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臣之路:帝国大佬的终局自白-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我们要应付一个人的时候,应该记住,我们不是应付理论的动物,而是在应付感情的动物。”“人的行动都是由欲望和需要所诱发的。无论在生活领域,还是在商业和政治领域中,如果你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同,那最好先激起对方某种迫切的需要。若能做到这点就能左右逢源,否则就会到处碰壁。”
  我认为这几句话切中了人性的要害。
  促成我当上宰相的人有五位:武氏、武惠妃、高力士、韩休,还有大唐天子李隆基。我相信你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是如何被自身的感情(或者说感性)和需要(或者说欲望)所支配,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帮助我达成了目标。当然,前提是我必须对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对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和需要了如指掌。
  我从武氏身上捕捉到的是她对于男女之情的需要,所以她愿意为我的前途而奔走。而武惠妃虽然表面上受尽恩宠,实际上一直怀有色衰爱弛、富贵不能长保的恐惧,所以她需要在朝臣中寻求可靠的同盟者。而高力士则是比较恋旧的人,所以他对旧主始终抱有一种感恩和报恩之情。还有韩休,我也说过了,他脑袋里只有一根筋,刚直不阿的外表下掩盖的其实是感情用事、率性为人的幼稚性格。至于说天子李隆基,他同样逃脱不了爱屋及乌的人之常情,当他身边最宠幸的几个人都在不约而同地说我的好话时,他有可能讨厌我吗?当然不会。另外,我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他左右宦官所透露给我的信息,我就很容易确认天子所需要的宰相类型。那既不是萧嵩那种一味顺从型的,更不是韩休那种犯颜直谏型的,而是需要——外能任事于朝堂、内能迎合他的种种个人需求——这种类型的。
  很快你们就会发现,裴耀卿和张九龄显然也不属于这种理想的类型。
  谁最符合呢?
  那当然就是我——李林甫。
  我说裴耀卿和张九龄不是皇帝李隆基喜欢的宰相,绝非诬妄之词。裴耀卿上任不久,即着手治理漕运,三年为朝廷节省了三十万贯,有人建议他把这笔钱献给皇上,可他却说:“这是国家节余的资金,怎么能拿来邀宠?!”然后就把这钱拿去作为调节市场粮价的经费。
  还有一次,皇帝急着要从东都洛阳返回西京长安,时逢农民收割的季节。裴耀卿和张九龄马上阻止说:“现在农作物还没收割完,请皇上等到仲冬的时候再出发。”于是皇帝就一脸不爽。等他们二人退下后,我对皇帝说:“长安、洛阳只不过是陛下的东宫西宫而已,往来走动,何须另择时日?!假使妨碍农人收割,可以免除所经之地的租税。臣建议明示百官,即日回西京。”一听我这么说,皇帝马上龙颜大悦。
  这就是我和他们的区别。
  他们为了照顾百姓,就忤逆了皇帝;而我既迎合了皇帝,又没有伤害百姓。
  不可否认,裴耀卿和张九龄都是一心为公、关心社稷民生的人,如果单纯从百姓的角度看,他们无疑是好宰相。可问题是,宰相之职是百姓给他们封的,还是皇帝给他们封的?他们的政绩是百姓说了算,还是皇帝说了算?
  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李林甫:无心睡眠(6)
在我们这个时代,官员都是自上而下选拔的,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说法都是虚的,当官的只要一切向上负责,自然前程远大,仕途通达。小到县令、大到宰相,概莫能外。假如有人老是惦记着造福天下苍生,却得罪了顶头上司或是皇帝,那等待他的只能是贬谪罢免,甚至是杀头流放。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丛林规则。
  不知道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官员的政绩和任免都由百姓说了算,那当官的自然要一切对下面负责。他就不怕得罪上司,只求讨好老百姓。如果换成了这样的规则,那像我哥奴这么做肯定是吃不开的。不过倘若真有那么一天,我肯定会与时俱进,我会头一个成为造福百姓的典范。你们信不信?
  因为我的个人利益取决于百姓利益啊,我能拿百姓不当回事吗?所以说,很多后世史家总是把我描绘成弄权乱政的奸臣形象,我就很不服气。
  是我品德不好吗?是我欺上瞒下以权谋私吗?
