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中国内地,还有约78万日军驻在中国东北。因美国潜艇的有效封锁,这些日军已无法撤退。
日本帝国海军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中途岛海战等重大战役中,日军的作战指挥错误百出。在航母已被证明在太平洋海战中极其重要之后,许多日本海军将领在山本五十六死后竟偏爱起战列舰来,仍想寻找机会打第二次对马海战。1944年莱特湾海战和更具象征性的“大和”号战列舰的自杀性出航,都暴露出这种弱点。日本潜艇配有威力强大的鱼雷,却被十分错误地用于为作战舰队担任警戒或向被围困的岛屿运送补给,而不是用于切断敌人的海上交通线。虽然日本比英国更加依赖原料进口,其海军却不去保护本国的商船队。在护航技术、反潜技术、护航航母和反潜舰群的发展方面也相当落后。在1941—1943年间,由于过分迷恋战列舰,日本海军把资源用于建造“大和”级巨型战舰,却没有建造一艘护航驱逐舰。在此期间,美国则建造了331艘。日本在情报搜集、密码技术及破译技术等方面也不如敌国。所有这一切对维持“大东亚共荣圈”所起的作用,就像德国人所犯的错误对维持“千年帝国”所起的作用一样。
显而易见,人们还无法找出这些失误的原因,因此也就无法分析如轴心国不犯那些错误会产生什么结果。但是,除非同盟国也犯下同样严重的战略与政治错误,否则,从长远看它们靠生产能力上的优势就能取胜。毫无疑问,假如1941年12月德军成功地占领莫斯科,这对苏军的作战能力(和斯大林政权)肯定会造成严重损害。但是,当苏联人民得知他们唯一的前途是被处死时,在东方数千英里的地方仍有强大的生产与军事后备力量的情况下,他们还会投降吗?“巴巴罗沙”行动使苏联经济损失巨大(煤产量下降57%,生铁产量下降68%)。但是,还应看到,苏联1941年生产的飞机比德国多4 000架,1942年多一万架。并且苏联是在一条战线作战,而德国是三线作战。凭借兵力、坦克、火炮、飞机日益增大的数量优势,从战争的第二年起红军事实上就能承受5∶1~6∶1的损失(尽管己方部队伤亡很大),以及击退兵力日衰的德军。到1945年初,仅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战线,“苏军的力量就已占压倒优势,在兵力上5倍于敌,装甲车辆5倍于敌,火炮和飞机方面分别是7倍多和17倍”。
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是,在法国的英美联军几个月前就占“很大优势(坦克为20∶1,飞机是25∶1)的情况下”,德军竟打了很多漂亮仗,并坚持了很长时间。甚至到1944年底(就像在1918年9月一样),德军仍然占领着比本国疆土在战争爆发时大得多的地区。对于这一问题,军事史学家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德军的作战理论强调在战场上灵活机动和分散决策,这比英军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战术,苏军不计伤亡、全线出击的进攻,以及美军热情有余而谋略不足的推进,要高明得多;德军诸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比任何敌手都丰富;德军参谋人员和军士的技能与训练素质非常之高,即使到战争的最后一年也是如此。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3)
但是,我们现在对德军作战表现的赞扬(关于这种赞扬的书似乎比比皆是),不应掩盖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柏林和东京一样,将自己的手伸得过长。1943年11月,约德尔将军估计,在东线有390万德军(和少得可怜的万轴心国友军)在同550万苏军作战,另有万德军驻在芬兰,万驻在挪威和丹麦,在法国和比利时的占领军有137万。“还有万被牵制在巴尔干,万在意大利……希特勒的军队遍布整个欧洲,但每一条战线在人员和装备数量方面都处于劣势。”这些话也可用来描述日军,它稀疏地分布在从缅甸到阿留申群岛的广大远东地区。
即使在那些看上去“改变了战争进程”的战役中是轴心国而不是同盟国获胜,人们也很难看到这些胜利除了推迟大战最终结局的到来以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假如尼米兹在1942年中途岛海战中损失1艘以上的航空母舰,他在同一年即可得到3艘新型舰队航母、3艘轻型舰队航母和15艘护航航母;1943年可得到5艘舰队航母、6艘轻型舰队航母、25艘护航航母;1944年还可得到9艘舰队航母和35艘护航航母。同样,在紧张的几年大西洋之战中,同盟国在1942年和1943年分别损失了总计为830万吨和400万吨的船只,但这一巨大损失却分别得到了同盟国新下水的700万吨和900万吨新商船的补偿。这主要归功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的美国造船能力。到1942年中期,美国新下水的船只吨位已经超过德军潜艇击沉的船只吨位。据此,一位著名权威人士的结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潜艇战只能推迟、但不能改变战争的结局。”在地面作战中,情况也是如此。二次大战在欧洲主要是敌对双方炮手与坦克乘员之间的战争,但德国的牵引火炮、自行火炮和坦克的产量大大少于苏联,更不用说与所有同盟国加在一起了(见表33)。
