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豢傻眉妫嵘∫逭咭病Jト嗽蛏穸髦有乃慧u矩,难以恒理测矣。“观乎天地,则见圣人”者,司马云:“天地,圣人之所取法。”“天下有三好”云云者,音义:“三好,呼报切,下同。”司马云:“己师,为己之师也。”按:“己从”谓从己,“己正”谓正己,则“己师”谓师己也。“圣人好己师”者,言而世为天下则,行而世为天下法,若孔子制春秋之义以为后王师矣。“天下有三检”云云者,检读为祝АK滴模弧白',祝室玻ǘ!币煳甲'。经传通作“验”,或作“检”。众人以其家之肥瘠为忧乐,故用家为占。贤者则推之于国,圣人则推之于天下也。“天下有三门”云云者,音义:“人门,俗本作‘仁’,误。”按:仁、人古字通。入圣门者亦必由礼义,神而明之,无所不通,斯圣人矣。此以独智与礼义分为二者,谓造诣有浅深,入自人门,进而不已,则可以入圣门也。“独智”者,神明之域。荀子劝学云:“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又不苟云:“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又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此“由于独智,入自圣门”之义。礼义为人禽所由分,以有礼自别于禽兽者,乃为人之始。由是而真积力久,以驯至于神明之域,则睎圣之事也。陶氏鸿庆读法言札记云:“‘由于独智,入自圣门’。‘智’当读为‘知’,即君子慎独之义。”按:慎独不得谓由于独知,此说非也。注“性与天道,发言成章,不肄习”。按:论语:“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旧解或以性与天道四字连读,与犹合也,谓圣人之言自然合于天道。晋书纪瞻传云:“陛下性与天道,犹复役机神于史籍。”是也。详见钱氏大昕潜研堂集。弘范解论语亦如此,故引以为不肄习之证。然性合天道,正不违乎善之义,谓圣人不勉而中,则可;谓其不肄乎善,则于义未安也。注“耳择所听,口择所言”。按:若然,则前篇注云“非法不言,何所择乎”,与此注适成矛盾,益可证彼文“君子言也无择”之“择”当读为“●”矣。注“神德行也”。按:系辞云:“显道,神德行。”孔疏云:“言易理备尽天下之能事,故可以显明◆为之道,而神灵其德行之事。”注“家人自以为法”。按:弘范读“检”为“蠢迪检柙”之“检”。晋书庾峻传云;“此其出言合于国检。”即用法言语,亦以为国法之意,与弘范义合。然家人自以为法,不得云用家检。且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诚令家以为法,正见刑于之有道,何以谓之众人?然则此义亦未安也。(一)“四百二十一”原本讹作“四百二十二”,据御览改。(二)说文“问”上不重“祝А弊帧! 』蛭剩骸笆亢稳缢箍梢远A身?”〔注〕禔,安。曰:“其为中也弘深,〔注〕中者,心志也。弘深犹敦重也。其为外也肃括,则可以禔身矣。”〔注〕外者,威仪也。肃,敬也;括,法也。〔疏〕音义:禔身,是支切,又音支,又音题。”“士何如斯可以禔身”者,系辞云:“君子安其身而后动。”家语入官云:“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誉为难。’”然则安身者,士行之本,故欲问其道。说文:“宏,屋深响也。”引伸为凡深大之称,经传通作“弘”。尔雅释诂云:“弘,大也。”“弘深”者,大而深也。“肃括”者,敬而法也。“其为中也弘深”者,能有容也。“其为外也肃括”者,不可狎也。有容则嫉怨寡矣,不可狎则耻辱远矣,斯安身之道也。注“禔,安”。按:易坎:“只既平。”释文:“只,京作‘禔’,安也。”说文:“禔,安福也。”注“中者,心志也。弘深犹敦重也”。按:文王世子云:“礼乐交错于中。”郑注云:“中,心中也。”说文:“惇,厚也。”经传通以“敦”为之。按:厚重者,言乎其体;弘深者,言乎其量。虽通谓之大,而义自有别。其为中也弘深,明以量言,非以体言,可以为宽广,不可以为厚重。弘范此义,盖为疏矣。注“外者,威仪也。肃,敬也;括,法也”。按:诗抑云:“抑抑威仪,惟德之隅。”郑笺云:“人密审于威仪抑抑然,是其德必严正也。古之贤者,道行心平,可外占而知内。如宫室之制,内有绳直,则外有廉隅。”孔疏云:“言内有其德,则外有威仪。”说文:“肃,持事振敬也。”又说文:“括,絜也。”按:絜者,结束之谓。刘越石答卢谌诗李注引韩诗章句云:“括,约束也。”约束邪曲,以为正直,谓之括;其器谓之栝。说文:“栝,檃也。”字亦作“隐括”。公羊解诂序云:“故遂隐括使就绳墨焉。”徐疏云:“括谓检括。”是也。然则括之本义为矫曲使直,故引伸之得为法则之称。广雅释诂云:“括,◆也。”
