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有氧信息-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你走进书店,随手拿起一本网络小说,会很快发现它与传统小说的这些不同。“简单”、“有趣”和“实用”等有氧信息的元素在网络小说里一应俱全。读者们只要一翻开这些网络小说,就很有可能不知疲倦地看下去。
  如今,网络小说的写作和出版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成熟的商业化链条,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到网络小说写手的大军中来,这些手执笔杆的草根英雄们仍然在不断书写他们的传奇。
  如果说网络小说的写手们是依靠他们的文字功力在网络上完成表演,其他互联网名人的出名过程就没那么单纯了。
  2003年,一个名叫“木子美”的女人闯入了网民的视野。依靠大量描写性爱细节的博客文章,木子美吸引了中国网民的极大关注。其博客和日记的原文尚未出正版书,盗版《木子美日记》就已经在大街小巷铺天盖地地卖了起来。这也的确称得上是一件奇事。
  木子美的成功让很多怀有同样出名渴望的人看到了希望。随后,###、流氓燕等依靠裸照来吸引眼球的网络人物也相继登台。在人们怀着不同目的登录这些人的博客时,却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博客事业的发展。从此,开博写日记成为了一种时尚。看来,无论在互联网,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种瓜”的结果都有可能是“得豆”。
  互联网上从来不缺少这些可笑又可爱的草根英雄,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是没有互联网之前所无法想像的。而这些草根英雄的崛起无一不与有氧信息密切相关。
  网络内容的庸俗化,看似互联网文明的倒退,却是一种必然。长期受压制的民间文化一旦在互联网上找到突破口,就总要发泄一下。作为从现实世界到网络世界的过渡,这种发泄以及紧随其后的结果,是互联网人必须承受的代价。但互联网内容受信息接受者更多影响这一点,却是有氧信息的重要特征。网民,才是互联网真正意义上的主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庸俗化也不失为互联网向有氧信息进化的前奏。
  作为副产品,互联网还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传统语言。今天,互联网对我们语言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当年的白话文运动。有别于过去官方和文化精英们对文字和语言的变革和修改,网络语言的诞生没有任何的官方文化或精英文化的痕迹,它是在许许多多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互联网的应用过程中自发使用形成的。
  这些网络词汇,你无法在字典中查到,如果你跟从不上网的人去讲,他也很难听得懂。但是,在互联网上,你却会发现,它们在以极高的频率被使用着。比如在网上,网民们往往用“偶”这个字代替我,用“顶”表示支持,用“菜鸟”形容初学者、用“灌水”表示说废话,等等。
  这些文字在有氧性上比我们平常使用的口头语言甚至更胜一筹。虽然目前官方对这些互联网语言的态度还不是很明朗,但最终,这些约定俗成的新词汇终究会成为我们正式语言的一名成员。
  

第四章 受众导向原则(1)

  1。 剥夺感觉之后
  生而为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我们说话是在传递信息,我们写字是在传递信息,我们露出笑容是在传递信息,我们打手势是在传递信息,甚至我们沉默不语也是在传递信息……
  与之相对应的,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信息:当我们听别人说话时是在接受信息,当我们阅读书籍时是在接受信息,当我们欣赏电影时是在接受信息,当我们上网浏览时是在接受信息,甚至,当我们什么也不做,一个人发呆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信息——来自我们内心的信息。
  传递和接受信息是贯穿我们一生始终的事情。很少有人尝试着不去接受任何信息,不去传递任何信息。不过,如果你想尝试着这样做的话,英国的喜剧明星亚当·布鲁姆的经历,可以为你提供非常好的借鉴。
  作为一名志愿者,这位37岁的大明星参加了由一位心理学家组织的“感觉剥夺”试验。在48小时之内,亚当·布鲁姆呆在一个完全黑暗,没有声音的房间里自由活动。研究人员通过一个夜视摄像头观测房间内发生的一切。
  最开始的几个小时并不算难熬。平时习惯了忙碌的布鲁姆不断地给自己唱歌、讲笑话,直到疲惫地睡去。接下来的时光就比较难熬了。没有手表,没有阳光,布鲁姆渐渐失去了时间概念。他开始烦躁不安,甚至怀疑整个试验是一场骗局。实验进行了40个小时后,布鲁姆开始出现幻觉,他看到一大堆牡蛎壳,并感觉房间飞了起来。绝望中的布鲁姆甚至放弃了求生的欲望,打算在这个小房间内自生自灭。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对布鲁姆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他处理信息的能力严重受损,记忆力减退、暗示感受增强。
  与那些被困煤矿井下的煤矿工人相比,亚当·布鲁姆是幸运的,毕竟这只是一个试验。这个试验充分表明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对人的重要性。剥夺一个人的感觉,即剥夺一个人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会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并将直接导致人的死亡。
  既然信息传递和信息接受如此重要,那它们究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又会对信息的传递和接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组成信息传递和接受的要素总共只有三个:信息传递者、信息本身和信息接受者。能够影响信息传递和接受质量的就是这三个要素。
  信息本身如何组织,既取决于信息的传递者,也和信息的受众具有莫大的关系。毫无疑问,信息传递者是主动的一方,信息是否会被传递,取决于信息传递者。如果你不说话,没有人知道你在下一刻是否会开口说话,也不可能知道你想说的是什么。通常我们认为信息传递的质量取决于信息传递者。但事实上,信息能否成功地被传递取决于信息的受众。这不是否定信息传递者的作用。理论上来讲,没有信息的传递者,就不会有信息的受众这个概念。但是如果信息的受众不愿意接受信息,或者无法接受信息,那么信息的传递就根本无法实现。
  电影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节:两个人彼此默默喜欢,但谁也不说出来。直到其中一个人被人介绍了对象,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另外一方才开始着急。当两个人终于决定就这个隐藏心底的问题进行交流时,总会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一直深爱着你,难道你不明白吗?”而另一方往往会说:“你从来没有对我表白过,我怎么可能明白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受众导向原则(2)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要说出来,或者写出来,或者做出来。这是坠入爱河的信息传递者应该做的事。如果你既不说也不写也不做,那么对方怎么可能会了解你爱她呢?
  不过,这样说并不代表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对方就一定接受。一个理智的求爱者往往懂得投其所好,他们会挖空心思地寻找心仪女孩的习惯、兴趣和爱好,并尽可能根据心上人的习惯,挑选她最感兴趣的礼物,用最浪漫的方式送到她手上。你的心上人究竟喜欢什么?是鲜花、烛光晚餐,还是来自图书馆的浪漫邂逅?如果你不了解对方的喜好就盲目行动,往往会引发对方的反感。那意味着你们的关系会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
  这种现象在信息传播领域同样存在:信息的传递是否有效,并不取决于信息传递者,而是取决于信息接受者。
  信息接受者不但可以决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还可以左右信息传递的方向性。我们常常讲“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你无意之中说出的某一句话,却有可能在别人那里引起轩然大波。很多机密的泄漏和人际关系上的误会都是这样发生的。
  话是否说出口,是由你控制的。可一旦说出了口,别人怎样理解,你就无法控制了。这时处于主动地位的,无疑是信息接受者。
  与此相反的情况也同样存在,也就是“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当你苦口婆心地劝说朋友放弃错误的想法时,当你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进行耐心开导时,当你对一群无精打采的人说着他们漠不关心的问题时,这种情况都会发生。无论你如何能言善辩,无论你多么用心良苦,都无法达到目的。当信息的接受一方拒绝接受信息时,无论你说的话多么正确,都是没有意义的。
  在这个世界上,大概只有自言自语和写日记不需要过多考虑信息接受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