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67年德国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这是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重要一步,但南德四邦受到法国控制,其中巴伐利亚王国和符腾堡王国不愿加入德意志联邦。俾斯麦在统一南德四邦上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他说:“在我放置诱饵打鹿时,我并不放枪打第一个来闻诱饵的鹿,而是等到群鹿都来才放枪。”
法国是欧洲大陆传统的强国,一直对南德意志地区有着深刻的影响,时常操控南德意志事务,是德国统一最强大的障碍,因此俾斯麦必须要与法国一战。在普奥战争结束后不久,俾斯麦就以西班牙王位问题向法国发难。
1870年,普法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纠纷。普鲁士做了些让步,但拿破仑三世得寸进尺。当时在埃姆斯温泉度假的威廉一世以温和的口吻予以拒绝,然后将其与法国大使会见的经过用电报通知俾斯麦,让俾斯麦对电报内容作必要的改动后发表。俾斯麦认为这是一桩对普鲁士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提供了一个刺激法国宣战的机会。在与军方人士商议后,他当即篡改电报内容,使其带上侮辱法国的口吻,并相信这“将对高卢牛起到一块红布的效果”。果然,7月13日电文一发表,立即引起法国政府的愤怒。7月14日晚,法皇决定宣战,翌晨法军接到动员命令。同日晚,普鲁士政府亦向北德意志联邦发出动员令。7月16日,南德诸邦也动员起来。7月19日,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就此爆发。
第6节:
由于战争准备充分,因此开战后不久普军就击退法军,并发起反击,攻入法国境内。在阿尔萨斯会战中,9月2日在法国色当,拿破仑三世和39名将军成为了俘虏,普军大获全胜,法国投降。此后普军占领巴黎,顺便协助法国新成立的军政府消灭了巴黎公社。1871年1月18日,在巴黎郊外凡尔赛宫富丽堂皇的镜厅,德意志众多诸侯王公簇拥年轻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向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路易冯霍亨索伦(威廉一世)献上皇冠。威廉一世被拥立为统一的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正式建立。此后,德国还从法国获得了重要的工业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及50亿法郎的赔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国出现在欧洲大陆。
俾斯麦的安全策略。tenluo
俾斯麦依靠其“铁血政策”完成了德国的统一,但是他很清楚,如果继续以强硬姿态出现在欧洲,那么很可能会招致全欧洲的反对——就像拿破仑帝国一样,如果出现一个“反德联盟”,那么德国必然重归四分五裂。因此,统一后俾斯麦希望加强内部建设,休养生息,暗蓄国力。
对刚刚统一的德国而言,最大的威胁还是法国——尽管法国新败,且国内面临革命的危机,但是法国国力雄厚,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这不是新建立的德国所能抗衡的,如果法国集中力量报复德国,那么德国很可能战败。
普法战争后,德国对法国实际上有两条路可走:其一,以战争手段彻底摧毁法国的复仇欲望;其二,通过外交手段孤立法国,使其无法发动复仇战争。以战争手段摧毁法国,必将在不久之后再次爆发普法战争,但法国是欧洲传统的大陆强国,也具有相当深厚的实力,德国未必一定能再次赢得战争。而且,持续对法国进行打击,也会引起欧洲其他国家的警觉,甚至有可能形成反德联盟——俄国已经对崛起的德国有所警惕,一贯在欧洲大陆奉行均势政策的英国也不会容忍德国继续削弱法国,所以这是冒险之举。俾斯麦因此选择了第二条路,这也更符合德国利益。俾斯麦一方面通过高额的战争赔款削弱法国,一方面采取与其他大国结盟政策,以尽可能孤立法国,防止法国复仇。
从当时德国的国内环境看,刚刚统一的德国也急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以便进行工业化改革,充实国力。因而,这时期,俾斯麦为德国制定的安全战略就是:积极联合奥地利和俄国;抑制宿敌法国;对英国采取怀柔政策,不与英国争霸。所以在普法战争后,俾斯麦立即在官方文件和帝国国会演讲中强调,德国已经达到目的,不会再有任何领土要求和战争。