表年各大国坦克产量(辆)
但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数字是飞机产量(见表34)。这是因为人人皆知,没有制空权,陆、海军就无法有效地作战;有了制空权,不仅可以取得作战的胜利,还可给敌方的战时经济以严重破坏。
表34。各大国飞机产量(1939—1945年)
而且,这些统计数字无法说明这一事实,即英美飞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四引擎重型轰炸机。所以,就引擎量及飞机重量来看,同盟国比轴心国的优势更大。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尽管德军为保持制空权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的城市、工厂和铁路线还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狂轰滥炸。在日本情况更严重,整个日本本土几乎没有空中保护。另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邓尼兹的潜艇不敢露出水面,为什么斯利姆将军在缅甸的部队得以增援英帕尔平原,为什么美军航母能在整个西太平洋对日军基地发起频繁攻击,以及为什么当盟军士兵遭到德军顽强抵抗时总能召来飞机消灭敌军,继续向前推进。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D日(1944年6月6日),德军在西线只能纠集319架飞机,去对付盟军的12 837架。借用克劳塞维茨的话说,击剑(就像战争)固然需要技巧与经验,但如果一名剑手将剑用完,那么技巧与经验将于事无补。在“铸剑”之战中,同盟国显然取得了胜利。
人所共知的事实是,即使在德、日帝国扩张之后,交战双方的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不平衡,也远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双方的力量对比。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粗略估计,1938年“大德意志”在世界工业产量和“相对战争潜力”方面所占的比重,大致等于英法的总和。在资源总量和战争潜力方面,德国也许低于英法两个帝国的总和。但战争爆发时,英法两国的动员和战备水平不如德国。而且,如前所述,在关键性的作战专业技能方面,同盟国不如敌手。德国在1939年和(特别是)1940年征服的土地,使它在实力上大大超过了丘吉尔领导的被封锁、且受到一定打击的英国。法国的垮台和意大利的参战,使大英帝国面前出现了一支强大的联合军事力量,它的战争潜力可能比英国大1倍。从军事上看,柏林…罗马轴心有所向披靡的地面部队,海上力量仍然不足,空中力量与英国大体持平。所以,英国选择在北非而不是欧洲作战。如果只看到红军遭受的严重伤亡,以及苏联的领土和工厂被占领,那么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初期似乎并没有改变这种力量对比。
然而,1941年12月发生的重大事件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力量对比——苏军在莫斯科的反攻说明它不会败在德军的闪击战下。日本和美国卷入这场战火已遍燃全球的战争,使一个具有巨大工业生产能力的“大同盟”得以形成。它还不足以立即影响战争的进程,因为这时德军仍然十分强大,能在1942年夏天对苏军发动新攻势;日本也正陶醉于战争头6个月对准备不足的美国、荷兰和大英帝国作战时轻而易举地取得的胜利中。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这一事实,即纵然把法国算在德国一边,同盟国也具有2倍于轴心国的生产能力(根据1938年不十分确切的数字,但这些数字肯定低估了美国的生产能力),3倍的“战争潜力”,3倍的国民收入。到1942年和1943年,同盟国的战争潜力就已转化为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