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规则-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矿石后在国内高价倒卖,同样也给了外方以谈判口实。
  中国钢铁业继续翘首期盼着“中国定价权”、“中国价格”的出现。
   。。

中国价格终于出现
时光如梭,中国钢铁企业很快等来2007年度的国际铁矿石谈判。
  谈判的结束同样也来得很快。
  2006年12月11日,新一轮铁矿石谈判在上海展开。供应方强烈要求价格上涨,但被需求方日本新日铁公司、韩国浦项钢铁公司拒绝。双方确定于2007年1月8日开始举行第二轮谈判。
  12月21日,谈判开始仅10天,中方就率先谈定了2007年度铁矿石的基准价格。宝钢集团在公司网站上发布了这一消息:宝钢与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淡水河谷就2007年度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达成了一致。作为结果,淡水河谷北部和南部生产的粉矿价格将在2006年基础上分别上涨。新的2007矿石年度的卡拉加斯粉矿和标准粉矿的基准价格分别为美元/干吨度和美元/干吨度。
  淡水河谷也同时发表了声明,并称2007年的铁矿石价格反映了全球铁矿石市场的供求状况,而且谈判双方达成协议的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12月24日,处于舆论旋涡的中方主要谈判代表………宝钢的刘永顺谢绝了一切采访,开始休假。一位接近宝钢的人士悄悄透露,刘永顺担任谈判代表的两年来一直备感疲惫和压力,谈判完成后,私下表示不希望2007年继续出任代表。
  在后来公开中方谈判策略时,刘永顺总结道,前几年的例子证明,拖得越久涨得越多。事实上,在铁矿石谈判中,钢铁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谁先达成一个价格并被全球接受,是这家企业能力的体现。刘永顺与中钢协商量的谈判策略是:先与淡水河谷谈下来,再谈澳大利亚两大矿山巨头。就这样,中国拿到了首发定价权。
  的涨幅并没有让国内钢铁企业感到十分满意,不少人都认为5%的涨幅更合理。但既然谈下来了,也只能接受。更重要的是,拿下首发定价权,没有再现往年谈判过程中的“屈辱”挣扎,已经让宝钢在本次谈判中的表现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赞扬。
  妥协的胜利也值得欢呼。
  宝钢的速战速决让本轮谈判结束得比以往都早。12月底,淡水河谷与欧洲钢企签下了合约;1月11日、12日,日本新日铁等五大钢厂与必和必拓、力拓达成协议,涨价幅度追随宝钢。
  2007年铁矿石谈判就此结束,平静得出人意料。
   。 想看书来