俾斯麦认为,德国位于欧洲腹地,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德国必然处在强国包围的状态中——周边陆、海均有强国,陆上在东、西两线受俄、法的威胁;海上受波罗地海和北海的限制,容易受瑞典和英国封锁,从而失去进入大西洋的通道。对此,他曾感慨地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只有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此外,根据世界历史整个发展的情况,我们的地理位置以及根据德意志民族的内部联结与其他民族相比也许相当松散这一特点,比任何一个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他认为,法俄联手对德国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局面。他尤其担心对俄国的作战,因为即便赢得对俄国入侵的军事胜利,也难以完全击败俄国,因为俄国领土广阔,且地理靠北,气候不利,“在那样的地理条件下,赢得彻底的胜利是困难重重的”,“查理十二世和拿破仑的例子证明:最有才干的统帅也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从俄国的困境中逃脱出来。”
尽管德国在陆地上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但在陆地上,统一后的德国可以在内线迅速调动军队,在与奥地利建立同盟关系后,德国陆军的机动能力更强、范围更广,可以从西海岸一直机动至中东欧,所以德国在陆地上还有相当的应对能力。
第7节:
在海上情况大为不同,普鲁士从未建立过强大的海军,德国统一后的海上形势十分严峻。弱小的德国海军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撼动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更不可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如果德国贸然投入建设大海军,不但将削弱对陆军的建设,而且还有可能刺激英国,这必然会导致英国对德国产生敌意,甚至发动战争。明智之举就是潜心建设,依靠外交赢得和平环境,瓦解法国及其他大国的敌对,即便法国有敌对情绪,在孤立的状态下也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在对外殖民地上,俾斯麦也非常谨慎。他认为,如果德国统一后立即开始对外发动殖民扩张,不但会给法国可乘之机,而且也容易与殖民大国英国产生冲突,最终形成英法联盟,共同反对德国。所以俾斯麦表示:“只要我是宰相,我们就不会实行任何殖民政策。”因而在俾斯麦执政期间,直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才开始拓展殖民地,而且是利用英法关系紧张时机;1885年利用英俄关系紧张,再获殖民地。
俾斯麦希望为新生的德国建立宝贵的和平环境,但却将其外交策略称之为“仁慈的中立”,其意在与法国路易十四、拿破仑的依靠武力扩张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树立德国爱好和平,但却不惧于武力的形象。
所以,在德国建立后,俾斯麦立即再次发挥高超的外交手段,于1873与奥匈帝国、俄罗斯缔结了“三帝同盟”。不过,三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不能让俾斯麦的策略持久。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击败土耳其,迫使其签订《圣斯提法条约》,由此深入黑海及地中海东岸,这严重威胁到了英法在地中海的利益,英法要求没有参与此次战争的德国居间调停。1878年,各国在柏林举行会议,以解决巴尔干问题。由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拥有传统势力范围和利益,俾斯麦表面公允,实际上偏袒奥匈帝国,结果此次会议俄国成为最大输家。德国与俄国关系恶化,俄国因此退出“三帝同盟”。1879年,俄国与奥匈帝国终于因巴尔干问题爆发利益冲突,俾斯麦为保持自身的安全以及维护德意志民族的利益,立即与奥匈帝国结成“德奥同盟”,但是他同时又担心俄国会转而与法国结盟,于是又于1887年6月18日与俄国也建立同盟关系,双方秘密签订“再保险条约”。此条约分为两部分:一、德俄同意,如果对方与第三国交战,己方保持中立;但此条款不适用于德国攻击法国或是俄国攻击奥匈帝国;二、在附加的议定书中,如果俄国干预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黑海的入海口),德国将会保持中立。换言之,德国以支持俄国向黑海、土耳其扩展为诱惑,诱使俄国接受了秘密条约。对德国而言,黑海及东地中海地区还是一个较为遥远的地域,暂时没有多少利益关系,相反,俄国与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