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 第6卷-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也证明,这个光荣任务,没人跟他抢,连刘綎都不敢,于是最精锐的西路军,就成为了他的部属。

  以上四路明军,共计十二万人,大致情况也就是这样,大明人多,林子太大,什么人都有,什么鸟都飞,混人、文人、猛人,一应俱全。

  说漏了,还有个鸟人——辽东经略杨镐。

  杨镐,是一个出过场的人,说实话,我不太想让这人再出来,但可惜的是,我不是导演,没有换演员的权力。

  作为一个无奈的旁观者,看着它的开幕和结束,除了叹息,只有叹息。

  参战明军由全国七省及朝鲜、叶赫部组成,并抽调得力将领指挥。全军共十二万人,号称四十七万,这是自土木堡之变以来,明朝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要成事,需要十二万人,但要坏事,一个人就够了。

  从这个角度讲,杨镐应该算是个很有成就的人。

  自从朝鲜战败后,杨镐很是消停了一阵。但这个人虽不会搞军事,却会搞关系,加上他本人还比较老实,二十年后,又当上了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此外,他还加入了组织——浙党。

  当时的朝廷首辅,是浙党的铁杆方从哲,浙党的首辅,自然要用浙党的将领,于是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在了杨镐的身上。

  虽然后来许多东林党拿杨镐说事,攻击方从哲,但公正地讲,在这件事上,方先生也是个冤大头。

  我查了一下,杨镐兄的出生年月日不详,但他是万历八年(1580)的进士,考虑到他的智商和表现,二十岁之前考中的可能性实在很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有可能的。

  如此算来,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时候,杨大爷至少也有六十多了。在当时的武将中,资历老、打过仗的,估计也就他了。

  方首辅没有选择的余地。

  所以,这场战争的结局,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二十一日,杨镐坐镇沈阳,宣布出兵。

  下令后不久,回报:

  今天下大雨,走不了。

  走不了,那就休息吧。

  这一休息就是四天,二月二十五日,杨镐说,今天出兵。

  下令后不久,又回报:

  辽东地区降雪,行军道路泥泞,请求延后。

  几十年来,杨镐先生虽说打仗是不太行,做人倒还行,很少跟人红脸,对于合理化建议,他也比较接受,既然下大雨延期他能接受,下大雪延期,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好人不怕,坏人也不怕,就怕时好时坏、无端抽风的人。

  杨镐偏偏就是个抽风的人,不知是那根筋有问题,突然发火了:

  “国家养士,只为今日,若临机推阻,军法从事!”

  完事还把尚方宝剑挂在门外,那意思是,谁敢再说话,来一个干一个。

  窝囊了几十年,突然雄起,也算可喜可贺。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就让杨先生雄不起来了。

  按照惯例,出师之前,要搞个仪式,一般是找个叛徒、汉奸类的人物杀掉祭旗,然后再杀几头牲口祭天。

  祭旗的时候,找了抚顺的一个逃兵,一刀下去,干掉了,可祭天的时候,却出了大问题。

  事实证明,有时候,宰牲口比宰人要难得多,祭天的这头牛,不知是神牛下凡,还是杀牛刀太糙,反正是用刀捅、用脚揣,折腾了好几次,才把这牛干掉。

  封建社会,自然要搞点封建迷信,祭天的时候出了这事,大家都议论纷纷,然而杨镐先生却突然超越了时代,表现出了不信鬼神的大无畏精神。他坚定地下达了命令:

  出征!

