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美国一边倒”偏向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曾内乱不已、灾难连连。
很不幸,中国正是这种情况。
表面上看,中国后来转向了苏俄的人民共和国模式,但究其本质,仍不过是另一种*共和制而已,仍是一个与君主立宪制势不两立的选择。在反对“美帝国主义”最猛烈的年代,中国也仍然坚定不移地只反美帝国主义,不反美国的*共和,照样坚信,中国现代化之路如此艰难曲折,不是因为实行了*共和,而是因为*共和还没有成功。 。 想看书来
序章 中国现代化的老师不该是美国(7)
直到今天,辛亥革命将近一百年之后,中国学界的主要派别之一,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之一,仍然是那个以美国做楷模的*共和派,仍然是那句“百年经文”:你看人家美国!
环顾整个世界,类似的情况到处都是。众多国家都在努力实行着美国式的*共和,都坚信只要种好了*共和这棵政体之树,就一定会结出美国那样的富强之果,这个道理绝不会错,为什么?因为缮你看人家美国!
美国自己这方面呢?当然没错!我就是因为实行了*共和,才有了今天这个最富裕、最强大国家的地位!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我自己从来不怀疑。需要我来教你吗?顺便问一句,你们国家的地下有石油吧?
有人作过一个计算,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美国仅凭着这个货币特权和连带的财政特权,就可以额外享有上万亿美元的可支配资源。又由于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美国仅凭着这个语言特权和连带的文化特权、知识特权甚至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方面的特权,又可以额外享有难以衡量的支配权力。其实,这些还都不是最强大的霸权力量,如果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把美国的政治制度当做楷模,当做“普世”性的成功法宝,当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那么因为这种普遍的顺从而赋予美国的超级权力,比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霸权合起来还要大几倍!
四、“西方化”绝非“美国化”
问题这样看就清楚了。理论上的一个公式:*共和=富强之路;现实中的一个实例: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两者合起来被做成了一个“政治商品”套装。这个“政治商品”的总生产商当然是美国,从19世纪末它就开始向全世界出售,不仅厂家直销,还通过各国本土的“美国派”进行分销,以各国政府为对象进行强买强卖。如果乖乖买了就算了,如果不买,那就与你这个反*的专制政府没完,一次革命不够就再次革命,革命复革命,直到全盘“美国化”。
回看中国近代史,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建言改革未果,同年11月回到檀香山决定发动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美国模式的共和国。从那时起,中国就开始落入了“你看人家美国!”这个陷阱,从此以后,就是漫长且激烈的革命复革命原地转圈,没过多久,“乎将与欧洲并驾”,就变成了“晕晕乎将与非洲看齐”!
本书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展开了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分析。当年急于学习登山的中国,选择了直接学习美国,而没有像日本那样,选择学习英国和德国,于是走上了一条与日本完全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当日本在“二战”之后又转变为学习美国时,中国却因为早期的学习失败,转向了学习苏俄,两国的发展道路再次相左。改革开放后,中国再一次转为学习美国,但十年后的政治风波,几乎让中国早期的失败历史重演,美国“政治商品”死灰复燃:“*共和=富强之路”、“你看人家美国!”
这一次,中国通过一个惨烈方式,将“美国化”的诱惑连同那只死死抓住这个“政治商品”不放的手臂一起割掉了。壮士断臂,鲜血四溅,举世大惊。
当年因为轻信了“*共和=富强之路”,因为误读了“你看人家美国”,20世纪的中国,走了一条一步错步步错的苦难之路、曲折之路。如果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那就不再是在所难免,而是无可救药;那就不再是失误,而是愚蠢。
序章 中国现代化的老师不该是美国(8)
纠正错误,恢复明智,只要把“*共和”与“富强之路”两者之间的等号去掉,甚至不妨把眼睛从“美国化”这个特例上移开,回归更为真实的世界现实,很容易就豁然开朗、拨云见日了。
历史事实一目了然:几乎所有的西方强国,在其转入现代化进程之初,都是中央集权国家。在英国和法国,其现代国家成形,是在大国王专制时期;在后起的俄国和德国,也是君主专制制度;而在日本,是从封建幕府制度重新恢复天皇制中央集权后,再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
排除掉美国这个特例,即可得出这一结论:中央集权制度,在一个国家转入现代化进程的初期阶段,是最为可靠的政治制度保障。而这样一个“中央集权现代化”起步之路,才是真正的“西方化”道路。
无论听起来多么不“革命”,多么不“*”,但事实就是这样,“西方化”道路的历史经验就是:第一,现代化进程初期,若正逢一个伟大的君主,就继续其统治;第二,若君主没有能力领导现代化,就实行虚君制,由铁腕人物组阁,维持中央集权制度;第三,如果已经分裂为封建割据,就应当恢复君主权力,重建中央集权;第四,如果已经推翻了君主制,实行了共和制,就应当在共和制基础上再重建中央集权。
为什么中央集权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转型不可或缺?道理也不复杂。想象一下,一个正在平地上独自悠闲散步的人,突然卷入了一场很多人参加的登山赛,赛事的成败不只事关荣誉,而且事关每个参赛者的生死,这个转变过程有多剧烈?散步时可以心不在焉,也可以信步而走,走快走慢、朝东朝西,都无所谓,但一场事关生死的登山赛,需要的是什么?身体必须保持紧张,大脑必须保持清醒,四肢必须保持协调,不仅要奋力前行,还要寻找登山之路,更要与前后左右的竞赛者搏斗,此时的这个人,难道不需要让自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战士一样吗?难道他还可以像散步一样吗?还可以漫不经心、懒懒散散、手上托着鸟笼子、脚下迈着四方步,像闲人一样随便乱走吗?
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在转入现代化道路后需要保持强大的中央集权,就像一个登山者需要让自己保持战士的状态一样,必须如此,非如此就是自取灭亡。
在所有的制度选择中,贸然效仿美国的*共和制,将君主制中央集权视为*共和的敌人推翻打倒,靠人民革命和宪政*建国并推动现代化,是一条最为危险、最没有保障、几乎注定会艰难曲折的现代化道路。这个选择,就像是一个人在事关生死的登山赛上,跌入了陷阱、误入了迷途一样。
中国这头睡狮并不是一直没醒,而是惊醒之后跌入了陷阱、误入了迷途。
五、“中国力”:大难不死的道理
这样看来,中国现代化道路早期的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之所以说这个失败的故事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所犯的错误只是一个初级的错误,因为自从二十年前中国强力弃绝了“美国化”的诱惑,重新回归“中央集权现代化”这一普遍模式之后,其现代化进程,立刻就以惊人的速度开始了。
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这一次没有重蹈覆辙、再犯错误,在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之后,坚定不移地保持住了中央集权制度,终于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 想看书来
序章 中国现代化的老师不该是美国(9)
经过连续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规模扩大了十倍,GDP的世界排名,从第十几位上升到了世界第三位,而且很快将超过日本成为第二位。
能够让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带着它全部独特的文明历史和国情现实,汇入世界的现代化潮流,其影响因素必然独特。任何外力都做不到这一点,只有源自于中国的某种力量,才有可能完成这一壮举。本书因此提出了“中国力”这个新观念。
在英文里,Westernization被译为“西方化”,Modernization被译为“现代化”,Sinolization被译为“中国化”,都属于动词性的名词,带有主体运用某种力量使客体发生变化的含义。
据此,“中国力”在英文中用Sinolizing来表示,被理解为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实践力量,这一力量基于中国传统和文化,又在西学中得到改造,包含有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失败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