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如此江山-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在当时的情形下,唐朝也可与颉利可汗一搏。因为毕竟突厥孤军深入,是个很冒险的军事行为。但考虑到唐朝当时尚不可能一战就消灭突厥,如果双方撕破脸开战,无疑会是一个漫长的对峙。而唐朝“国家未安,百姓未富”的现状,实在吃不消这种大消耗的战争。李世民认为,应该暂时隐忍,等待时机。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一招致命;干净利落。总之,不能把自己陷入战争的泥潭中,也不能陷入冷战中。李世民硬生生把这口气给忍下来了,他已经是个很成熟的政治家了。

五、从《秦王破阵乐》到《七德舞》(3)
不过,等,也是积极的等。国家实力不够,那就把军队这把刀给磨锋利,再锋利些。贞观初年,李世民居然让将士们在宫殿前习射,亲自指导。大臣们一看,这可使不得啊!本来按照法律,任何人带着武器出现在皇帝面前,都是死罪。而且这些人中,万一有谁给皇帝来这么一下,不就麻烦了吗?甚至有个刺史骗了一匹驿马,跑到长安来切谏。可李世民一概不纳。说,这些将士,都是我绝对信任之人。将士们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几年下来,军队“悉为精锐”,李世民建立了一支特种兵级别战斗力的精锐之师。这种战术思想,在今天恐怕也是先进的。
  机会来得很快。本来把握机会就是李世民最拿手的。这和战场上的对峙坚守,是一个道理。所以,当四年之后,强大的突厥出现了裂痕,内部高层矛盾激化,分裂,臣属部族开始反叛,甚至老天也不帮忙,一场大雪冻死牛羊大半之时,李世民迅速反应,果决出兵。当时有个唐朝使臣回来对李世民说,我看三年之内突厥要完蛋。李世民摇摇头,说时机已到:“趁你病,要你命。”他手一挥,唐朝精锐尽出,直捣黄龙,一招制敌。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被俘虏,*厥就此画上句号。史书上说“漠南皆空”,漠南就是今内蒙古地区。
  这次出兵,李世民把唐朝北方边防问题解决了。
  太上皇李渊在听到俘虏了可汗后,不由叹道:“当年汉高祖被困白登山,终身不能报仇;现在我儿子能灭突厥,我算是托付对人了啊!”这时候,李渊也不得不承认,二儿子做皇帝,是最合适的。
  所以,这次战争,是军事的胜利,也是政治的胜利;是外部的胜利,更是内部的胜利。李世民给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增加了重重的一个砝码。
  张弛有度,保护国力
  灭*厥五年之后的贞观九年(635),唐朝又大举用兵,平了吐谷浑。
  事实上,李世民每次大规模用兵,都是相隔四五年时间。这个时间节奏,把握得很好。让我们看一下贞观年间的战争时间表:
  贞观四年(630),平*厥(今内蒙古);
  贞观九年(635),平吐谷浑(今青海);
  贞观十四年(640),平高昌(今新疆东部);
  贞观十九年(645),平高丽(今辽宁)。
  可以说,贞观时期,除了几次小型战役外,每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间,几乎都是五年左右的时间间隔。这个规律很明显。显然,这是李世民有意识控制的一个节奏。其原因有二:
  一、间隔五年用兵一次,可以有时间积累物资,不会导致民力的过分损耗。战争,是一种巨量的物资和人力消耗。贞观虽然号称盛世,但毕竟刚刚经历过一个乱世,人口剧减,经济总量很低。而贞观时期的战争,基本都在边疆地区,很多时候都是劳师远征,这对后勤供给的需求就更大了。成倍增加的后勤供给对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汉朝。虽然汉武帝时代是鼎盛时期,汉初七八十年都休养生息,储备了巨大的财富,但和匈奴打了几次大仗,就导致国库空虚,要额外增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农民起义纷纷出现。
  所以,贞观时期并不适合大规模用兵,如果必须用兵,那也得有个缓冲时间。积累五年左右,差不多物资可以支持一次大型战役。
