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别是深入山地之后,辎重过多,行动滞笨。
此次进攻五台,就用了近1000匹牲口,每日行军不过十余里,便于袭击。
第二,敌人占据某一据点之后,如果后方交通线被切断或破坏,据点中的敌人立即孤立,非败退即被消灭。
第三,敌人因地形不熟,害怕夜间战斗。
八路军组织夜袭,一般都能成功。
第四,在山地,敌机械化武器大多失去作用,大部队在山沟里无法展开,小部队不敢轻易深入。
八路军在山地却可以经常举行袭击或伏击。
第五,敌人在受到了严重损失后,为维护其所谓“皇军的威严”,事后总要进行报复性进攻,已成规律。
八路军可据此伏击歼敌。
这次反围攻的胜利,意味着晋察冀边区已成为敌后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了。
。 想看书来
第四节抗日模范根据地(1)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敌后不断发展壮大,受到了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高度重视。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1938年10月5日在致聂荣臻等的慰问电中称:你们“已经创造晋察冀边区成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这些都在华北抗战中已经和将要尽其极重大的战略作用,而且你们的经验将成为全党全国在抗战中最有价值的指南。”
这是晋察冀被称为抗日模范根据地的最早由来。
早在1938年3月29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的演讲中,就称赞过晋察冀所取得的成就:“如王羲之所说,‘大块假我以文章’,岂只大块地方可以做文章吗?……聂荣臻现在五台山造成一个抗日根据地,在平汉、平绥之间大唱其戏。
一边喊:‘打倒王克敏’,一边喊:‘活捉聂荣臻’,打了好多回合,日本人打不过,便烧了老百姓好多房子。
也好,烧了房子他自己也不能去,老百姓又好去当游击队。
于是男女老少,全体动员,自卫军,少先队,又办学校,训练干部。
几十个县城没有官了,于是建立抗日政府,且向热河打去……”11月,就晋察冀创建一年来的斗争情况,聂荣臻向党中央写了一份详尽系统的报告。
毛泽东认为很有意义,要聂荣臻补充修改后出版。
补充后的报告共十万余字。
1939年3月18日,毛泽东接到报告后复信聂荣臻,“荣臻同志:你著的书及送我的一本照片,还有你的信,均收到。
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东西。
书准备在延安、重庆两处出版,照片正传观各同志。
望努力奋斗,加深研究,写出更多的新作品。”
毛泽东用他那流畅有力的笔触将书名定为《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
由聂荣臻署名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一书,1939年5月在延安、重庆两地公开发行,成为第一本系统介绍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的专著,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
实践证明,在近两年的时间内,晋察冀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在敌后站住了脚,而且全面地创造性地执行了党中央有关抗日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发动了群众,使八路军的军事斗争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不断发展壮大,使日本侵略军深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晋察冀边区在彭真、聂荣臻、宋劭文等人的领导下,从一开始就很重视根据地的全面建设。
除大力加强主力军、地方武装和民兵的建设外,还特别重视党的建设。
聂荣臻认为,要建设好根据地,首先必须要加强党的各级领导。
这是根据地得以巩固扩大的根本保证。
在北方分局领导下,除了成立党校,还大量举办了各级党组织的训练班,轮训党的干部。
在党员觉悟普遍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把表现不好或不起作用的党员清除出党。
这就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提高了党的质量,使党的领导和核心作用大为增强。
为了建立既是抗日又是民主的根据地,边区广泛地开展民主政治运动,进行区、村政权民主选举,逐步加强和改造了基层政权。
聂荣臻确定,群众发动起来后,用各种办法检举基层政权中的不良分子,把他们清除出去,然后选举能代表基本群众利益的人出来掌握政权。
各地还实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改革了政权机构。
代表由村民大会选举产生。
农民群众文盲多,投票选举颇为不便,他们就创造了在当时是极为民主的“豆选”办法。
就是候选人每人背后放一只碗,选民想选谁就往谁的碗里放颗豆子,最后以豆子的多少来确定选举结果。
这样的民主权利,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
为了充分发动群众,党和政府领导群众普遍贯彻减租减息政策。
第四节抗日模范根据地(2)
1938年2月9日,边区政府即颁布了《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规定地主的土地收入,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债主的利息收入,一律不准超过1分(即10%)。
此外,额外附加一律废除,高利贷一律禁止。
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大大减轻了封建剥削对贫苦农民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从而对发动群众起了关键作用。
但有的地方也出现了政策界限不清的做法。
聂荣臻发现后及时向干部们指出:“我们是要吃牛肉还是要喝牛奶。
吃牛肉一下把地主、富农的财产全没收,不是很痛快吗?但是这样做,只能是帮敌人的忙,会把地主、富农都赶到敌人那边去,又将形成中央苏区时‘赤白对立’的现象,危及到我们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
我们认真搞减租减息,只要地主、富农执行政府规定的政策,就团结他们一道抗日。
这是挤‘牛奶’的办法,慢慢挤,细水长流。”
聂荣臻的举例生动鲜明、通俗易懂,很快被广大干部群众接受。
晋察冀孤悬敌后,几乎得不到任何物资接济,因此聂荣臻非常重视组织军民生产。
在他的倡导下,边区政府一开始就鼓励群众发展生产,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良耕作方法,开垦荒地,多打粮食,支持抗日,改善生活。
到1939年,又颁布了《奖励生产事业条例》和《垦修滩荒办法》,号召平原地区少种棉花,以防被敌人掠夺利用,要求各地多种粮食,发展手工业,尽量自织土布,以满足军需民用。
晋察冀边区还逐步加强了财政建设,健全了财政制度,保障了军需民用。
根据地的军政费用,主要来源于“合理负担”、田赋和税收。
聂荣臻说:由于我们的部队和干部,大多来自劳动人民,从朴素的阶级感情出发,一开始他们就提出,抗战的财政都要由有钱的地主、富农或工商业主负担。
这样做显然不符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
所以,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我们提出了合理负担的办法。
晋察冀合理负担的办法,使负担面达到边区总户数的60%左右。
“救国公粮”由村政府征收、支付和保管。
这样,村村有粮站,村村有仓库,可以到处取给,不误需用,还节省运输,减少了损失。
部队、政府机关用粮,由政府按月按定量发给粮票,保障了供给。
采取这些措施以后,边区财政逐步走上正轨。
聂荣臻曾不无自豪地说,自古以来,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我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不存在“粮草先行”的问题,部队基本上是走到哪里,便可以就地取得“粮草”供应。
晋察冀在发动群众中,还大力加强了对群众组织的领导。
根据地的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和儿童,都广泛地组织起来,使他们在抗日斗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聂荣臻说,抗战时晋察冀的群众组织得很好,社会秩序井然,真可以说是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
只要在边区,我们走到哪里都非常安全。
事实也确实如此。
聂荣臻经常到各军分区检查工作,或到北方分局开会,有的相距百里以上,他都是只带一名警卫员,一人一匹马,说走就走。
有时在老乡家吃饭或住宿,都受到热情接待,安全得很。
聂荣臻还十分重视边区人民的政治文化教育。
他指示边区政府普遍发展了小学、中学和冬学、夜校,村村办有“扫盲班”,帮助不识字的农民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