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脱险经过(2)
(李注:据说衡阳县县长的太夫人,自第十军将领被俘就开始吃斋,并训令其子,务必要营救诸将领脱险。故衡阳水、陆两路,随时都有接应的准备。)
命运不错,未受惩罚,还发表了不上班的少将高级参谋,乐得清闲俾便修养,总算吃饭问题有了着落,不至成为饿俘。此外,一文钱一套服装都未发给,好在我无家无室、无拘无束。
固守衡阳期间,出死入生,昼夜提心吊胆,绞尽脑汁,策划应会危殆之战局,受尽辛劳四十七天之应得薪俸都未补发,更说不上因公被囚期间之精神物质补偿。当然,败兵之将一切免谈,所有前功亦应抹煞?还好!没有缴回我的青天白日勋章。
方军长及周、容二师长脱险回到重庆后,委员长蒋公各颁发一枚青天白日勋章。凭这一点而论,证明了蒋公对第十军弃守衡阳,没有怎责任。蒋公得悉八月八日衡阳失守,亲撰电文通令全国军队,于八月二十日上午六时,在各军次集合全体官兵,为衡阳殉国守军默哀三分钟,向第十军致敬。可以堪慰者。领袖毕竟是领袖。
写至此,衡阳之战在拖泥带水中告一段落,紧张心情放松下来,我这不善于写作的一块料,只有这点能耐,勉强将此人皆欲知之,衡阳守备战前因后果的真相写完,公白于世,揭开了三十九年以来,衡阳会战之谜,也自感卸却重负,身心轻快。至于与论的毁誉,只好听凭国人公判了。以我个人而言,誉之不喜,毁之无愧,故三十几年来,心安理得,生活虽苦,精神愉快。
关于衡阳之战,倘若不是获得赵庆昇先生所译敌国衡阳之役战史,我还不敢大胆写出。口说无凭,以何依据取信于人?我在此代表前第十军参战衡阳战死及幸存者全体将士,向赵庆昇先生致万分谢意:先生为我军将士申冤,乃我第十军恩人,也是民族正义宣扬者,做不平之鸣,译敌国战史,证明是非,我才敢将此案公白于世,而使我衡阳民族圣战,不致永沉湘江水底,为国人所不知。将来或有可能补列史籍,籍慰七千数百余战死者忠魂,皆先生所赐也。
我在此,亦应代表前第十军将士,向湖南同胞致衷心谢意。衡阳之战结束后,那一无所有,不成人形的官兵四散,彼等无论到何县何家,无不挚诚招待,供膳宿,赠新衣,送路费,还要为伤者出钱疗伤,直至痊愈。重伤者费用浩大,独家财力不能负药者,数家共同负担之,这种同胞爱令人感动,铭感终生。
为怀念我前第十军衡阳之役,抛头颅流热血之一万四千余官兵,乃套用唐代诗人,陈陶所做《泷西行》之诗架,写下二十八言,永志哀悼!
誓歼倭寇不顾身,
万四战士丧衡城。
可怜湘江水畔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这二十八字中之“丧”字,自觉不大适宜,丧者亡也,衡阳之战,阵亡者七千余人,负伤者六千余人,两共一万四千余人,而将伤者也列入丧数,自认为不妥当,但又想不出用何一字,才能表达伤与亡双关之意,煞费思索,终不可得,只好自我解困,“丧”“伤”二音相近,马马虎虎凑合吧。如有人告知,用一字能表示“丧”“伤”二字意者,我敬他为一字之帅,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指挥官的作用
任何专科学理,皆有其一定之规格程序,而后循序进展,惟军事学则不尽然。战场上用兵,是没有固定之规格的,其最高境域,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一仗之胜负,视战略之运用,与战场指挥官或战斗部队长之“智勇”,及其基本秉赋如何而定。譬喻说,假定这个战场,你去指挥能打胜仗,我来指挥就会打败仗,其胜负之关键发,全赖指挥官之智勇和运用才能,是否能控制战场,把握战机,兵力运用适当与否而定,至于士兵之战斗力,则不必顾虑,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相反者,将弱则其兵显示亦弱,亦即所谓兵随将转,其中隐藏着必然性因素。建军,应着重将、校、尉之选拨培育,因为军人,并不是人人性格秉赋皆能适合于战场。有的是一个好幕僚,却不能上战场,有的是一个智勇俱备的战斗部队长,却不能当幕僚,必须“因材器使”,按着各人的才能分别予以任用。