  二、五年左右打一次,也是练兵的节奏。刀不磨,要生锈。军队也是如此。就以贞观九年平吐谷浑来说,本来吐谷浑是在青海一带的游牧政权,比较安分守己,虽然跟突厥一起打劫过唐朝,不过都是些小摩擦而已。李世民要出兵吐谷浑,从战略上看,是保障河西走廊安全。另外,也是要借此来锻炼军队,特别是艰苦长途的行军能力。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从《秦王破阵乐》到《七德舞》(4)
在唐军进攻的时候,吐谷浑可汗把野草都烧掉,坚壁清野,让唐军的马没草可吃;然后轻兵逃入沙碛深处。唐军坚定追击,侯君集、李道宗一路率军行进,这里海拔很高,盛夏降霜,天气恶劣。又有“无人之境二千余里”,没有水源,地理条件也很艰苦。但是唐军“人龁冰,马啖雪”,终于追及可汗伏允,大胜而归。
  其实这次作战,正是五年之后唐军灭高昌的一次彩排。因为高昌地处西域的东部,在今吐鲁番盆地。从唐朝边境到高昌,要渡过一个千里沙碛——当年玄奘就在这里历尽艰辛,差点丧命。一路上白骨累累。所以,高昌国王鞠文泰曾经很放心地说:“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烧,安能致大军乎!”二千里的沙碛确实是个巨大的障碍。可他忘了,正是五年之前,唐军深入高原,也是跨越“无人之境二千余里”的沙碛而击溃吐谷浑的。那次行军的主将侯君集,恰好就是此次灭高昌的主帅。
  因此可以说,吐谷浑之战,就是高昌之战的预演。实际上,李世民虽然平了吐谷浑,但继续让吐谷浑可汗之子统率本族本地,羁縻服属之而已,并没有纳入到中央的统辖之内。
  全面布局
  李世民平吐谷浑,并没有吞并的兴趣。但对高昌却完全不同。这是由于两者的战略价值不同所致。事实上,平高昌,是李世民“开发大西部”大计划的第一步。
  中原王朝对西域的开拓,从汉武帝开始。隋炀帝也很有兴趣,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如裴矩写过一部《西域记》。后来唐太宗也曾让玄奘写了一部《大唐西域记》,本质上,这是一部西域地区各个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的情报报告。李世民开拓西域的野心不言而喻。
  开拓西域这种做法,向来被传统儒家文臣所反对。比如魏徵就是坚定的反对派。但李世民却完全不听他的。
  魏徵看到的是经济利益账。当时高昌是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站,中西贸易的必经之路。如果能控制高昌,那么贸易利润是非常大的。但是军队远征需要消耗巨额军费,以后驻兵还需更多的长期费用。用魏徵的话说:“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十年之后,陇右虚耗矣。陛下终不得高昌撮粟尺帛以佐中国,所谓散有用以事无用。臣未见其可。”
  李世民算的则是军事战略账。如果唐朝欲进军西域,高昌是第一站。陈寅恪曾经指出:占据西域的根本目的,则在于保障关中地区的绝对安全。关中是唐朝统治的核心区域,但西北不远处的西域一带,当时仍在西突厥的控制之下。如果要保障关中的安全,就非得先控制住西域地区不可。所以,李世民派侯君集拿下高昌国后,开始是设置“西昌州”,然后立刻改称“西州”。一般来说,两个字的,都是羁縻州的名称;而一个字的,多是正州。正州就是和内地的州一样,由中央政府直辖。李世民设“西州”,显然是要直接指挥西州地区。
  从此之后,西州就成了唐朝进军西域的一个桥头堡。从此向西,步步扩展。到贞观二十二年(648)的时候,首次出现“安西四镇”的布局。此后的高宗、玄宗时代,唐朝在西域不断开拓,一直到葱岭以西,达到历史上一个辉煌的顶点。而这一切,都发端于唐太宗破高昌、设西州的这个时候。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李世民的眼光超过了魏徵。
  不过,现代史学家分析了西州人的户籍,发现了一个事实:在高昌国时代,人们的寿命,特别是男子的寿命,要远高于西州时代。这是因为,作为桥头堡的西州,大量青壮年男子都被国家征发从军,战死疆场无数。我们回头看看当年鞠文泰对唐朝使者说的这番话,恐怕也是别有意味吧:
  “鹰飞于天,雉伏于蒿,猫游于堂,鼠噍于穴,各得其所,岂不能自生邪!”你们的东西很好,可我不喜欢,我只喜欢我的。
  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