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容简介
颠覆“理所当然”的经济学观点 有趣、有理、有益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福布斯》、《商业周刊》、《纽约客》、路透社 强力推荐
几年前,一家美国制药公司的主管给本书作者——赫勒教授出了一道难题。公司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能有效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药,但不能上市发售,除非公司能买下几十种专利的使用权。但每一位专利持有人都认为自己的专利特别重要,都可以信口索价;有些干脆不答应这笔交易。故事的结局不怎么美满。原本可以拯救上百万条生命、赚取数十亿美元的新药,就这么束之高阁了。
这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就是“困局”,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龙多了旱,人多了乱,母鸡多了不下蛋”。
这样的困局给全社会都带来了损失,在医药困局这个真实的例子中,专利持有人没有获益,医药公司被迫放弃了最有潜力的新药研发,而那些被老年痴呆症困扰的病人及其家庭大概永远不会想到,他们本来可以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如何解决这些困局,让大家的福祉都能增加呢?本书不仅有生动有趣的故事,通俗流畅的描述,更给出了一把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
媒体推荐
这本书提供了看经济问题的一个新的方法。
——路透社
这本书也许会引发革命。
——《时代周刊》
《困局经济学》道出了大多数经济学家所忽视的重要经济现实,读起来饶有趣味。
——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作家,著有《流氓国家》、《30亿新资本家》等书
本年度,甚至最近10年最重要、最及时的一本书。赫勒的《困局经济学》为我们看待政治与经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华伦·班尼斯,作家,著有《成为领导者》等书
很少有书能重新开启一个领域,几乎没有书能重新开启许多领域——这本书就在“几乎没有”的范畴内。
——劳伦斯·莱斯格,斯坦福大学法学教授
过去十年间,有很多挑战人们已经接受的智慧的书出现,最新的就是这本。不同于其他那些挑战直觉的书的作者,赫勒教授在他所细致观察的领域内是个顶尖学者。赫勒教授的这本书,是继《资本论》以来关于产权的最具有洞察力的书。
——Slate在线杂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译者序
美国人爱创造新名词,爱到了有点故弄玄虚的地步。“困局经济学”这个说法很新鲜,道理一说破,却分外简单。文中提到的小块土地困局,和我国农村的情况何其相似—由于包产到户,各家分配的土地面积过小,机械化大生产无从开展,农业新技术迟迟得不到推广。当前的新一轮土地改革,不正是打算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吗?
凑巧的是,就在翻译本书的当口,我在电视的新闻报道里听说了一则类似的事件。几年前,由于国内投资渠道狭窄,部分城市的地产开发商趁机推出了一种投资性质的地产产品。举例来说,地产开发商建好一栋商用楼,并将商铺使用权出租给大型商场,以若干年为限。而后将大楼商铺分割成多个小块,把所有权卖给不同的投资者。销售时这样宣传:大楼已经有某某大商场入驻经营了,业主每年可按实际购买的面积收到多少租金,收租至某年以后,商铺将由开发商按原价回购。
具体而言,假设大楼有1 00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租给商场10年,商场支付每平方米1 000元的年租金,每年总计100万元;开发商把大楼分成100个10平方米的小块,将每个小块的所有权以每平方米1万元的价格卖给100个不同的买家。这样一来,开发商回收了1 000万元的资金,每位买家每年可获得1万元的租金。10年后,买家收到的租金抵消了购买成本,开发商按原价收回,则买家还赚了10万。表面上看,这是笔多赢的买卖。开发商回收了开发资金,商场有了营业场所,买家获得稳妥的租金收益。一时间购买者众。