预热2008年谈判
2008年
  预热2008年谈判
  早在2007年年中,中钢协就开始着手为2008年度国际铁矿石谈判做准备。当时国际投行纷纷预测来年铁矿石将涨价,高盛预测涨价5%,德意志银行预测涨价10%,而瑞银的研究部门发布报告预测2008年铁矿石谈判价格至少上涨25%。钢铁企业和矿商都没有对该预测做出反应。但中钢协已经意识到可能会对2008年谈判造成不利影响的诸多因素,并开始着手处理,试图为谈判清路。
  首先,屡创新高的海运费问题。
  当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巴西图巴朗港到中国航线的平均铁矿石运费为美元/吨,2006年略降到美元/吨,而到2007年年中,这段海运费涨到了美元/吨,同比上涨了。澳大利亚到中国航线的平均铁矿石运费2005年为美元/吨,2006年为美元/吨,到2007年年中飙涨,达到美元/吨。
  按照2007年签订的铁矿石协议价格,淡水河谷到中国的粉矿价格为72~73美元/吨,海运费涨到美元,矿石运到中国的到岸价就达到了127~128美元/吨;必和必拓、力拓到中国的粉矿价格为80美元/吨左右,加上美元的运费,到岸价也接近100美元/吨。
  中国钢铁企业曾经寄希望于通过海运费下降来熨平铁矿石的上涨,但海运费的上涨速度明显强于铁矿石价格,反倒让钢企的生产成本骤升。
  中钢协在这个问题上的解决办法是以协调为主。一方面是按地理位置划分5个海运区域,成立区域协调海运工作小组;另一方面,协调主要钢厂和国内远洋运输企业进行对话交流,希望能发挥国内运输队的力量进行国矿国运。但是这种协调性的方式显然难以发挥实质作用,首先是进口方很分散,很难在统一层面协调,其次是国内海运企业拥有的大型远洋干散货运力十分有限,只占到世界同等运力的2%,即使是全部用来运进口矿,对海运市场产生的影响也很小。
  其次,三大矿对自身供应量的灵活控制可能会对市场造成较大影响。年中海运费高涨的部分原因就是来自三大矿的操控,逻辑是三大矿先向中国企业提出三季度供给将减少500万吨,紧接着钢企为了保证三季度的用量便开始抢购铁矿石建立库存。
  在三大矿利益链条之外还有“添油加醋”的角色印度。印度矿到中国主要是走现货矿,这也就意味着价格随时会发生变化。每当海运费上涨,三大矿出口的铁矿石的到岸价上涨,印度矿立马跟风上涨。而往往现货矿的价格会在下一年的谈判中拿来作为敲定价格的重要参照。
  以上这些对中方不利的因素显然非中钢协一己之力能够有效解决,操控权并不在中方手中,这已经为后来谈判中的不顺埋下了伏笔。
  在中钢协一系列准备工作中,可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前往矿山“探口风”。
  2008年8月15日,罗冰生带领国内16家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和3家民营钢铁企业飞赴巴西,开始了沟通铁矿石贸易事宜的旅程。名为考察,目的也很明显:了解对方情况,争取主动,及早准备。随后,这一行人马还分别走访了阿根廷和澳大利亚。
  与此同时,双方的舆论战也已经展开。
  矿企方面有代表性的是力拓的表态。8月16日,力拓第一次在中国召开财报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07年上半年的财报。力拓亚洲区及中国区总裁路久成就铁矿石谈判谈了一小段看法,主要集中在对比现货价和长协价的差距上。在路久成看来,铁矿石谈判要看供需以及现货价和长协价的差距,目前现货价高出长协价20%~30%,由此可以判断市场是供不应求的,潜台词是有理由涨价。
  在2007年9月份召开的“2007铁矿石国际市场研讨会”上,中国商务部和铁矿石相关的三大协会也不断放风,继续打供需牌。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梁树和委婉地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铁矿石市场总体供需基本平衡,国际矿业和中国钢铁业的关系应是合作而不是博弈,中国目前正在淘汰落后产能和控制钢铁产品出口,都有利于铁矿石市场的供需平衡。
  中国五矿化工商会会长陈浩然讲的是大宗商品供需的大道理,即从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来看,价格有涨必有落,天下没有只涨不跌的商品;中钢协提醒市场注意国内矿大量开采,将有力地支撑本国钢铁企业的需求;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理事长、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邹建就此下结论,认为随着国内铁矿石需求增长的逐步降低和国内矿供应的增加,进口矿的涨价空间已经不大,所以预计2008年铁矿石价格将会出现小幅下滑,而到2009年将会大幅下滑。
  对比部委协会的一致吹风,来自学者的意见显得更加中肯而具警示性。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许中波一语中的:“在明显的需求紧张以及高昂的现货价格面前,一切谈判的技巧、策略和艺术可能都是徒劳,2008年谈判的难度将是空前的。”
  其实大多数行业人士都默默认同了许中波的判断,认为2008年铁矿石涨价已无悬念,关键是涨多少。
  

历史重演
2007年谈判结束后,刘永顺对外宣布开始休假。不久,他离开宝钢,出任香港亚太资源有限公司CEO,不再担任铁矿石谈判首席代表。外界纷纷猜测下一届的谈判代表很可能是中钢协会长、鞍钢董事长张晓刚。但是,当2008年谈判开局时,出现在谈判桌上的中国面孔是宝钢的丁守虎。46岁的丁守虎是宝钢集团原料采购中心原料一部总经理、宝钢国际煤炭贸易部总经理。
  刘永顺离开时可以说是稍微扬眉吐气,毕竟拿到首发定价权得到了广泛的肯定。2007年那次“妥协的胜利”让人不禁乐观地期待中国在2008年能取得更大的话语权。然而,初次担任首代的丁守虎迎来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惨败。
  一切看起来都很像2005年,几乎所有的钢铁企业都赚钱,企业疯狂地争抢购买铁矿石生产。中国需求看上去仍是势不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