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石宝山大佛地箐谷而入,穿过一个石坊,沿之字型石磴拾级而上,就可以看到山半腰以上高约400米、宽约300米的巨崖,寺院的主要建筑弥勒殿、玉皇阁、六角亭、观音殿、瑶池宫等都修建在它上面。进硬山式山门,就可以来到悬山式天王殿,接下来就是古朴的庑殿式大殿——大雄宝殿。这些建筑均层层升高,厢房楼阁两旁都有古树绿苔,在深幽中显得十分壮丽。从寺院的东厢房小门出去,沿盘山小路向崖唇楼阁而上,这时候再看宝相寺的殿宇,它们就变得非常的小了。通过栈道,爬上宝相寺后的第一层崖唇,这里有不少彩塑的神像,玉皇宫、六角亭、弥勒殿、登天梯等都傍石就岩,镶嵌在崖唇之中,显得突兀而奇秀。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云南寺庙(5)
在这些悬空楼阁与瑶池宫之间,有个名为“九十九台”的景观。从瑶池宫前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层层迭迭地盘绕在悬崖峭壁之间。攀登时,人们只能附葛牵藤,拾级而上,攀登这九十九台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登上九十九台后就到达了金顶,这里有石塔、“石宝灵泉”和金顶寺,在这里登高览胜,看云烟缭绕的石宝山风景,真是趣味无穷。
七、通海秀山古寺
云南通海县城南的秀山,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点苍山并称为云南四大名山。秀山上分布着众多古代寺观,史载在唐代的时候,山上就建有庙宇,到了元、明、清时,又不断修建寺院,遂后这里成为云南佛教的圣地。
在秀山脚下的毓秀坊,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它为四柱三门式牌楼,中门正上方嵌着书有“秀甲南滇”四个鎏金大字的匾额。秀山最古老的寺庙是土主庙,也称町王庙。在战国时,楚威王遣庄蹻攻巴黔,他来到滇池地区后,闻听秦兵大败楚国,自己的后路被切断了。于是,庄蹻在云南建立滇国,他的后裔毋波在秀山开辟山林,毋波死后被汉昭帝封为町王,并且被尊为秀山之神,立秀山神庙进行祭祀。大理国开国之王段思平,因卜于秀山神祠而消灭了大义宁国杨干贞政权,后来他到秀山神祠还愿时,命人改建了町王庙,并改称“土主庙”,寺内原铸有丈八高的全身句町王毋波像。庙之东为三元宫,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宫内塑有天、地、水三官像,据说宫内曾有一株茶花树,其花瓣落地时仰面向上,三元宫现已改建为佛教寺庙。
秀山的山腰建有普光寺,它静立于花树丛中,寺院前建造有青石雕栏。据称此寺始建于五代,它是云南著名古建筑之一,大理国道隆己酉十一年(1249年)进行了扩建。寺内有元明时期的石碑几通,其中《普光山智照兰若记》碑中写道,在寺院没有修建完之时,因为梦见五色瑞光出现在山上,所以寺名为“普光寺”。现在的寺院一进三通,设有三教殿、罗汉殿等,正殿是元代僧人铁牛重修的,因此保持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寺内还供奉神僧李畔富,传说他见通海湖水危害百姓,就开凿了落水洞,使附近的百姓得良田万亩,所以人们在这里建堂祀之。寺内尚有砖石堆砌的“畔富塔”,寺外的石岩山下,还有畔富的坐化墓。寺内有一洗钵池,十分神奇,系岩石天然形成,因神僧畔富在此洗过化缘钵盂而得名。
玉皇阁建于万历年间,它建在明初的启祥宫旧址上,所以最初名为“颢穹宫”,后来改为“玉皇阁”。前有一座石坊,称为“天门”,其上写有“玄真天上”,左右各书“琼台”、“宝苑”等字。坊后就是山门,进去后是一个月牙形的瑶池,其后是玉皇阁主体建筑——红云殿,殿内供玉皇大帝和四位重臣的像。院内有两株古茶花树,曾被徐霞客誉为“冠于南土”,他把它们命名为“宝珠”、“宫粉”。红云殿两侧各有一个小门,东可到文昌宫,西至浦翁亭、还鹤楼和退思轩。
