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如此江山-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阳依然会升起,但照耀的将是另外一个世界了。
  

二、名字和家世
安禄山,这其实不是个汉名,而类似于今天的译名。据说“禄山”是从他的小名“扎荦山”转过来的。
  有人说,扎荦山的意思是突厥的战斗神。安禄山的母亲是个突厥女巫,因为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神”,后来怀上了安禄山,于是给他取名为“扎荦山”。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广为流传,但仔细分析起来,这是挺奇怪的事情——战神还管生孩子么?这似乎不太合理吧。当然,如果硬说突厥人就有这样的信仰,那就说不准了。不过,现代学者对此有更合理的解释:“禄山”是有宗教含义,但并不是战神的意思,而是光明的含义。
  首先在敦煌文书里面,人们发现有很多来自西方的粟特商人,他们的名字里面也有“禄山”,如史禄山、米禄山等等。据语源学的考察,这个“禄山”的意思,源出波斯语,是“光”、“明”之意。其次,禄山这个词并非突厥人所有,而是和粟特人信仰波斯的祆教(祆,音xiān,与另外一个字yāo不同)有关。祆教来自波斯,是一个崇拜光明之神的宗教。显然,“禄山”作为“光明”的含义,明显就是一个带有祆教的宗教教义内涵的词汇,确切含义应该是“保护光明”之类。这种取名方式,相当于今日西方人叫“保罗”、“玛丽亚”等名字。
  实际上,“安禄山”这个名字,后来在安禄山酝酿造反的时候,对于参与叛乱的胡人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安禄山利用自己的名字,进一步把“禄山”升格成了“光明之神”。他常常坐在高台上召见粟特商人等,还要弄些烟气缭绕,望之俨然,使得这些人生出些神秘崇拜来,于是敬仰膜拜。因此史料将“禄山”理解为“战斗之神”,应该是个误解,但这也反映出安禄山这个名字所带有的“宗教神化”色彩。
  这个名字,揭示了安禄山的种族和信仰的背景。安禄山是“杂胡”,有学者认为,这个“杂胡”是特别指位于中亚一带的粟特族,或者按中国传统,称“昭武九姓”——康、安、曹、石、米、何、史、穆、毕。安禄山的父亲很可能是来自西域的一个粟特商人,据说是姓康。实际上,粟特人是专业做国际贸易的商业民族,在东西方之间,万里奔波。而他们最东端的一站,则是靠近海边的辽东营州(今辽宁朝阳)。
  安禄山的父亲,一个粟特商人,在万里奔波后,在营州找到了他的国际爱情——一个突厥族的女巫。在长安三年(703)的正月初一日,他们的孩子诞生了。很可能是信奉祆教的父亲给孩子取了“禄山”这个名字。那么当时这个孩子应该叫康禄山。
  康禄山怎么变成安禄山的呢?原来,安禄山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改嫁,嫁给了一个叫安延偃的将军——有趣的是,后来安禄山官做大了,可以给父亲封官加爵的时候,荣耀都加在安延偃身上。这人算捡了个大便宜。
  不过一开始,他并没有改姓安,直到开元初年,当时,安氏部族破散,康禄山才十来岁,他和几个安氏兄弟一起逃出了突厥。患难之中,他们结为兄弟——按汉人的习惯,他们本来就该是名义上的兄弟。这个所谓结为兄弟,反而更像是患难定交。自此之后,康禄山正式变成了安禄山。
  这些安氏兄弟里面,除了安禄山外,最出名的是安思顺。因为后来安思顺和安禄山一样,成为大唐的边疆大将,官封节度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两人的关系似乎变坏了——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事情,再次上演。而且安思顺还曾经向玄宗密报说安禄山必反。开始的时候,唐玄宗没有听他的。而到了安禄山真的造反后,唐玄宗还是将安思顺砍了脑袋——因为他已经对蕃将彻底失去了信任感。安思顺这个兄弟,也算当得冤枉。
