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领的老八路,时称东北*联军。他们身穿破旧的军装,扛着简陋的武器,在城墙上书写“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拥护人民领袖毛泽东”等标语,百姓热情欢迎这支抗战八年、劳苦功高的部队。当然也有人怀疑,这就是抗击日寇的主力吗?

  东北*联军的主要任务是扩建队伍,欢迎一切爱国青年参军,为日后抗击国民党准备力量。我读过*散发的小册子《纪念孙中山,评论蒋介石》,开始知道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力量。*在沈阳开过各界代表会,但鉴于美苏签定的雅尔塔协议,终于主动撤出这座城市,由国民党军队从苏军手里接管。

  1945年底,我结束失学的命运,进入辽宁补习学校初中三年级。因报名迟了,未通过考试,由于该校校长急于招聘我姐为英语教师,在录取的榜示中增添了我的名字。

  接收沈阳的是国军新一军、新六军、五十二军等美式机械化部队,一部分还是空运来的,主要由大后方的学生兵所组成。军容整齐,军纪严明,文化层次较高。接着飞来了国民党的接受大员,普通市民对国民党政府曾寄予厚望。我曾如饥如渴地读孙中山的《三*义》,其中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及其明白晓畅的文字和严密的逻辑性征服了我。我觉得孙中山无愧为中华民族的精英和先行者。我也读过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觉得“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提法似乎与孙中山的主张背道而驰。进入沈阳二中后,我参加了沈阳市的《学生周报》社,多次投稿,并在班级的墙报上发表短诗《希望》。每天清晨我和小伙伴张良玺、曹伟刚等一起,走很远的路去上学,一路上谈天说地,对祖国的未来满怀向往。中午不回家,到食摊上买一碗豆腐脑和十个玉米饼作午餐;然后就到小河沿公园嬉戏,十几个孩子充作同盟国,十几个孩子扮演联合国,用土块互相追逐,胜利者自封为麦克阿瑟将军。放学后又到基督教青年会听课,老田头的几何、马福江的英语和王诚德的化学都讲得极精彩,回家时已是万家灯火。

  1946年的东北战场,国军还占有优势,从沈阳一直打到四平、长春、吉林,占领了南满大部分城市和铁路线,直抵松花江南岸。《中央日报》叫喊“国军以武力接收东北”,接收大员迅速腐化,物价飞涨,丧失民心。而*则深入农村,实行土地改革,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到1947年就扭转了战场形势,转入反攻。课堂上,有人用岳飞《满江红》词牌填了新词:

  东北光复,盼来了接受大员,乘飞机直抵长春,东北沦陷十四年。苦了人民三千万,不如地狱的囚徒们真可怜。哪知道这批官,不爱政治只爱钱,到北平购买洋服料,住洋楼,吃大餐,姨太太编成了班。这种作风如果不改变,快滚蛋!

  那年,蒋介石曾飞到沈阳抚慰东北父老,在市府广场举行了数万人参加的群众*,并发表演说。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挤在学生队伍中,却一句也没有听懂。我们的校长刘文翰是北师大经济系高材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曾请比利时一位女士到学校讲学,他任口译,还组织同学们进行演讲比赛。他的渊博学识、*作风和不同凡响的口才,都给我留下良好印象。他对l947年国民政府的改组仍寄予幻想,认为张群内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革新国民党的弊政。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扭转人民解放军在东北的优势,*发动的五次攻势解放了许多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共产党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力量?百姓们悄悄议论着,中学生们也在议论着,教《公民》课的青年远征军转业军官也在黑板上画内战形势图,谈论中国的未来。

  1947年我初中毕业,在班上名列第一,考入东北中山中学。这是1934年在北平建立的一所国立中学,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由北平迁往南京,继经湖南、广西人川,在威远静宁寺办学8年,抗日胜利后迁回沈阳。学校占地宽广,图书和仪器丰富,师资力量很强,极难考上,三干多名考生只录取二百名左右。这是一所开放的学校,各种思想互相撞击。我除了学好功课,还读了许多期刊,如《观察》、《时与潮》、《读书与出版》、《太平洋》等。《太平洋》是清华大学在校生耿守铨主编的一个大型综合期刊,刊载各种不同倾向的作品,对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有所批判。记得小说《三部曲》批判了农村过火的阶级斗争,《滋长在黄泥路上》歌颂抗日根据地欣欣向荣,《共产党对世界和平所持的态度》则阐明阶级斗争学说与世界持久和平的矛盾。它的《发刊词》写道:

  谁能阻挡黄河的万里奔流?

