销售部,专门面向中国大陆推销自己的产品。本来这件事情可能还没有这么快,或者说要等其他方面的关系理顺之后才成立销售部,但既然蔡国雄请他帮忙,要他给大陆的一个“处长”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