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元刀-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联储管理的联邦储备银行中属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实力最大,代表着华尔街利益。如果财政部长也来自华尔街——如克林顿时代的高盛证券公司的董事长罗伯特·鲁宾和小布什政府的亨利·保尔森就担任财政部长,就会有“华尔街美国”和“国会美国”之争。本书的后面还要讲述,在此不再赘达。
  美国总统有财政部(负责国债发行)和预算管理局(负责政府预算开支),也有自己的经济政策委员会,国会众参两院也都有自己的金融委员会和预算委员会。正是这些机构和职能的联动,构成了美国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确立、实施。
  美联储的工作职责只是创造合适的货币环境,维持就业(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因此,保持美元的购买力是其基本任务。放手让美元贬值并不是美联储的初衷,强势美元也不是美联储的功劳。
  强势美元其实是由其他国家对美元的强势需求炼成的,这种外部需求的内因又是以美国的国家信用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霸权做担保的。
  外汇市场上,各国货币就是参与竞争的商品,作为国家法定货币的美元、英镑、欧元和人民币等也都是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必然存在竞争,存在倾轧,存在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换言之,就存在垄断,就存在寡头和霸权。这些货币商品之间的竞争,是在交易市场即汇率市场按供需关系这一基本原理来进行的。
  资本是趋利的,投资到生产部门获利多的背后是金融部门的获利少。反之,如果投资到金融市场(它们往往体现为股票和债券)能产生更多和更快的利润,生产部门往往就会缺乏资金。
  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果一国能吸引外国资本,比如经济增长和收益率有优势,该国货币就对外资有吸引力,而外币是不能在该国流通的,于是就被要求兑换为本国货币,于是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就使该货币的汇率有升值的压力。美元是国际货币,也是参照物,所以一国货币的升值压力主要体现为美元的升值压力。这种压力就是投机资本所谓的升值预期。
  以中国为例,中国便宜的地租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外资来投资办厂,同样也带来了投机资本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套利欲望。换言之,付地租、工资和购买原材料,收购中国企业和其他资产,以及购买中国的商品和进口资源类产品,都需要人民币,资本套利的热钱也需要人民币,于是人民币汇率就走强了。强大的需求决定了人民币的汇率升值。
  正是“供给与需求”这一古老永恒的原理决定着一国货币的涨跌。市场需求又取决于什么呢?当然是一国法定货币后面体现的国家信用价值。货币之争,其实是国家实力之博弈。
  供需关系原理是我们分析汇率市场、理解货币竞争和美元金融谋略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制高点。忽视了这个基本原理,必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可怕的短视和误导。
  在全球化的初步扩张时期(1500—1914年),以英国为中心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用“金本位”的货币政策,即黄金是国际货币,也就是硬通货,各国的法定货币与黄金按一个固定比例结算。如英国的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1823年),金币也是全世界自由流通的,在美国的一些州县甚至到了20世纪40年代还有别国的金币的流通。

刀之锻造美元是如何炼成的(7)
国际金本位制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资本的流动,还起到了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作用。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最终瓦解了金本位制,直至1944年以来以“美元本位”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这就是从黄金到与黄金挂钩的纸美元,再到脱钩的纸美金,再变成现在美元纸的过程。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后,美国曾企图推行黄金去货币化政策,就是连黄金都不是通用货币,只是作为金属用途(如做行业原料、装饰品等),但是没有成功,这是后话。
  于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一方面由于其国家法定货币是美元,而美元同时又是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国际金融投资货币和国际外汇储备货币,这导致了全球资本市场对美元的巨大需求,美元开始成为国际强势货币;而日元和随后出现的欧元由于同样原因成为次强货币。
  虽然,这些脱离金本位的强势国家的法定货币的信用正如脱缰的野马一样再也不受黄金的控制了,它可能含金量很低——由于发行过量导致其信用价值很低,但是却能由于巨大的外部需求而保持它的强势地位,“强势美元”就是这么形成的。
  换言之,不是美联储炼就了“强势美元”,也不是美国炼成了美元刀而是非美元国家自己炼就的“强势美元”,并亲手打造了锋利无比的美元刀。
  正是强势的美元,为美国进行资本投机和控制新兴经济体的国家主权货币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在汇率市场上。
  四、麦当劳的贡献
  没有黄金作为价值参照物的各国货币如何确定各自的汇率呢?经济学家卡赛尔在1922年提出了把汇率的确定同“实体”经济联系起来的方法,这就是货币的“购买力平价”,或者叫“麦当劳原则”。
  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各国都生产和消费的麦当劳的汉堡包“巨无霸”作为参照物。
  美国的麦当劳是一个“标准化的”企业,生产的“巨无霸”是一种标准商品,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几乎都一样,它包含了所有商品包含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三要素。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卖20美元,在加拿大卖22加元,在中国卖12元人民币,那么两种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22/20即代表了加元和美元之间的“实际汇率”是11加元比1美元,  12/20即代表了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实际汇率”6元人民币比1美元,12/22即代表了人民币和加元之间的“实际汇率”545元人民币比1加元。
  这就是麦当劳定价原理。
  汉堡包的生产者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面包会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发明——货币的价值的度量衡。当然,如果一国汇率建立在一家美国快餐店的产品价格上岂不滑稽?!
  这种测算方法是否就完全表达了两国之间的真实汇率呢?显然不是,因为两国国内价格是变动的,这种变动是与国家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的,因此“真实汇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只是用作参照的汇率。如果 “名义汇率”发生了变化,比如加拿大变成了1加元对1美元,中国变成了68元人民币对1美元,那么相对于“实际汇率”来讲,加元就升值了(或者说美元贬值了),人民币就贬值了(或者说美元升值了),人民币对加元也贬值了(或者说加元升值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名义汇率代替了实际汇率,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就可以通过汇率的调控实现本国的货币升贬。

刀之锻造美元是如何炼成的(8)
既然是这样,那么一国如何确定汇率及货币政策?按照蒙代尔-弗莱明理论,在国际金融中,一国政府存在三种选择:一是汇率稳定;二是资本自由流动;三是政策自主(充分就业、利率政策、反周期的财政扩张等),但是政府只能选择其中的两项,这就是“三元悖论”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3)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美国例外。
  因为,在现代国际金融格局下,任何国家,无论采取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只要其为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