  谁能阻挡住年轻人前进的力量?

  谁能阻挡住《太平洋》月刊无穷的发展?

  哥萨克的骑兵忠于顽固的俄皇,

  第三组的密探专为对付革命党。

  烈士长眠黄花冈,

  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

  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历史自有公平的判断!

  当时中山中学激进的同学创办了“9&;#8226;19”社,出版诗与画刊,鞭挞丑恶的社会现实。焦金章同学曾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是灯塔》的词和曲,说这是*的党歌,我唱起来觉得奔腾激越,很有鼓动性。但我那时的主导思想是首先要完善自己,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受到理想的教育,将来作一名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或作家。我在每本教科书的扉页上都写着:“北大、清华、南开的大门对你是开着的,只看你是否努力!”

  这年秋天,国统区进行“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的选举,标榜所谓“还政于民”。街头行驶着竞选的卡车,车上敲锣打鼓,奏着音乐,车厢上贴着彩色纸,上书“请投张洪学先生一票”,“请选潘香凝女士为国大代表”,“请选周慕文先生为立法委员”等。鼓噪得最起劲的大多是国民党员。有一位中山中学毕业的校友也到学校发表竞选演说。呼吁大家投他一票。我当时不满十八岁,尚无选举权,只有看热闹的份儿。我姐自姐夫1946年病逝,不甘寂寞,辞去公职,也报名参加国大代表和立法委员的竞选。她不是国民党员,无人为她张罗,自然得票甚少,竞选失败。国民党员潘香凝获上万张票,我姐只得两百多票。更离奇的是在竞选期中,竟有一个票贩子来我家,说他可以买到几百张选票,一张付多少钱,那是个很吓人的数字,我姐婉拒,说她不是志在必得,仅是作一次尝试,也无力出钱购买。这件事深深伤害了我那颗对选举怀着圣洁感情的稚嫩的心,感到政治的虚伪。国民党的*选举实在是一出装璜门面的滑稽戏。

  那时。我对祖国深感失望。盼望了多少年的祖国光复,并未使国家真正进入四强的行列。正如《时与潮》的社评所说,在国际舞台上,美、苏是兴风作浪的国家,英、法是推波助澜的国家,中国仅是随波逐流的国家。由于内战爆发并愈演愈烈,中国失掉了千载难逢的和平建国的机遇,国民党政府发布了“戡乱建国总动员令”,不仅宣布*非法,*同盟也非法,中间路线和第三条道路都走不通,作为青年学生将何去何从呢?

  我本属“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类学生,此时也很关心天下大事和内战终局。知友焦金章曾说:“你文笔很好,似乎更适合读文科,将来做民众喉舌。”但当时对国共孰胜孰败的形势尚未看清楚,认为中国很可能出现新的南北朝格局,*占领东北和华北,国民政府盘踞华中与华南。

  1947年冬,沈阳被东北*联军包围,陈诚代替熊式辉和杜聿明,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百姓说:“陈诚真不善(不简单之意),火车南站通北站。”很快卫立煌又代替陈诚。舅舅苏炳文在东北剿总任总参议,他说:“国民党在东北是死马当活马医,眼看就站不住脚了。”

  在沈阳的几所国立学校,包括东北大学、长春大学、长白师院和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纷纷包机迁往北平。那时,沈阳已成孤城,物价飞涨,高粱米卖流通券几万元一斤。飞离沈阳似逃出苦海,中山中学的公费生第一批飞锦州转天津再到北平。焦金章从北平写信赋诗云:“流浪到天津,夜半玄武门,风吹背脊冷,游子故园心”。数千流亡学生示威*,要求华北当局给予关怀照顾,遭到当局*,爆发了“七五”事件。

  我的远房表哥陈造兴在沈阳市师资训练所接受培训,拟投考国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