    君子微慎厥德,悔吝不至,何元◆之有?〔注〕微,纤也。悔吝,小疵也。元◆,大恶。〔疏〕音义:“元◆,徒对切。”“君子微慎厥德”云云者,系辞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弇,罪大而不可解。”然则大罪起于小恶,慎之于微,则小恶必去,而安有大罪之能成也!注“微,纤也。悔吝,小疵也。元◆,大恶”。按:说文:“纤,细也。”系辞云:“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又云:“忧悔吝者存乎介。”韩注云:“介,纤介也。”即此注所本。说文:“憝,怨也。”◆即憝之变体,字亦作“譈”。康诰:“凡民罔不憝。”孟子引作“譈”,亦或以“谆”为之。广雅释诂云:“谆,罪也。”
    上士之耳训乎德,〔注〕训,顺。下士之耳顺乎己。〔注〕苟欲令人顺己。〔疏〕“上士之耳顺乎德”者(一),闻善则服也。“下士之耳顺乎己”者,闻谀言则悦也。注“训,顺”。按:说文:“顺,理也。”引伸为循,为从。经传多以“训”为之。洪范“于帝其训”、“是训是行”,史记宋微子世家皆作“顺”。诗烈文“四方其训之”,左传哀公篇引作“四方其顺之”。“顺乎己”,世德堂本“顺”作“训”。(一)“士”字原本讹作“下”,据正文改。
    言不惭、行不耻者,孔子惮焉。〔注〕言不违理,故形不惭;行不邪僻,故心不耻。言行能如此,仲尼所敬(一)。惮,难也。〔疏〕论语云:“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马融注云:“怍,惭也。内有其实,则言之不惭;积其实者,为之难也。”皇疏引王弼云:“情动于中,而外形于言,情正实而后言之不怍。”按:“孔子惮焉”者,谓孔子以为难能也。即据论语“其为之也难”生义。注“惮,难也”。按:说文:“惮,忌难也,一曰难也。”(一)“敬”下原本有偏书小字“句”,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
 ;。。。 ; ;
六 问道卷第四
    〔注〕夫道者,弘乎至化,通乎至理也。〔疏〕本篇皆纠绳诸子之语。自“道、德、仁、义、礼譬诸身乎”至“未若父母之懿也”,多论道家之失。“狙诈之家”一章,论兵家之失。“申、韩之术,不仁之至矣”至“如申、韩!如申、韩”,论刑名家之失。“庄周、申、韩”以下,又杂论诸子也。
    或问“道”。曰:“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注〕万物由之以通。或曰:“可以适它与?”〔注〕言道既可以通中国而适夷狄,学亦可以统正典而兼诸子也。曰:“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疏〕“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者,说文:“通,达也。”圣道无所不通,犹大路无所不达。太玄达:“次五达于中衢,大小无迷。测曰:‘达于中衢,道四通也。’”“可以适它与”者,大学郑注云:“它技,异端之技也。”按:谓道既无所不通,则亦可由是以通于百家之说。艺文志云:“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然则诸子之言,本由圣人之道而出,为圣人之道者,何不可通于诸子之术耶?“它”,世德堂本作“他”,下同。“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云云者,此孔子之志,春秋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