第一年,房东们按时收到了租,欢喜。第二年,房租晚到了几个月,但总归收到了,房东们没吱声。第三年,问题来了—房租没了!房东们着急了。租用大楼的商户很委屈:我们的租金早就按时给了管理公司呀。仔细一盘算,大家发现上了开发商的当:原来当初的1 000平方米卖给了150位买家,而且,每位买家的面积还都号称是10平方米!怎么做到的?虚报面积者有之,一户多卖者有之。往年,开发商靠拆东墙补西墙还能把这150位买家的房租凑齐,今年经济形势吃紧,地产业又不景气,开发商蒙混不过去,就断了租。至于到期回收的许诺,恐怕根本无法兑现。
这下捅爆了马蜂窝。房东们赶紧成立了业委会,聘请了律师,准备找开发商打官司,索要欠款。可不管怎么说,大楼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给这事埋下了无尽的麻烦。
事实上,监管部门几年前就发现这种项目存在不妥之处,并规定开发商不得再开展此类操作。可惜叫停之前,已经有楼盘卖了出去。新闻里提到的这座大楼,就属于叫停前项目。怎么办?新闻里没提,可谁都想得到,这场官司可有得打了。
说回本书,译者认为有必要对一个重要名词的翻译稍加解释。“tragedy of the mons”,在中文里已经基本统一了译法,叫“公地悲剧”。本书作者新造的“tragedy of the antimons”却还没有固定说法,谷歌上查到的文献多译为“反公地悲剧”。斟酌再三,译者还是决定采用文献的多数译法,将后者译为“反公地悲剧”。
由于本书内容较新,译文中难免有考虑欠周处。此外,由于译者水平有限,或一时的疏忽,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译、漏译的地方。如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文句晦涩难解,还望来信指正,联系信箱是herstory@。
闾 佳
于成都
前言(1)
几年前,一家制药公司的主管给我出了一道难题。公司的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药,但不能上市出售,除非公司能买下几十种专利的使用权。任何一位专利持有人都可以信口索价,有些干脆不答应这笔交易。故事的结局不怎么美满:原本可以拯救上百万条生命、赚取数十亿美元的新药,就这么束之高阁了。
还有一道高难度谜题:美国利用最不充分的自然资源是什么?答案或许让人吃惊:无线电频谱。90%的波段都没人用,因为无线频谱的所有权太支离破碎了。结果,我们的信息经济踯躅不前。美国的无线宽带覆盖率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频谱困局,给我们造成了数万亿美元的损失。
再来一个:为什么我们要在机场浪费大把时间?这次的答案是房地产困局。30年前,航空管制取消,航空公司数量翻了3倍。可美国有多少机场是1975年以后新建的呢?只有一座:丹佛机场。你在哪儿都没办法建新机场,因为土地所有人太多,每一个项目都因此受阻。只要在我们最繁忙的机场新增25条跑道,就可缓解全美大部分的飞机延误。
19世纪中期,马铃薯荒饿死了爱尔兰数百万人口,原因在哪里?为什么与100年前相比,如今非裔美国人的农庄所有权减少了98%?为什么我们不能利用得克萨斯州清洁的风力能源?—那里风大,而且湾岸地区的人们也希望使用绿色能源。
所有这些难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成因。一般而言,私有权能创造财富,但太多所有权却会造成反效果—形成了困局。困局是自由市场的一个悖论。倘若太多人拥有某种东西的一部分,合作便陷入停滞,财富消失,人人遭受损失。
我们创造财富的方式,出现了一次静悄悄的革命。在旧经济下—其实就是十几年前—你发明一种产品,便去申请专利;你写了一首歌,就得到版权;你把土地划成一块一块,修建房屋。如今,要创造财富,却需要整合。从制药到电信,从软件到半导体,凡是高科技的东西都需要整合无数专利。不仅高科技如此,前沿艺术和音乐也需要把来源不同的文化片段捣碎、重新拼接。甚至连土地,最重要的社会项目,如新机场跑道,也需要产权的整合。创新在进步,我们却困守于易分难合的旧式所有权。
破解困局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有些解决办法是创业家式的,比方说,人们可以设计整合所有权的创新途径,并以此赚钱。为了治疗疾病,慈善家可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