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昆明、西双版纳等地考察
编辑并出版《春华秋实》、《早春的困惑》
为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发表演讲《发扬献身精神,优化人才环境》
1994年
4月办理离休
参加《人民权力报》编辑工作,任法制版和副刊主编发表《人民代表应有的素质和品格》、小说《民意》,散文《错失机遇》、《缘分》
1995年
参加《人民权力报》峨眉笔会并主讲《新时期的新闻与文学写作问题》
编辑和出版《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十年纪念文集》
发表《怀念工棚》、《中国神童在大洋彼岸》
1996年
参加《人民权力报》攀枝花笔会并主讲《增强精品意识,提高写作质量》
发表散文《向往陶公》、《漏雨的老屋》、《校友的黄昏恋》等
1997年
参加成都市社区关于香港回归的演讲比赛,发表《明珠的回归》、《炎黄子孙的情结》、《问路》并获奖
参加《玉垒》创刊10周年活动
1998年
为纪念*逝世一周年发表《永恒的怀念》
为纪念刘少奇诞辰l00周年发表《刘少奇与人大制度建设》、《走向完美(重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发表《大墙里的旋律》、《一代文化人的反思》
1999年
在庆祝川南日报创办40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讲《友谊地久天长》
发表《讲话的艺术》、《编辑的世界》、《找回个性》、《温馨的冬季》等
2000年
发表《散文的多功能和批判效应》、《相识在冬季》、《早谢的花朵》等作品
散文《早春》及评论《有感于老舍热》获奖
2001年
散文集《冬夜的回眸》出版
发表散文《落雪的日子》、《花开八点半》并入选《四川散文大观》,论文《于恬淡中见深邃——试谈杨绛的散文艺术》、《散文的拓展和历史的反思——评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2002年
发表论文《*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拓展》、《永恒的艺术》、《*的近作与忧患意识》,散文《怀念刘邦立君》
参加《玉垒》诗社创建l5周年活动
2003年
发表论文《代沟的深化和代际的互补》、《民歌的魅力及其走向》,散文《老师的牵挂》,诗论《留给历史的云影——评<;马端麟诗选>;》
撰写长篇*《底层》,完成第二稿
发表讲演《离退休共产党员如何发挥先进性》
2004年
发表《心系天下与温故知新——为友人苏廷章(爱我所爱集)作序》
发表论文《思想者的心路历程——评石天河诗作(复活的歌)》
2005年
发表《杜鹃声里斜阳暮》及散文《校园生活的浪花》,均系纪念省干函院创办二十周年的纪念文字
2006年
整理改革开放以来的作品,编辑《杂花生树》共6卷
参加四川大学中文系1956级入学50周年活动并以《心存感激》为题发言
发表散文《河畔故人》、《报人情结》、《花季梦回》等
2007在
发表散文《感悟孔子》,散文诗《平视大师》(5章),为友人侯文芳文集《笔耕留痕》作序,为李毅涛小说《古道黄花》写评论《历史风雨中的坎坷人生》
为大学生讲《写作与人生》
作者题外话: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5)王地山年表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6)附录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6)
附录
古诗为王地山而作
冯正肃
夜听朔风发怒声,掩卷危坐对青灯。
蒿丛默默伤磨炼,沙碛磊磊鉴晶莹。
天昏似陷知非久,雪后回春信必能。
苍昊果有吹尘梦,文坛方识一老兵。
莫嫌半纪滞囚牢,沉浮乃可识龙标。
斯人高迈惟谦逊,触笔鲜新涌情涛。
即成齑粉终无悔,身处寒毳重节操。
苗溪茶场曾住客,鹄立危峰为汝昭。
客病逢秋祗自怜,遣愁有术弗思眠。
风欺衰鬓人宁老,酒漫孤花易入禅。
往事追寻疑隔世,壮怀容诉浪华年。
盟心犹忆羌江月,不负吟笺寂寞缘。
几曾辜负清秋节,私意难忘每怅怀。
影视渐沉殊非梦,香心未死证劫灰。
定知侪辈均同感,喜剩时鱼共卸杯。
触目芦山青未了,已无枭鸟再惊猜。
重逢王地山
刘邦立
正当我为收账而奔忙、为收不到账而沮丧时,有一天,一位朋友打来电话,问了问我的近况后说:“别一天到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最近还有人在报纸上写文章夸你呢!”
