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杯酒下肚后,酒吧里的客人开始胡言乱语。“那个超模成名前和我约会过。”是的,也许吧。“我能打得过,只不过我不想弄伤了那个家伙。”呃……。“要不是有姆囊炎(拇趾与足间的关节外突畸形),我能进英格兰国家队。”没错!
1953年2月一个清冷的傍晚,两位绅士走进了剑桥“老鹰之家”酒吧,点了酒之后,他们对其他人说了个最大话的大话,“我们发现了生命的秘密。”
虽然这句话看上去既不可信又傲慢,但却是事实。那天早上,这两位绅士,詹姆士?华生(James Watson)和法兰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的确发现了生命的秘密:DNA双螺旋的结构。这是载有基因信息的生物成分。
在这项重大科学发现五十周年庆典时,华生接受了相关采访,采访的焦点是为何是他和克里克先发现了DNA的结构,而不是其他名声更响的科学家。
对上述问题,华生首先列出了几点意料之中的理由:他和克里克对要攻克的关键点有共同的认识;他们对研究充满热情,并且一心一意扑在课题上;他们愿意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寻找解决方法。最后,华生还补充了一点让人不解的理由,他表示,克里克和他能先其他人发现DNA的结构,是因为他俩不是这个课题上最有权威的科学家。
再说一遍?难道事实真像华生认为的那样,权威会是阻碍成功的最大障碍?做个聪明的权威人士会有什么坏处吗?
其实,华生的观点正是很多领导人欠缺的认识,他们大多因此栽跟头。我们认为,不论你是什么项目的负责人,是广告语的主要设计人员也好,是为家长教师协会募捐的发起人也好,即使消息灵通、经验丰富,能力也是团队里最强的,还是应和队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目标。否则,就只会是个有勇无谋的人。
帕特里克?劳夫林(Patrick Laughlin)等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实了这点,一个相互合作的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队员之间各做各要强得多,而且即使是团队里最能干的人,要想靠闷头单干而遥遥领先,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遗憾的是,领导们通常自视甚高,他们认为无论是经验,还是能力和智慧,自己都不在队员之下,因此不屑得到他人的帮助。
劳夫林的实验为我们表明,为何“一个诸葛亮会败给三个臭皮匠。”
首先,单个的人,即使很能干,其知识面和看问题的视角也不会如团队那样面面俱到。多人思考问题的力度,是单个人没法相比的。我们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位同事的提点虽然没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却给了我们灵感。
其次,单干的人少了多管齐下的优势。不同任务下达给多个队员完成的速度,是一个人一项项做没法比的。
那么,全员参予之下会不会产生问题?
我们知道众口难调,考虑到这点,我们建议不要用多人表决的方式进行决策。也许根本就用不着队员们共同做决定,最后拿主意的,只要是领导者自己就行。领导要做的是招集众人之力进行团队合作,这样不仅会提升团队的能力,还能巩固队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日后工作。
但这里还有个问题,队员们会不会因自己的决定未被采纳,伤了自尊心,也没了工作动力?
其实只要领导确实考虑了每个队员的意见,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也许鼓励团队合作并不能让你有华生那样的成就,但谁又知道,这会不会释放你和团队的最大潜能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可以从领导者那里学到什么说服技巧?
除了要避免自视甚高外,您还要防止犯另一个类似的错误:被他人当作能力最好的人。这对飞机的机长来说,尤其值得注意。
1982年,佛罗里达航空公司的90次班机坠毁在波托马克河。坠机前,黑匣子记录下了机长和副驾驶的最后谈话,
副驾:趁还没起飞检查一下机翼上的冰吧。
机长:来不及了。一分钟内就会飞起来。
副驾:(做起飞前的器械操作)这不对吧,是不是?哦,这可不对。
机长:对的,没有错。
副驾:呃,也许没错。
(传来飞机升空失败的声响)
副驾:赖瑞,我们在下降!
机长:我知道。
(飞机坠毁声,机长、副驾和其它76名人员死亡)
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例子。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职位与权威对周围人的影响。当机长犯明显错误时,机组人员表现出的纠正迟钝,我们称之为机长症候群。灾难调查组发现,很多空难都是因此发生的。
机长症侯群在航空业以外的地方也存在。研究人员对一组护士进行过实验,想看看主治医师的要求会不会让她们做出不符专业知识的判断。实验中,心理学家查尔斯?霍夫琳(Charles Hofling)装扮为医生,分别给医院二十二个护士站打了电话,要求护士们为某位病人注射二十毫克雌性激素。95%的护士都服从了指示,即使她们知道那种药不应该在医院使用,而且20毫克的量也比正常用量大了一倍。
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总结。他们表示,在医疗机构日常运营中,由医生、护士及药剂师共同达成最佳治疗意见是通常做法。但为单独的病人进行详细治疗时,只有一方的话最具权威。
从这点看,上面的护士放弃了自己正确的护理经验与专业知识,听从了医师的错误指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主治医师是治疗负责人,又具有权威,他有权力惩罚不服从的护士,况且医师掌握的医疗知识远远高于护士,这点也让护士有理由服从他们。综上所述,就不奇怪为何医护人员不愿挑战医师的治疗意见了。
为了在接受治疗时保护自己,也为了在公司做决策时更明智,领导者要充分了解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如果队员不能共同为团队出谋划策,不能把自己的意见表述给领导,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决策失误,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不管您是教练、职员,还是小老板,又或是跨国公司总裁,相互合作的团队关系,加上敢于有不同意见的队员,是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关键。作为领导者,您对他们表现出的谦虚无伤大雅。最后,请记住在跨进会议室、医院或机舱驾驶室前,先好好调整一下自我感觉。
为什么集体会议会导致一场灾难?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两个太空史上的悲剧: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飞船在返回地球时失事;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升空时爆炸。两艘飞船上的宇航员均在事故中遇难。前者的事故原因,是左侧机翼受损导致,而后者,则是由于燃料箱上O型封环的变形。虽然导致灾难的直接原因不同,但归根到底是出于同一个原因:宇航局人员的决策失误。这两场灾难告诉我们什么?怎样在工作中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
为了解灾难形成的根本原因,先看看升空计划的负责人与哥伦比亚号灾难调查员的对话:
调查员:作为负责人,您是怎样获取不同意见的?
负责人:嗯,我听到意见后,会……
调查员:这样是说,您也有可能什么意见都没听到。那您用什么方法征求不同意见呢?
负责人:……(无话可说)。
哥伦比亚号项目的基层人员曾建议,用国防部间谍卫星拍摄的图片检查飞船哪些部位受损,但这条建议未被领导重视。挑战者号的工程师也发出过警告,他担心升空当天的低气温会让封环变形,该建议同样遭到忽视。为什么会这样?
通过对肯尼迪猪湾惨败、尼克松水门事件的分析,心理学家艾尔芬?詹尼斯(Irving Janis)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理论,可以解释决策失误的原因,即由 “团体迷思”(Groupthinking)导致。这个词最初是由记者威廉姆?怀特(William H。 Whyte) 提出的,它是指在团体决策的过程中,队员更看重相互间的合作与认同,而不希望听取不同意见。
“团体迷思”的诱发因素通常有,对团体凝聚力的追求、对外界影响的排斥、独裁式的团队领导人。组织中的任何一层都可能存在这样的诱因,最后在为达成一致造成的压力下,团队会赞同领导者的意见。
此外,这样的团队会认为,团队间应该保持高度一致,任何团队以外的意见都不足取信,于是队员会对不同的意见进行筛选,防止它们扰乱领导的视听。“团体迷思”带来的后果是决策上的失误,表现为局限于几个方案的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