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行大协作的方针。
进入“两弹”攻关阶段,他更加重视全国大协作的组织工作,把国防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工业部门、地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织成5个方面军,协同攻关。
遵照聂荣臻指示,中国科学院为紧密配合“两弹”攻关,与国防科委商定,组成两个协作组。
导弹攻关协作组由钱学森、王诤、张劲夫、裴丽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刘西尧组成;原子弹攻关协作组由刘杰、钱三强、张劲夫、裴丽生、刘西尧组成。
为此,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由谷羽任局长的新技术局,动员三十多个研究所的大部分科研力量,共承担三百多个科研项目的协作任务,大大加强了“两弹”攻关的力量。
中央决定“两弹”攻关以后,其他科研部门、工业部门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很高,纷纷主动要求承担任务。
这样,全国逐步形成了“两弹”攻关的大协作网。
1962年10月,在聂荣臻出席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刘少奇得知“两弹”的研制,技术上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综合性,靠一个或几个部门都难以完成任务,需要组织全国大协作时,提出中央要成立个委员会,加强领导,加强配合。
第五节领导“两弹”攻关(4)
据此,10月30日,罗瑞卿给中共中央、毛泽东写了报告,建议成立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统一领导原子能事业的建设和核武器的研究试验工作。
毛泽东11月3日在这份报告上批示:“很好,照办。
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11月17日,在聂荣臻列席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刘少奇宣布,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为委员。
1965年3月,中央决定15人专门委员会也管导弹的研究试验协调工作,成员有所调整,改称中央专门委员会。
从此“两弹”攻关大协作就置于中央专委强有力的领导之下,调动全国一切力量,为“两弹”研制开绿灯,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狠抓了新型原材料、仪器仪表、电子原件、精密机械、特殊设备、测试技术、计量基准这7个方面的关键技术保障工作。
在导弹与核武器的攻关中,所有的研究课题都提出了这样的前提条件:需要许多新型原材料、高温合金材料、高能燃料、精密合金、半导体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人工晶体、超纯物质、稀有气体等。
在一个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国家里研制“两弹”面临的困难实在太多。
聂荣臻对此感触尤深。
一段时间,他经常提这些事情。
他打了个比喻,“一家人过日子,少不得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叫开门七件事”。
而新型原材料、电子元件、精密机械、仪表仪器、特殊设备、测试技术和计量基准等7个方面,就是办尖端科学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开门七件事”好记好懂,在科研战线家喻户晓。
用于尖端武器的新型材料,至少有五千六百多种,大到导弹尾喷管的耐高温合金,能耐万度高温的导弹石墨尾舵,小到导弹、原子弹上用的特殊用纸。
尖端武器所需要的许多材料又都是“特”字号的,如特大、特宽、特薄、特细、超纯等等。
这样多的原材料研制,不可能全部由导弹、原子弹研究机构本身来完成。
聂荣臻报经中央同意,动员全国的科技力量进行攻关。
由中央专委向各科研单位与工厂分配研究试制任务,各项工作的完成都很顺利。
在当时,许多单位都以能接受尖端项目的研究任务为无上光荣。
这种大协作,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高度集中力量的优越性,以及中国人民当时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经过努力,这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1965年4月到7月,聂荣臻分三次向毛泽东和党中央书面报告:奋战4年共研制成新型金属材料6800多个品种。
高温合金,可满足制造米格…21飞机的需要。
电子、仪器仪表中的精密合金70多个品种中,已有55种可满足需要。
特细、特薄的金属材料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40多种稀有金属元素,已能生产18种。
共试制出新型化工材料3900多个品种。
在重水、高能推进剂、特种合成橡胶、塑料、树脂、特种感光材料、稀有气体、超纯物质、超纯试剂等方面,已可满足导弹、原子弹、航空及无线电工业等方面近期发展需要的90%。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已研制成玻璃钢、人工合成晶体、特种陶瓷、耐高温涂层、石墨等共2000余项。
这些成就值得自豪。
它不仅保证了“两弹”攻关的需要,而且使中国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他们的攻关积极性。
在“两弹”攻关前夕,1961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了聂荣臻提出的“科学工作十四条”意见。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节领导“两弹”攻关(5)
为配合攻关,他要求各科研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工作十四条”,主要是纠正工作中某些“左”的错误做法,使广大科技人员能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
他还召开五院干部大会,亲自到会讲解“科学工作十四条”的精神实质。
1962年2月,聂荣臻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
在会上,他发现许多科技工作者,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称谓心存疑虑。
这对攻关非常不利。
于是,他请周恩来、陈毅到会讲话,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周恩来在会上讲话中说:中国现在的知识分子大多数属于劳动人民,不能笼统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应该称“社会主义的知识界”。
陈毅历来豪爽,他干脆在会上宣布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说你们今后就叫“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科学工作十四条”和广州科技工作会议的精神,一经传达,犹如在科技界刮起了和煦的春风,大家攻关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导弹和核武器研究单位,在为配合“两弹”攻关的中国科学院,办公楼、图书馆、资料室,几乎经常是灯火彻夜通明,科研人员在那里翻阅资料,论证方案,精心设计,情景实在感人。
此外,他还规定,为使科研人员有责有权,建立技术指挥线,就是由上到下,都由科技人员直接指挥科技工作方面的一切活动。
行政领导必须保证技术指挥线畅通,不得干预科技人员的科技工作,以避免瞎指挥。
以上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两弹”攻关起了重要作用。
第五,进一步培养干部,想各种办法扩大科技队伍。
聂荣臻多次对国防工业高等院校的领导人强调,能不能培养大批优秀的科学技术干部,是我国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学技术的根本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六,强调攻关要有科学精神。
他说,要攻关,就要从上到下,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又要实事求是,冷热结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工作,切忌弄虚作假和滋长浮夸风。
第七,号召科研单位的各级领导和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全心全意为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甘心为科技人员当好“勤务员”。
他自己就一再说,我是科技人员的“后勤部长”和“勤务员”。
聂荣臻强调“两弹”攻关的急迫心情,可以从他1963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军工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看出,他说:“‘两弹’要尽早地过关。
尖端什么时候过关,这不但是个军事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天天在猜我们‘两弹’什么时候出来。
他们最害怕中国人民拥有核武器、火箭武器,中国人民有了这些武器,他们向世界人民的讹诈就彻底地全部破产了。
去年8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说:美国在1945年第一次使用原子弹,1949年苏联作了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1952年英国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到1960年法国也爆炸了原子弹,这是一个国际的核竞赛。
他们最害怕中国拥有原子弹,但又不得不估计,中国是今后头一批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