  不。错不在我。
  错在规则!只要有一个好规则,关品德什么事?!品德再坏他也要竭尽全力替百姓做事,千方百计让百姓高兴,是不是?百姓一旦安居乐业了,人尽其才了,他的官也就保住了,或许还能越当越大!你们说,是不是和品德什么的没有必然的关系?说到这里,我倒是很想知道,你们那个时代是一种什么规则呢?
  皇帝李隆基在任命我为宰相前,曾咨询过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说:“宰相关系国家安危,陛下用林甫为宰相,臣恐怕将来会成为宗庙社稷之忧。”
  可皇帝根本就不听他的。
  张九龄的言下之意,无非就是认为我这个人私欲太盛,缺乏公心。
  像张九龄这种人,在我看来就是一介书生。他总是拿古代经典所标举的道德理想来评判世人,也总想用书本中的理论来改造社会现实。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如果人人都按书本上的样子来活,那这个世界早就是天堂了,还要官府干什么?还要军队、律法、监狱干什么?
  所以,能否当宰相的关键根本不在于是否有私心,而是在于能否首先满足皇帝的私心,其次是在自己的私心和满朝文武的私心之间维持一种动态平衡,当然最后还要保证不出现天下大乱。
  我认为宰相的职责不过如此。难道要天下人人争当君子,满街都是圣贤才算称职吗?!所以,就跟张九龄对我的看法一样,我也认为他和裴耀卿不适合当宰相。
  很显然,像我们这种危情三人组是注定不会在同一片屋檐下共存共荣的。
  总有人要走。可我知道——那绝对不是我。
  开元二十四年冬天发生的三件事情,最终决定了我们各自的命运。
  〖=BT(〗三〖=〗
  第一件事是关于朔方节度使牛仙客的任命与封赏。
  牛仙客当初在河西任职时,不但恪尽职守、节约用度,而且还使军队的武库充实、器械精良。皇帝很赏识他的才干,准备擢升他为尚书。而据我在宫中的眼线透露,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皇帝有让他入相的想法。
  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挤走张九龄和裴耀卿的机会。以我对张九龄的了解,我断定他不会同意让一个武夫进入帝国的权力中枢。因此我决定力挺牛仙客——像这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夫一旦入相也只能是我的应声虫。
  果不其然,皇帝一提出来,张九龄马上说:“不可以。尚书是古代纳言官,唐有天下以来,只有前任宰辅并且名扬天下、有德行、有名望的人才能被任命。仙客早先只是一个节度使判官,现在突然位居枢要,臣恐怕有辱朝廷。”
  皇帝说:“那么只加实封可以吧?”
  “不可以,”张九龄斩钉截铁地说,“封爵是用来赏赐有功之臣。边防将领充实武库、修备兵器,是日常事务,不能称为功勋。陛下要慰勉他的勤劳,可以赐给他金钱丝帛。要是分封爵位,恐怕不太妥当。”
   。 想看书来

李林甫:无心睡眠(7)
皇帝无语。
  张九龄退下后,我立即向皇帝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我说:“仙客有宰相之才,任尚书有何不可?!九龄是书生,不通大体!”
  皇帝一看我投了赞成票,马上转怒为喜。于是第二天在朝会上又提了出来。张九龄还是和皇帝对着干,坚决反对。我在一旁窃喜,知道今天有好戏看了。
  只见皇帝勃然作色,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由你做主吗?”
  张九龄一震,连忙跪地叩首,说:“陛下不察臣之愚昧,让臣忝居相位;事有不妥,臣不敢不具实以陈!”
  皇帝冷笑道:“你是嫌仙客出身寒微吧?可你自己又是什么名门望族?!”
  “臣是岭外海边孤陋微贱之人,比不上仙客生于中华,”张九龄说,“然而臣出入台阁、掌理诰命有年,仙客边隅小吏、目不知书,若予以大任,恐怕不符众望。”
  这天的朝会就这样不欢而散。散朝后,我却没有急着离开。我踱到天子的几个近侍宦官身边,随口说了一句:“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我知道,这话很快就会落进皇帝的耳朵里。而且他绝不会无动于衷。
  数日后,天子下诏,赐牛仙客陇西县公之爵,实封食邑三百户。
  这样的结果无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