  然后,他就干了件蠢事,一件蠢得让人毛骨悚然的事。

  在出征之前,杨镐将自己的出征时间、出征地点、进攻方向写成一封信,并托人送了出去,还反复叮嘱,必定要保证送到。

  收信人的名字,叫努尔哈赤。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许多后人都难以理解,还有人认为,他有汉奸的嫌疑。

  但我认为,以杨镐的智商,做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奇怪的。

  在杨镐看来,自己手中有十二万大军,努尔哈赤下属的全部兵力,也只有六万,手下的杜松、刘綎,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要对付山沟里的这帮游击队,毫无问题。

  基于这种认识,杨镐认为,作为天朝大军,写这封信,是很有必要的。

  在成功干掉一头牛,以及写信示威之后,四路大军正式出征,史称“萨尔浒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但在序幕拉开之前,战役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

  因为几百年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单凭这支明军,是无法消灭努尔哈赤的。

  努尔哈赤的军队,虽然只有六万人,却身经百战,极其精锐,且以骑兵为主,明军就不同了,十二万人,来自五湖四海,那真叫一个东拼西凑,除杜松、刘綎部外,战斗力相当不靠谱。

  以指挥水平而论,就更没法说了,要知道,这努尔哈赤先生并不是山寨的土匪,当年跟着李成梁混饭吃,那是见过大世面的,加上这位仁兄天赋异禀,极具军事才能,如果李如松还活着,估计还有一拼,以杜松、刘綎的能力,是顶不住的。

  实力,这才是失败的真相。

  杨镐的错误,并不是他干了什么,而是他什么也没干。

  其实从他接手的那天起,失败就已注定。因为以当时明军的实力,要打赢是不容易的,加上他老人家,那就变成不可能了。

  可惜这位大爷对此毫无意识,还把军队分成了四部。

  在这四支部队中,他把最精锐的六万余人交给了杜松,由其担任先锋。其余三部各两万人,围攻努尔哈赤。

  这个想法,在理论上是很合理的,但在实践中,是很荒谬的。

  按照杨镐的想法,仗是这么打的:努尔哈赤要呆在赫图阿拉,不许随便乱动,等到明朝四路大军压境,光荣会师,战场上十二万对六万,(最好分配成两个对一个),也不要骑马,只能步战,然后决一死战,得胜回朝。

  有这种脑子的人,只配去撞墙。

  要知道,努尔哈赤先生的日常工作是游击队长,抢了就分,打了就跑,也从来不修碉堡炮楼,严防死守。

  这就意味着,如果努尔哈赤集中兵力,杜松将不具备任何优势,再加上杜将军的脑筋向来缺根弦,和努尔哈赤这种老狐狸演对手戏,必败无疑。

  而当努尔哈赤听到明军四路进军的消息后,只说了一句话: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我仿佛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剧中没有喜悦。

  二月二十八日,明军先锋杜松抵达抚顺近郊。

  为了抢头功,他命令士兵日夜不停行军,但由于路上遭遇女真部队阻击,辎重落后,三月一日,他终于停下了脚步,就地扎营。

  他扎营的地点,叫做萨尔浒。

  【死战】

  此时的杜松,已经有点明白了,自他出征以来,大仗没有,小仗没完,今天放火明天偷袭,后勤也被切断,只能扎营固守。

  多年的战争经验告诉他,敌人就在眼前,随时可能发动进攻,情况非常不利,部下建议,应撤离此地。

  但他并未撤退,却将手下六万人分为两部,分别驻守于吉林崖和萨尔浒。

  杜松并未轻敌,事实上,他早已判定,隐藏在自己附近的,是女真军队的主力,且人数至少在两万以上。

  以自己目前的兵力,攻击是不可能的,但防守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没有撤退的必要。

  应该说,他的判断是准确的,只有一点不同——埋伏在这里的,并不是女真部队的主力,而是全部。

  刘綎的运气相当不好(或者说是相当好),由于他的行军道路比较偏,走后不久就迷了路,敌人没找着他,当然,他也没找到敌人。

  但这种摸黑的游戏没能持续多久。努尔哈赤已经擦掉了刀上的血迹,开始专心寻找刘綎。

  三月初四,他找到了。

  此时,刘綎的兵力只有一万余人,是努尔哈赤的四分之一。胜负未战已分。

  然而还在山谷中转悠的刘綎并没有听到震耳的冲杀声,却等来了一个使者,杜松的使者。

  使者的目的只有一个:传达杜松的命令,希望刘綎去与他会合。

  此时,杜松已经死去,所以这个使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