  也许还应该提到的是,在这个孩子出生前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那天,同乡里有一个叫史窣(sū)干的孩子也呱呱坠地了。这个孩子后来改名为史思明。史思明这个名字很有点讲究,首先含义深刻,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实,这个名字是大唐皇帝李隆基赐给他的。天宝元年,史窣干被派去向李隆基报告工作,皇帝不仅赐座,还很亲切地跟他拉起了家常,问他多大了?回答说四十了。皇帝说,还很年轻啊,前程远大啊!大概觉得他这个名字不够文雅,于是赐名史思明。
  我颇怀疑“窣干”两字也与“光明”有关,与“禄山”类似。“史思明”既有原来名字的含义,又结合了中国文化传统,可谓神来之笔。从这点看,李隆基还是很有点才气的。也难怪他敢注解儒家经典《孝经》呢。
  虽然有的资料说史思明是突厥人,但从“史”这个姓氏看,他应该也是粟特人的后代,也是“杂胡”。而且估计很可能也是跨种族的爱情结晶。相似的出生背景和相同的乡里,安禄山和史思明就这样从小一起长大,是发小。后来又成了战友。实际上,史思明几乎是另外一个安禄山,他们的身份背景、人生经历,乃至死亡,都如出一辙。两人唯一不像的地方,是他们的身材。安禄山是个超级大胖子,体重三百多斤;而史思明则是“姿癯露”,意思是身材极瘦。一胖一瘦都是非常突出,倒是一对天生的丑角搭档,可以讲相声了。
  营州这个地方,注定是个风云汇聚之地。营州,今天的辽东朝阳,山海关外。营州的西北是奚,北边是契丹,稍远一点是突厥,东北是渤海,东边是高丽、新罗。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此地混杂着各色人等,是个实实在在的民族大熔炉。
  这里,不仅出了安禄山、史思明,还出了一大堆后来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当然,大多是安、史部下。但是,他们的敌手中,也有不少是营州人,比如大名鼎鼎的李光弼,还有后来围邺城的九节度之一王思礼。
  安史之乱,夸张点说,几乎就是一次营州人的内战。
  

三、安禄山的第一份工作和营州
营州是安禄山的老家,也是他成长、发家的地方。可以说,营州见证了安禄山的前半生。
  安禄山的第一个职业,就和营州密切相关。开元初年,安禄山逃出部族,虽然才十多岁,但他不得不从此开始“闯荡江湖”了。那么,“闯荡江湖”的安禄山都干过些什么活儿呢?
  在从军之前,我们只知道他做过“互市牙郎”。
  所谓的互市,就是设在边境上的外贸市场。唐朝时候做生意都需要在市场中进行,当然这里是大宗的批发贸易,类似于今天的小商品市场。而“牙郎”,则是中间人的意思。这个中间人很必要,首先是充当语言翻译,既然是“外贸”,那就要和不同民族的人沟通,翻译就变得很要紧。据说安禄山会六蕃语,就是六种民族的语言。甚至有说通九种的。其次,每次贸易都要订合同,需要有个中间人作保,还要到政府部门“公证”,同时还要交税。安禄山就是这个中间人。拿今天的话来说,安禄山相当于是国营外贸公司的一个员工。
  安禄山很可能在十五岁的时候开始干“牙郎”。因为正是这一年,开元五年(717),他的老家营州,给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和机会。
  在开元五年的前一年,东北的形势出现了新变化。唐朝在东北的两个对手——契丹和奚(这两个部族,在唐代合称为“两蕃”),都投降了唐朝。而在此之前长期“沦陷”于契丹之手的营州,自然也就重新回归唐朝。
  当初营州的失陷,对武功辉煌的大唐皇朝来说,是颇为难堪的一件事情。从唐太宗开始,大唐就着力进攻东北;高宗时候灭高丽,建立了“安东都护府”,唐朝在东北势力达到了顶点。但是之后唐朝在东北势力就开始不断衰退,不仅鸭绿江以南被新罗占据,就连辽河流域也被新兴的契丹、奚这“两蕃”不断蚕食。武则天在位时,更是被打得落花流水,营州也丢了。契丹骑兵甚至一度威胁到了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这不由让人想起了明朝末年和清军的对抗情形。
  事实上,拿明、清对抗形势来对比当时情形,还真的颇多类似之处。尤其是唐朝的防线上,和明朝很类似。明朝当时的防线分两部分,山海关是前敌总部,大帅坐镇,而宁远则是前线尖刀,两者互相呼应。唐朝的防线中,幽州相当于山海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