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裸泳者-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数据来源于哪里,不知道,故无法判断其是否正确。当然任志强是个好同志,面对这倍,仅仅说了“房子等于没涨价”,而没说房价等于跌得厉害,真好。
  不过30年前,“渔人”家正好搬了一次家,对房子的租金倒是很有印象。
  搬家前住的是2楼,4个房间的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房租是每月3块多钱。后来搬了新房子,砖混结构,2室半一厅一卫,房租是每月8块多钱。
  30年后,这样的房子租出去的话,租金也要在每月800元左右,同样是100倍的关系。
  后来,1995年的时候,单位分房子,已经是房改了,要出钱买,当时67个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子,花了12000元,每平方米还不到200元。当然,这里有补贴的成分在,但对应的是当时的低工资。
  1999年,自己买了一套商品房,每平方米是1480元。而10年后的今天,房价涨了4倍。如果10年前没买房,而是现在去买,那么这10年也就是给房地产商干了。
  另外,即使工资和房价同步增长,并不能说“房子等于没涨价”。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的收入是每年10000元,一套房子是10万元,要买套房子还差90000元。
  10年后都涨了10倍,收入为简单计,就算每年增加10000元吧,那么10年的总收入是55万元,而此时这套房子是100万元,要买下来还差45万元。
  能说“不差钱”吗?把10年的收入贴进去,还依然差得厉害。30年来,房价不管是涨了16倍还是100倍,都无法依此来判断老百姓差不差钱,我们只知道,现在老百姓买房用尽积蓄,还得贷上几十万元的款。
  

谁让房价成为不能承受之重?(1)
任志强,据说已跻身网友“最想揍的人”第二名,第一名是*。
  什么“房价白菜论”、“银行先死论”都不必太在意。任志强一贯作风如此。在群情激昂的背后,是工薪阶层难以承受的房价之重。而这一切,源自哪里?
  这一切要从30年前说起。1980年*同志关于住房制度改革问题的讲话拉开了住房改革的序幕。经历了从试点售房(1979…1985年)、提租补贴(1986…1990年)、以售带租(1991…1993年)到全面推进(1994…1998年)和深化改革(1998年至今)的发展历程。1998年,以国务院23号文件的出台为标志,一方面提出了取消福利分房,代之以货币分房,同时确立了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住房公积金为主体的社会住房保障体系。
  中国房地产走势,和国民经济景气关系密切,1989、1990年两年,中国经济沉到谷底,房地产前所未有地呈现负增长,商品房开工面积缩水一半。1992年*南方谈话以后,经济重新启动,房地产业迅速恢复,1992年从上一年的6000多万平方米,一举增加到1亿多平方米,并在1994年爬上18000多万平方米的顶峰。此后,宏观调控开始,经济增长趋缓,房地产开工面积也逐渐下降,并在1996、1997年再次达到谷底。
  但就在1998年,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制度改革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让人惊叹。
  为了应对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任国家总理的*启动了1998年的住宅改革。1998年7月3日国务院颁发“国发〔1998〕23号”文件,要求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其间单位以很低的价格,将住宅的产权转让给个人,这就使很多人一夜之间财产倍增。房改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在短时间内猛烈地释放出来,整个社会的实际财富在短短的几年,成千上万亿地剧增。
  全国住宅当年开工面积在1996、1997年跌到谷底1亿平方米多一点,但在1998年有一个急剧的跳升,达到亿平方米,猛增将近6000万平方米,当年就超过了1994年经济高潮时13。亿平方米的顶峰。随后一路攀升,连续多年高速增长。
  我们可以用“古董效应”来解释这种制度进步带来的存量财富增加:对于一个一直在使用破旧祖传家具的人,他的财富在“家具市场”上可能一钱不值。这时,随着制度进步,出现了一个“古董市场”,此人的个人财富立刻就会价值倍增……原因不是来自他的投入,也不是因为家具产生了显着的物理变化,而纯粹是因为出现了一个“古董市场”。其效果相当于原子物理的发现,使原来毫无价值的铀矿,身价倍增一样。1998年的住宅制度改革是典型的帕雷托改进……政府把住宅用“家具”的价格卖给现有的居住者,而居住者得到的却是“古董”的价值……政府没有损失而居民的财富增长了。
  在传统的统计看来,此次房地产是没有经济增长支持,莫名其妙吹起的泡沫。而实际却是,这次房地产增长不仅是真正的社会财富增加导致的,而且这种增加规模之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房地产市场的出现,使住宅从“生产资料市场”中分解出来……相当于古家具从“家具市场”进入到“古董市场”……必然导致全社会财富的巨大增加。房地产投资和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完全不能说明此次房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1998年前后各项房地产指标的突变,只不过是露出水面的冰山,向我们暗示了制度进步释放出来的巨大隐形财富。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谁让房价成为不能承受之重?(2)
但到了2009年,低价出让房产已经不可能,工薪阶层面对的是冷冰冰的商品房。有一则“民谣”如是说:“上学把家长逼疯,买房把家底掏空,治病不如提前送终。”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开发商的暴利与1998年的让利形成鲜明对比:对购房者的盘剥构成了今日的高房价,这个蜗牛的壳每一天都背着。
  清华大学2007年的研究报告认为,由于在住房体制转轨过程中住房双轨制的存在以及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私有住房主要集中于效益好、地位高的、资源多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中高收入家庭,即改革成果主要集中在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在市场改革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
  在房改初期,住房价格机制没有到位的时候,很多住房都是以大大低于当时市场价格的水平转到个人手里的。而在住房市场中,中高收入群体则进行投资性购房,带来较高的住房空置率。中国国情研究会与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发布的《2006年中国生活报告》称,年收入超过11万元的高收入群体中,超过40%的人拥有两套以上住房,其中22%的人未来一年内还打算买房。与中高收入群体的平均住房面积和居住质量得到显着提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还有大规模的居住困难群体拥挤在人均不足8 平方米的狭小居住空间中。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条主线就是对居民住房购买力的提高,无论是开始的“三三制”、提租补贴还是后来的住房公积金,都是为了在打破原有的住房制度的同时能够保持居民的住房购买力,不至于使居民的生活惯性在住房配给突然缺失时没有应对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在住房领域里寻找一条能够向规范化的市场经济过渡的渠道。
  事实上,我国现有的住房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刺激国内消费,促进住宅消费,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是,住房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在我国的房改过程中,过多的地偏重经济层面,而忽视了住房的社会意义,即住房作为社会个体的生活必需品,对于社会低收入群体而言却是无力购置的,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住房保障措施。而我国现有的住房保障制度在政策目标的定位、措施的完善性上都存在问题,住房保障的初衷并没有完全实现。
  任志强辩驳的话还是要听一听:房价中土地价格的比重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约10%到了今天的40%…60%,无疑对价格的影响与推动作用巨大。2008年全国的平均房价为3919元/平方米,但全国平均的住宅用地价格为4625元/平方米,按1:2的容积率计算,土地成本占到了房价的59%(全国平均容积率不到1:2),足以说明地价对房价的影响。
  没有一个地方政府和土地部门肯承认土地是房价上涨的原罪,也没有哪个专门指责与痛恨开发商的人将土地上涨的因素明确地告诉民众,但却不可不承认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
  为什么面粉会贵过面包呢?这就回到了重置成本上了。当土地出现天价时,房价一定会被推高。这正是在于更多的人会从重置成本上考虑而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