山腰的平台名曰“清凉台”,上面的建筑十分考究,游人多喜欢会聚于此。清凉台原名清凉寺,始建于晚唐,历代都曾进行重修,其主要建筑为元僧铁牛所建,现在四院三通的建筑格局,是历代增修而成的,包括海云楼、药王殿、武侯祠等。在寺门上有悬联:“层台云敛双湖碧;古殿民生六月寒”。进门后左边是“小西天”庭院,里面花台盆景布置有序。往北的一间殿堂是药王殿,堂外有木栏长廊。从此往东,就到了“武侯祠”,祠内有一株老杏树,祠前悬有“*天下闻”匾额,两侧的对联为:“千秋出师表;五月渡泸人”。清凉台上匾联众多,所以秀山有“匾山联海”之誉。其中著名的楹联有清康熙进士赵城所题对联,因为他巧妙使用典故,对仗工整,所以赢得秀山对联之冠的美誉。他所写的对联是:“万古此崔嵬,杜当阳沉碑汉水,殊嫌多事;百年直瞬息,林处士放鹤孤山,颇觉可人”。此外清光绪进士、时任云南按察使的陈灿所题的对联也很有味道:“高台一片清凉,我辈素苦热中,也借这萝月松风,解诸烦恼;前途许多障碍,此地别开生面,忽觉得天空水阔,放大光明”。
第三章 云南寺庙(6)
规模最大的建筑涌金寺位于秀山螺峰顶,相传它始建于西汉,当时称青山寺。在晚唐及元时继续扩建,更名涌金寺,取佛经中“地涌金莲”之意。寺院规模宏伟,在山门前有一个石砌的平台,在这里可以远眺杞麓湖风光。进入寺院后,其正中为“秀山古柏阁”,其名为书法家许弘勋所书,还悬有书法家阚帧兆写的“千峰翠”匾额。阁有圆门,面北而开,高瞻远望,使人胸怀为之一爽。两侧有许弘勋题写的楹联:“湖空山气静,阁回树光寒”。秀山古柏阁的建筑十分稳固,在楼底遍布很多石柱,建筑又是由粗壮的斗拱所支撑,所以历经多次地震依然保存完好。涌金寺内最为人称许的是宋朝古柏和元朝香杉,古柏虬枝苍劲,树干十分粗壮,需四五人才能合抱。据说院内的六棵香杉,是元代僧人铁牛手植,距今已600多年了。
八、大理感通寺
感通寺一角
感通寺建造于点苍山圣应峰南麓,又名荡山寺,相传是南诏初年高僧李成眉所建。当年李成眉云游到此,见这里的风水很好,于是把手中的木禅杖插在地上说,这里要适合建寺,禅杖则成活为树。果真禅杖就地生根,后来他就筑台保护这棵树,并着手修建寺宇。该寺在元朝的时候进行了扩建,在明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当时该寺的无极大师,率弟子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入京朝见,为皇上献上一株山茶、一匹龙马和诗赋几篇。在他上殿面君的那天,突然马嘶叫不断,茶花开放,群臣认为这是祥瑞的征兆,明太祖朱元璋大喜,给他赐馔、赐衣、赐号,并敕游诸名刹,并敕令他在圣应峰建造大云殿,创立三十六院,并主持大理的佛教。
无极在回云南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作诗饯行,并且命翰林学士、京都名僧为他送行。无极回大理,开始拓修寺院。第二年,皇帝又命云南布政使前来慰劳,并转达皇帝的关注之意。由此,感通寺声名显赫,寺前还立下了十八块御制诗碑,御制龙章。明代中期,才华横溢的文人杨慎和李元阳常来感通寺的班山楼,在这里著书赋诗。后来,李元阳改班山楼为写韵楼,亲题写韵楼三个大字。杨慎在住寺期间,听到寺僧颂读《六书》中音韵出现了很多错误,就校注《六书》音韵,供寺僧学习。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杨慎,就在写韵楼里悬挂他的画像,并镌刻了《杨慎杖履图》及其名作《垂柳篇》。
在明末清初,诗僧担当重修写韵楼,并从鸡足山来此寺院定居。当时担当已75岁,但是他的反清复明之志始终没有改变。他十分崇敬杨慎的品格,连续作了《写韵楼歌》、《吊杨升庵太史》等诗篇。担当原名唐泰,是杨慎门下七学士之一唐琦的孙子。他早年曾参与反清活动,后来出家为僧。担当文才高雅,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滇西,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在感通寺圆寂。其墓建于寺后的佛顶峰下,高4米,直径约3米,为窣堵波式的一石塔。现在,寺院内还存有担当手书“一笑皆春”四字和赞誉感通寺的多首诗联。
盛通寺山门坐南朝北,左山门上刻有“*常转”四字,右山门上刻有“佛日增辉”四字。山门左右,各有两尊丈二高的金身护法神,其面目狰狞,气势威严。进山门后走数十步,右转上石阶,就进入了感通寺正院。正院有十丈见方,院内有4个花台,在院