我说:“不要拿我开心吧!谁现在还夸我?”
朋友说:“真的!写的就是你。虽然作者只称你是‘刘君’,没有说名字,但肯定是你!不信你到我这儿来拿报纸吧!我给你剪下来了。”
看来朋友没说假话,我赶紧去取来了剪报。一看,果真是写的我——不过不是夸现在的我,而是夸十几二十年前在芦山教书的我。文中说我教书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受学生欢迎,我又是如何如何伸张正义,嫉恶如仇。我走后当地学生又是如何地怀念我,等等。我一看作者姓名,啊!是王地山!文末还附有作者单位:省委讲师团。王地山,就是那位16岁随大军西进入川的王地山,那位因为想出国学塞尔维亚语而被打成“勾结南斯拉夫修正主义分子”的“反革命”王地山,那位在芦山苗溪茶场劳改多年的王地山,那位1979年才“*”后下“山”来接下我扔下的教鞭的王地山!好多年不见了,我时时在念着他。他显然也没忘记我,不然怎么会在文章中写起我来了呢?
看来他已调到省委讲师团工作了。省委就在本城,近在咫尺,我一定要去拜访他!
我挑了一个周五的下午,将下班而未下班之时,到省委讲师团去见到了王地山。
他没想到我会去看他,高兴极了!说:“我以为你还在印度尼西亚呢!”我惊奇他怎么会知道我去印尼的事。他说:“你在印尼那个四川派人去建的电厂首次发电的仪式上作翻译的镜头,在四川电视台播放过好几次。真帅呀!”我说:“帅什么呀,现在是蔫粑疲臭、一愁莫展的老头啦!”
王地山接着说了他这些年的经历。我l979年春上离开芦山后。他不久也彻底平了反,撤销了l958年的错误判决,恢复了他1949年7月份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的待遇。不久他和芦山当地农村一位女医生结婚,并在1980年47岁时得了一子。1982年,他调到雅安地区主编《青衣江》文学杂志,同时在省、地级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诗篇。终于,50年代初他在《四川日报》社当记者时的老领导看到了他的作品,与他取得了联系,又设法把他调回成都,妻儿子也都来了。他终于又回到这个阔别了30年的城市。这时,与他一道进川的战友有的已经离休,他当年在四川大学的同学有的已身居要职,在苗溪茶场与他一同劳改过的“难友”有的已腰缠万贯。而他,仍是一介书生,继续以“吃粉笔灰”和“爬格子”的方式从事着极有意义的,然而既升不了官、更发不了财的精神文明建设。
王地山满是皱纹的脸上堆着满足的笑容,深深的近视镜片后闪着诚恳的目光。他说:“谁付出诚实的劳动,谁就必将获得应有的报偿。经过了满天乌云,我终于迎来了晴天一碧的清明世界,这晴天之下固然也有险恶,但毕竟比以前好多了!虽然我物质上并不富裕,妻子没有固定工作,孩子尚小,但我感觉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我这辈子走到今天,可说是‘块肉余生’了!但我仍要以微笑展望人生,在有生之余年以热情拥抱未来!”
王地山长我十几岁,又受过那么长时间的不公正待遇,却仍能笑对人生,笔耕不辍。*以来,已发表作品逾百万字。我想,他是活得很充实的。
地山老师印象
刘传萍
认识地山老师缘于文学。
十几年前,我立志从文。业余时间就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兼卧室的那间小屋里涂鸦抹画、吟诗作对,幻想自己成为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的一代才女。偶尔也有一篇小说一首小诗什么的在那时雅安《青衣江》文学季刊上出现,《青衣江》的主编就是地山老师。地山老师那时五十多岁了,睿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