如第三次长沙会战,第十军的任务是固守长沙。彼时,我任第十军预十师三十团团长,守长沙南门外阵地。因敌人火力炽烈攻势太猛,本团承受之压力太重,伤亡累累,与极端优势之敌拼斗,如无出奇制胜之策,很难以稳定战局。曾经各方面仔细思考,决定不计后果,置生死于度外,改守为攻,以攻代守,全团出击,乃将我的判断和决心报告军长师长,他们都不赞同我的做法,认为太冒险,如一击不能奏功,后果不堪设想。惟我这倔强个性,决定了的事,从不因外来阻力而动摇。是以再次报告师长方先觉将军,出击我已成为定案,请师长准备紧急应变措施,一切不良后果我自负责,遂毅然出击。居然被我一击成功,敌逃窜二千五百公尺外攻势停顿。我喘过一口气,粉碎了敌人当日攻势,也打击了敌人斗志。这就是不按规则的战法。
。。
胜以气为先
战场上分秒必争,这一天战局稳定下来,而我外围反包围友军,则多逼近了长沙七八十华里。我并非只凭匹夫之勇盲目出击,亦曾精密推究,约有七成胜算才决定的,敌人绝想不到我会出击。此乃“攻其无备”,迫使其措手不及而遁。敌我兵力火力悬殊至巨不可力敌时,必须运用攻心战术取胜。全团官兵一鼓作气以威势克敌,“战以胜为主,胜以气为先”。前面曾说过,此次出击之成功,不是力取而是气胜。江西西凉山之役,也可做为例证。前线友军溃退无踪,我以一团兵力请缨采取攻势,将敌人击退二十华里,进而迫使其改取守势,稳定战局。
战斗之胜负,视战场指挥官及各级战斗部队长的胆识机智与兵力运用之才能优劣而定,这是在表面上看不见的一面,较之看得见的武器装备尤为重要。前面所述,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说明而已,还有更重要者,战略之目的以歼灭敌野战军为主旨,其要领应以锐猛之攻势为先,才能获得战果。守势作战乃攻势中必要时,于某一点偶尔施为之手段耳,不可赖以克敌致胜,学军事者人所皆知之定律。国民革命军北伐,全属攻势,守势绝无。战斗部遇敌则攻,愈攻愈猛,不胜不止。愈胜官兵斗志则愈高昂,故将兵力装备优势之敌,次第击溃。敌人斗志丧失,望风披靡。昔田单之火牛阵、金兵之拐子马、国民革命军北伐之猛烈攻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之闪击战、日军之强攻,甚至###之人海战术等,皆以锐利攻势取胜,击溃对方战斗意志,都是攻心战术成功者。守势作战能克敌致胜者,史无前例。
抗战军兴,我高级司令官及其幕僚之战术思想,不知因何故,违背战斗原理,弃攻为守。能守也还罢了,结果,却守一地失一地,守一城丢一城,一败再败。在敌人陆空火力绝对优势下采取守势作战,等于挨打。敌我火力悬殊之情形下,应采取飘忽机动攻势,攻其无备或以强攻为有利。除特殊情况外,对一城一地之争,宜尽量避免,以免敌人集中炮火轰击,造成我重大损失和伤亡,因而打击我斗志。我战略全盘策划,皆以守势迎战,则形成挨打局面,以致国军精锐之师在敌优越火力下,逐渐损耗。武器装备大量丢弃,还属次要,其致命伤,我官兵战斗意志被击溃,一落千丈,造成怯敌心理,虽曾有数度较为出色局部性胜利之战,无奈日积月累,遇敌不能力战之恶习已养成,杯水车薪,无济无事,未能扭转战局,振奋士气,以致一蹶不振。
守势作战,故然也有其优异之处,有充分作战准备,以逸待劳,以不变应万变,确有歼敌之功能,但须有金城汤池之固,始能达成守势歼敌目的。如被敌一击而溃,岂不适得其反?如衡阳之战,虽杀敌如麻,而未能普及外围各战场,不能获得全面杀敌之效果,亦属枉然,反而处处受制于人,以致斗志日渐消沉,抗战之始,我以守势应战,就注定了失败之因。
以淞沪之战而言,“上海吴淞之战”敌不过数师团之众,而我以数十精锐之师,守、守、守,到处皆守。那时师的编制有五步兵团,师直属特、炮、工、通、辎五个独立营,械足气壮。数月之间,在敌海、陆、空炽烈火力,昼夜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