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剧烈的通货膨胀。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实力大大削弱,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黄金储备迅速增长,约占当时资本主义各国黄金储备的3/4。西欧各国为弥补巨额贸易逆差需要大量美元,出现了“美元荒”。国际收支大量逆差和黄金外汇储备不足,导致多数国家加强了外汇管制,对美国的对外扩张形成严重障碍,美国力图使西欧各国货币恢复自由兑换,并为此寻求有效措施。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由44国参加的“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个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一、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二、实行固定汇率制。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向会员国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
四、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这个货币体系实际上是美元——黄金本位制,也是一个变相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了近三十年,与此同时它的缺陷也逐渐暴露:一是美国对外负债增长快于美国黄金储备增长,造成美元兑换黄金的金汇兑本位规则无法执行。二是固定汇率刚性和成员国国际收支调节的不对称性的矛盾激化。为了维持汇率波动幅度,成员国无论顺差还是逆差都必须积累一定量的美元储备,特别是逆差国为此要牺牲本国的经济目标。然而美国却是例外,可以通过输出美元弥补逆差。这种不对称性造成了各国利益矛盾。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外汇收支逆差大量出现,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1971年8月1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不得不宣布美元停止官价兑换黄金。此后,各国也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同年12月美国又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972年6月~1973年年初,美元又爆发两次危机,同年3月12日美国政府再次将美元贬值。1974年4月1日起,国际协定上正式解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BOOK。←虹←桥书←吧←
第50节:直击华尔街风暴2(50)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制度又一次陷于混乱,导致国际金融形势动荡不安。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举行会议,达成了著名的“牙买加协定”。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并于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
但是,由于美国依然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30年,美元主体地位“涛声依旧”,仍然享有全球最高的声誉,仍然是国际储备货币的主体,仍然是国际信贷和计价结算的标准,仍然是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没有任何一种货币能取代它的地位。IMF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年底,美元外汇储备占比仍达63。9%。
二、美元泛滥发行的祸害
此次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并席卷全球,其速度之快,破坏力之大,出乎多数人的预料。关于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专家指出,过度举债消费的模式是酿成此次危机的深层次根源。长期以来,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过度举债消费给美国带来了经济繁荣,但这种繁荣不具备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考虑到美国国内储蓄率已经降至极低水平,从1984年的10。08%降到1995年的4。6%,再降到2004~2007年的1。8%、…0。4%、…1%和…1。7%,其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债务泡沫。2007年美国居民、企业和政府未清偿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高达229。74%,其中居民负债比重为100。30%。因而当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巨额债务便浮出水面,并最终酿成了一场偿付能力的危机。
回过头来看,美国以消费和负债为支撑的经济模式由来已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愈演愈烈,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持续的。但如果结合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这一现象就不难理解。当今美元本位体制与黄金本位体制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可以通过无节制地印钞进行对外支付,满足国内消费,而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与之相对应,其他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推动经济的同时,换取了大量以美国国家信用为支撑的美元,随后又将这些资金用于购买美国金融资产,形成了一个以贸易(实物)——金融(资本)为链条的全球大循环。
事实上,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美国政府采取“双赤字”政策并大量发行货币。
“双赤字”政策指的是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
第一,是巨额的财政赤字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1973年以来,截至2008年,美国财政赤字累计总额高达5万亿美元。“9·11”后,美国为了军事扩张而不断增加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急剧上升,2004、2005年财政赤字连续两年超过4000亿美元。
第二,是巨额的外贸赤字(逆差)
1973~2007年,美国累计贸易赤字为7。5万亿美元,而其中2001~2007年为47748亿美元,占70。4%。
美政府一方面通过这种支付贸易逆差的方式,越来越大规模地向世界输出美元,获取铸币税收益,另一方面又通过财政赤字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向国内输入美元。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2007年间,美国的广义货币供给量环比增长11%,远超过GDP增速。
财政和贸易两大赤字使美国得以超经济发行大量的美元货币。世界各国通过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形成外汇储备和美元资金,再用外汇储备和美元资金购买美国国债、企业债、股票及衍生品等,以美元资金进入美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资本市场以及衍生金融产品市场,这样,美国通过财政和贸易两个“赤字”,依靠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多发的巨额美元为流通手段,以累积的庞大贸易和财政赤字所形成的大量的金融资产,各国也成为美元帝国的支持者,美国则又以投资等形式拥有各国的资产,形成了一个虚假的、恶性循环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据统计,美国逆差最高值的年份达到七千六百多亿美元,财政赤字四千五百多亿美元。
虹←桥书←吧←BOOK。←
第51节:直击华尔街风暴2(51)
“双赤字”政策的结果是,美元在发行和发放上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金本位向美元本位的转换,破坏了美元受制约的最客观的标准,使货币发行与实体经济脱钩,为美元无度发行创造了条件。而且过度的证券类金融资产也对货币发行有过度的需求。
此外,此次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一系列严重弊端:首先是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其发行不受任何限制,实际上是一种“信用”本位,美国几乎可以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但其偿还却因为汇率的“浮动”而得不到保障。其次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缺乏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仍是建立在少数发达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制度安排。美国在利用其货币特权向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的同时,又借助金融创新将风险扩散到全球,使全球为美国的危机买单,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接受。最后是调节机制的局限性。IMF作为世界中央银行,资本不足,权威不够,其投票权和结构设计不合理,使美国具有否决权。而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其投票权不仅大于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成员,实际上也握有否决权。这样就使得IMF不可能通过任何不利于美、欧利益的决议。而且也使IMF对美欧几乎不具备监督和约束的能力。
三、新的货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