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67节:秘不发丧(8)         

  逃避现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快乐而逃避现实,古人常说人生苦短、何不秉烛夜游,今人常唱的〃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就是这种情况;另一种则是面对残酷的现实而逃避。   

  秦始皇不敢面对人终有一死的铁律,从而以汲汲于求仙的幻想转移这种痛苦,以不立太子的方式逃避这种痛苦。   

  然而,他没有想到,逃避并不能改变现实,甚至会更糟糕。意志终究抵挡不住规律。秦始皇渴望长生的个人意志终究败在了生命的规律之下。秦始皇还是无可奈何地终结了他的生命历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大秦帝国。这位生前叱咤风云的皇帝,这位竭尽全力追求长寿的一代君主,最后竟然以一具发臭腐朽的尸体走进了他修筑了近四十年的地宫。真不知道他如果再世的话,将会怎样惩办让他尸体腐烂发臭的李斯、赵高、胡亥?   

  人生就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有开头必有结尾。历史不能回转,谢幕就是谢幕。秦始皇死了以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秦国最高权力的交接能不能像秦始皇生前所希望的那样,遗诏送到长子扶苏手上,由他来主持丧事;丧事完毕以后,由他顺利地继承王位,然后成为秦始皇心中的秦二世?         

◇欢◇迎访◇问◇。◇  

第68节:沙丘政变(1)         

  三十四沙丘政变   

  秦始皇沙丘意外病故之后发生了一件令人奇怪的大事:已经加盖了玺印召长子扶苏速回咸阳主持丧事的诏书迟迟没有发出。这不是一般的诏书,而是关系到大秦帝国生死存亡的诏书。因为它是中国第一个专制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交接的诏书。每一次帝国最高权力交接的时候都是一个帝国最危险的时刻。因为最高权力的瞬间真空会引发各种势力的蠢蠢欲动与激烈角逐,而这封诏书是秦始皇化解这一角逐的定海神针。但是,这封体现秦始皇个人意愿的诏书最终却没有发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这大秦帝国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各方势力又有哪些行动呢?   

  世事沧桑始皇终作古 千古遗恨诏书变遗诏   

  《史记》中有两处记载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   

  两篇传记的记载都是诏书写好但未授使者,秦始皇病故。只是在《秦始皇本纪》记载中,诏书已加盖了皇帝符玺。〃未授使者〃四个字可以有三种理解:   

  一是秦始皇写好之后他自己没让立即发出;   

  二是秦始皇因病情严重诏书写完之后已不能亲自安排发出了;   

  三是有人从中作梗使诏书未来得及即时发出。   

  究竟哪一个是历史的真实呢?   

  不好讲。   

  《史记》的两篇传记都只写了〃未授使者〃四字,由于记述过于简单,我们今日已经不知道〃未授使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   

  先说秦始皇写好诏书之后他自己没让立即发出。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有!为什么有这种可能呢?估计有两点原因:一是心理准备不足;二是过度自负。   

  从《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秦始皇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长生不老,而对自己人生即将谢幕这一点始终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且,他刚刚接见了徐福,又给徐福调派了强弩手,秦始皇对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还充满渴望,自己的人生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要结束了呢?毕竟他才五十岁!他有死亡的预感,所以,他写了诏书;但是,他还有长生的幻想,因此,他并不想立即将写好的诏书发出去。这是自己未发。但是,到了病危之时他已经无力再去处理这件事。最终,诏书变遗诏,未得发出。如果事实如此,这是秦始皇一生之中出现的一个最重大的政治失误。   

  未及时发出诏书的第二个原因是秦始皇的自负。秦始皇生前威风八面,谁敢不从?这种局面使秦始皇误以为自己的话不可能不算数!即使死了,自己的诏书成为遗诏,谁敢篡改遗诏?秦始皇根本没有想到诏书一旦变成遗诏,一切皆有可能!秦始皇如果想到了这一点,他早就会下手防范了。   

  再说秦始皇因病重写完诏书却来不及发出。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有!处理后事,秦皇远不如汉武。汉武帝早年先立了太子,晚年又误杀了太子;去世前三天,他立了八岁的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并召霍光等五位顾命大臣在病榻前接受诏命,一切都安排妥当,汉武帝恨恨而去。但是,最高权力的移交却相当成功。尽管汉昭帝刘弗陵尚有两位年长的哥哥,但是,汉武帝的周到安排使一切阴谋都无法得逞。汉武帝在最高权力移交一事上的个人意志得到了完全实现:一是他明确了太子的人选,二是他立了五位顾命大臣。这样,谁想更改汉武帝的意愿都不可能。   

  这里我要特别提出〃临死前三天〃这一时间,因为这是汉武帝最终决定立幼子刘弗陵继位的时间。人生都有临死前三天,但是,绝大多数人把握不好临死前的这段时间,为什么呢?大家将来都可以实践,有几人能准确判断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令人眷恋又令人遗憾世界的时间?极少!正是因为对死亡时间的准确判断,汉武帝才痛下决心,断然决定立八岁的幼子为帝。其时,汉武帝共有三个儿子在世,他最终选的是幼子。依汉武帝之雄才,他不可能不知道立哪个儿子为帝是关系到汉家江山的大事,非同小可。但是,汉武帝突破了〃国赖长君〃的祖训,选定幼子继位。幼子刘弗陵当时才八岁,八岁的孩子能干什么?能处理复杂的国政吗?为什么放着两个年长的儿子不立,偏偏立了八岁的刘弗陵?事实证明,汉武帝确有识人慧眼,刘弗陵不负父命,成为一代中兴之主。汉武帝不但有慧眼,更重要的是把握住了时间……临终前三天,完成了最高权力的交接。秦皇、汉武是中国帝制时代前期最重要的两位皇帝,论其立国,当然是秦皇更胜一筹,因为汉武不需要立国,我们也不知道汉武立国的才能;论其治国,秦皇、汉武各有千秋;但是,秦皇在帝位移交上明显不如汉武,一是没有把握好时间,二是没有及时明确布告天下。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69节:沙丘政变(2)         

  秦始皇渴望长生。他一直不相信自己会这么快死亡,所以,当他在平原津病重之后,他一不准大臣们议论善后之事(回避死亡),二没有更多地考虑最高权力的平稳交接这个大问题。等到病危之时,他才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然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帝国安危的天大问题。所以,他写了诏书,但是,因为此时秦始皇已经病危,诏书写好,生命却处于弥留之际,发出之事他已经来不及再管了。所以,诏书变为遗诏,而且,遗诏落到了赵高手中。   

  秦始皇远没有汉武帝那么从容。他处理后事有三大弱点:一是没有明确立太子,二是没有明确一批顾命大臣,三是没有亲自督令诏书发出。   

  上述三点都非常重要。   

  没有明确立太子意味着秦始皇的二十多位儿子个个都可以被立为二世皇帝。这样,秦始皇自己想立的长子扶苏就有可能失去皇位。   

  没有明确一批顾命大臣意味着知道此事的丞相李斯可以一手遮天。后世皇帝临终之时如遇特殊情况,都要立若干位顾命大臣。这些顾命大臣肩负着忠实履行先皇遗命的职责。而且,由于有若干位顾命大臣,不可能出现一位顾命大臣说了谎言仍被认为是先皇遗命那样的问题,顾命大臣之间可以相互制衡。没有制衡,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没有亲自督促诏书及时发出也是一大失误。一旦秦始皇驾崩,无论生前如何威风八面,死后还能管得了什么呢?连自己的尸体腐烂任人摆布他都管不了,更何况是最高权力的移交?一封事关帝国命运的诏书在秦始皇身后只是一张废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